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一
-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网织红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杂交的胞质杂交体细胞血红蛋白的PAGE电泳分析被引量:2
- 1987年
- 小鼠网织红细胞(RM)×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突变株(Hb-60-AR);兔网织红细胞(RR)×小鼠BW-胸腺淋巴肉瘤细胞(BW5147);大鼠骨髓有核红细胞(RNR)×小鼠SP2/0浆细胞瘤细胞等不同异种杂交组合的胞质体杂交细胞珠蛋白基因产物血红蛋白的PAGE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状态下检测不到血红蛋白的肿瘤细胞,一旦与网织红细胞或有核红细胞融合后,则能持续地出现血红蛋白,进一步证明哺乳类红细胞胞质因子具有调节基因活动,激活珠蛋白基因表达的作用,不同种属红细胞胞质因子似无种属特异性。
- 徐炎胡雪章静波刘友华张庆一袁菊薛社普
- 关键词:网织红细胞珠蛋白基因
- 小鼠骨髓红系祖细胞体外培养细胞分化的形态学观察被引量:3
- 1989年
- 用改良Iscove甲基纤维素法体外培养小鼠骨髓红系祖细胞,对形成的红系集落细胞分化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发现:(1)在低浓度红细胞生成素培养条件下,处于较晚发育期的红系祖细胞(CFU-E)可形成数十个细胞组成的集落,但各集落间的细胞数量及发育阶段的同步性有较大差异;(2)在高浓度红细胞生成素培养条件下,处于较早发育期的红系祖细胞(BFU-E)可形成数千个甚至上万个细胞组成的大集落,且集落内细胞的发育阶段具较高的同步性;(3)在CFu-E和BFu-E培养集落中均可观察到自然出现的核固缩及排核现象。以上发现为哺乳类红细胞自然排核学说及红系终末细胞中存在不利于细胞核增殖生长的“胞质因子”工作假说提供了有利的佐证。
- 张庆一田毅薛社普
- 关键词:红细胞生成素甲基纤维素骨髓
- 红系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有用材料
- 1986年
- 细胞分化及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是当代生物学、医学研究的课题之一.红系细胞作为这项研究中最常用的材料,已引起研究人员的日益重视.《红系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有用材料》就这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了介绍.
- 张庆一章静波
- 关键词:珠蛋白基因生物学MRNA血红蛋白红系细胞基因表达调控
- 大鼠中幼、晚幼红细胞与小鼠浆细胞瘤SP 2/0细胞融合后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 1990年
- 本文报道大鼠中幼或晚幼红细胞与小鼠浆细胞瘤sP2/0细胞异种杂交后的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融合后杂交细胞体积变大,微绒毛、指状突和皱褶突起减少。细胞的核质比明显变小,核内异染色质增多,核仁数目减少或消失。少数杂交细胞出现线粒体肿胀,核固缩甚至排核。长期传代的杂交细胞保持较少的表面微绒毛及皱褶突起、核质比例变小等现象,某些细胞的胞质中可见有空泡或致密颗粒。上述现象为杂交细胞去恶性提供了细胞形态以及超微结构变化的根据。本文并对杂交后细胞核、胞质及细胞表面的形态变化与去恶性之间的可能关系进行了讨论。
- 张庆一田毅崔书杰薛社普
- 关键词:细胞融合浆细胞瘤电镜
- 红细胞分化(去核)因子对肿瘤细胞生长分化调控的研究被引量:1
- 1992年
- 本研究选择终末分化期出现自然去核特征的哺乳类红细胞作为研究细胞分化及其恶性调控的对象。根据众所周知但尚不明机理的这种自然去核现象,和我们在该期观察到的核酸和蛋白质急剧变化,尤其与排核过程相应地出现的胞质特异蛋白质高峰等数据。
- 薛社普章静波费仁仁刘友华张庆一陈克铨徐炎
- 关键词:肿瘤细胞生长细胞分化哺乳类胞质
- 一种分离Wistar大鼠中幼、晚幼有核红细胞的有效方法被引量:1
- 1988年
- 本文介绍采用改良的Harrison分离骨髓造血细胞方法,用40%和70%不连续Percoll介质梯度,从15天Wistar鼠胚肝中分离中幼、晚幼有核红细胞。从70%Percoll梯度界面(比重1.095 g/ml)可收集到高达96%左右的中幼、晚幼有核红细胞。经Giemsa染色和联苯胺染色,光镜观察以及透射电镜检查鉴定,其中除极少量早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外,几乎没有其它类型细胞混杂。台盼蓝染色检查表明,分离后的中幼、晚幼红细胞保持95%以上的活性率,可用于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分析。与其它同类方法比较,本方法有取材容易、操作迅速、简便和获取量高等优点。
- 张庆一薛社普
- 关键词:PERCOLL细胞分离WISTAR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