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卫晴

作品数:8 被引量:32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工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语言文字
  • 3篇文学

主题

  • 7篇翻译
  • 2篇翻译策略
  • 2篇改写
  • 1篇译史
  • 1篇译作
  • 1篇英诗
  • 1篇英诗汉译
  • 1篇诗歌
  • 1篇女性
  • 1篇女性形象
  • 1篇女性主义翻译
  • 1篇女性主义翻译...
  • 1篇评测
  • 1篇宗教
  • 1篇文化
  • 1篇文学翻译
  • 1篇西方小说
  • 1篇闲谈
  • 1篇小说
  • 1篇小说研究

机构

  • 7篇北京工商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张卫晴
  • 6篇张政
  • 1篇苗天顺

传媒

  • 1篇中国科技翻译
  • 1篇外语教学与研...
  • 1篇中国翻译
  • 1篇外语教学
  • 1篇芒种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中国外语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近代翻译文学之始——蠡勺居士及其《昕夕闲谈》被引量:10
2007年
本文探究蠡勺居士的身份,根据其译作文本和翻译形式证实他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译介西方小说的人。文章还根据《昕夕闲谈》的版本、译者翻译能力、译者对西情的了解、译文与原文的对应情况以及误译等方面,推论该书为蠡勺居士独立翻译。
张政张卫晴
关键词:翻译史
《昕夕闲谈》与晚清六十年翻译小说研究
2012年
晚清小说一度呈现"翻译多于创作"的繁荣景象,且翻译书的数量占全数量的三分之二,①翻译小说以汹涌之势在数量上超过创作小说并影响了晚清小说的创作形式。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与晚清60年的翻译小说蛰伏期有着密切关联。
张卫晴苗天顺
关键词:翻译小说小说研究翻译主体林译小说创作小说西方小说
文化与改写——蠡勺居士的翻译实践探析被引量:6
2009年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近代首部英国翻译小说《昕夕闲谈》,探讨蠡勺居士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改写活动,研究译者操控中西文化以适应国人意识形态的手法,分析了其反映出的内在文化因素,从而全面了解蠡勺居士的翻译思想,为进一步研究近代文学翻译的发端提供理论考据。
张政张卫晴
关键词:改写文学翻译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蠡勺居士译作中女性形象翻译策略探析被引量:4
2010年
19世纪西方女性在寻求社会平等权利的运动后表现出独立、自信的精神面貌,而我国第一部西方小说翻译者蠡勺居士为契合目的语男权文化特征,彻底颠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将西方女性改写为纤细柔弱的中国女子形象,甚至改变她们的婚姻状况以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形象的要求。这种对女性文学形象介入性处理的翻译现象折射出晚清文学翻译"读者中心"的接受审美策略。
张卫晴张政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从机器翻译评测看机器翻译发展被引量:7
2008年
机器翻译质量的评估与机器翻译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本文历时地梳理了中外机器翻译的评测方法、步骤以及未来评测发展的趋势。作者结合不久前我国机器翻译评测的个案,介绍评测的标准、方法、语料等,并分析了评测的典型例句、论述了我国机器翻译系统目前的状况。通过对评测中的问题和不足的分析,作者提出了机器翻译改进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指出机器翻译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张卫晴张政
关键词:机器翻译评测
蠡勺居士《昕夕闲谈》诗歌翻译策略探析被引量:5
2010年
蠡勺居士是我国第一位汉译英诗作者。作为我国近代第一部翻译小说《昕夕闲谈》的译者,他将诗歌翻译带进了中国读者的视野。他的译诗不仅符合中国传统诗歌的特点和美学特征,同时再现了英诗精髓。他的诗歌翻译不仅手法灵活多变,将英诗根据情境译为五言律诗、国风体民歌、单调词、骚体诗等形式,更是将原文和译文的音、形、义高度和谐地统一,显示出译者高超的诗歌驾驭能力,更在他的诗歌翻译实践中呈现出我国早期译者朴素的翻译思想。
张卫晴张政
关键词:英诗汉译翻译美学
文虽左右,旨不违中——蠡勺居士翻译中的宗教改写探析被引量:6
2010年
本文通过对我国近代首部汉译西方小说《昕夕闲谈》翻译中宗教内容的改写为例,探讨制约译者的三个文化要素:社会意识形态、出版人的意识形态和译者的诗学形态,并分析这些文化因素对蠡勺居士翻译手段及其翻译指导思想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近代文学翻译提供理据。
张政张卫晴
关键词:翻译基督教改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