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臣

作品数:28 被引量:91H指数: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动脉
  • 12篇成像
  • 11篇磁共振
  • 9篇心肌
  • 9篇心脏
  • 8篇磁共振成像
  • 6篇冠状
  • 6篇冠状动脉
  • 5篇心肌病
  • 5篇心脏磁共振
  • 5篇型心
  • 5篇肌病
  • 4篇影像
  • 4篇厚型
  • 4篇房颤
  • 4篇肥厚
  • 4篇肥厚型
  • 4篇肥厚型心肌病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心病

机构

  • 28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心肺血...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8篇张臣
  • 23篇马晓海
  • 17篇赵蕾
  • 6篇范占明
  • 6篇张兆琪
  • 3篇葛海龙
  • 3篇刘永民
  • 3篇乔环宇
  • 3篇徐磊
  • 3篇李宁
  • 2篇吴文辉
  • 2篇于薇
  • 2篇张珏
  • 2篇陆东旭
  • 2篇李松南
  • 2篇赵轶轲
  • 2篇雒芳芳
  • 2篇王瑞
  • 1篇谢江
  • 1篇窦瑞雨

传媒

  • 5篇疑难病杂志
  • 4篇心肺血管病杂...
  • 4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中华胸心血管...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华肺部疾病...

年份

  • 5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主动脉夹层一期全程修复的早期临床结果观察
2024年
目的总结分析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ortic endovascular remodeling device,AERD)用于急性主动脉夹层一期全程修复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5月至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动脉外科中心行主动脉夹层近端手术联合远端AERD置入手术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共19例,其中A型主动脉夹层6例,B型主动脉夹层13例。完成术后1个月随访和主动脉CTA检查,比较手术前后腹腔分支转归和主动脉壁重塑情况。结果本组患者采用AERD成功率100%,围术期和术后随访期无截瘫和内脏缺血等并发症。术后所有腹腔分支均通畅,术前灌注不良"高危"亚型共15支,14支术后改善。所有患者真腔体积较术前有明显扩大,术后真腔体积占比大于70%的患者达89.5%(17/19)。结论主动脉夹层近端手术联合远端AERD置入手术的一期全程修复方案,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其初期结果令人满意。
乔环宇李守明张臣马晓海刘永民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
延迟增强CT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的意义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以心脏MRI作为参照标准,评估双源CT在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心肌延迟强化和左心室壁厚度的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选取80例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所有患者行双源CT动脉期、延迟期扫描及心脏MRI形态和延迟增强检查。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17节段分析方法,左心室室壁厚度、延迟强化的位置得到确认,分析2种检查诊断心肌延迟强化的相关性。结果 80例患者共1360个心肌节段进行评估,CT与MRI测量的左心室室壁平均厚度间呈显著相关(r=0.88,P<0.01)。延迟增强检查证实CT与MRI在检出心肌纤维化病灶方面一致性较好(患者74例,Kappa=0.751,P<0.05;心肌节段1238个节段,Kappa=0.746,P<0.01)。CT与MRI测量的延迟强化病灶体积呈良好的相关性(r=0.89,P<0.01),但CT图像低估纤维化病灶范围。Bland-Altman分析显示,CT和MRI在测量延迟强化病灶容积的差异,平均标准差为2.71%。结论心脏CT检查可以提供关于心肌和冠状动脉的综合信息,延迟增强CT可作为评估心肌纤维化的检查方法,是诊断肥厚型心肌病潜在的有效诊断方法。
马晓海赵蕾葛海龙张臣陆东旭范占明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症图像增强
改良心脏磁共振T1 mapping序列在持续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改良采集模式T1 mapping成像序列在心房颤动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经临床确诊为持续性房颤同时接受心脏磁共振检查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扫描序列包括常规T1 mapping序列、改良T1 mapping序列、电影序列、延迟增强序列。比较患者采用常规与改良模式下T1 mapping序列所得图像的质量和测量结果的差异。房颤患者中5例接受了电复律治疗,在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心脏磁共振检查,比较同一患者在房颤心律和窦性心律下采用改良模式扫描T1 mapping结果的准确性。结果5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常规模式下T1 mapping增强前103幅图像的492个心肌节段和增强后123幅图像的515个节段存在伪影,明显多于改良模式下T1 mapping增强前42幅图像的168个节段和增强后59幅图像的190个节段(χ^2=189.871,P<0.01)。改良模式下扫描的左心室增强前T1值、增强后T1值和细胞外基质容积(ECV)均高于常规扫描模式(t=-4.145、-2.431、-4.049,均P<0.05)。5例接受电复律治疗的房颤患者T1 mapping结果比较显示,电复律后常规模式的T1 mapping结果与电复律前改良模式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而电复律前常规模式T1 mapping结果各项指标明显低于电复律后常规模式的T1 mapping结果(P均<0.05)。结论对于房颤患者,改良模式可明显改善T1 mapping图像质量且结果可靠,能有效避免由于常规模式扫描导致的T1值低估情况。
陆艾嘉赵蕾田洁张臣铁红红马晓海
关键词:持续性房颤心脏磁共振成像
心脏磁共振延迟强化成像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预后评价和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分析心脏磁共振检查延迟强化成像(LGE)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预后评价,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10月-2018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58例,根据心脏磁共振检查LGE结果,分为LGE阳性组36例和LGE阴性组22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心脏磁共振检查心功能指标、LGE等资料。随访12个月,记录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影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与LGE阴性组比较,LGE阳性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心肌质量(LVM)及右心室心肌质量(RVM)明显增大(t=6.000、2.544、4.811、4.977,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及心输出量(CO)显著减小(t=7.323、4.354、2.134、P<0.05)。平均随访(12.5±2.2)个月,LGE阳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LGE阴性组(61.1%vs.31.2%,χ^2=4.687,P=0.030),但2组的全因病死率和心源性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LVEF、LGE和NT-proBNP是影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LGE阳性的DCM心功能差,预后不良,LGE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可用于判断预后。
张臣赵蕾马晓海田洁赵轶轲徐磊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磁共振预后
冠状动脉定量血流分数与心脏磁共振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一致性研究
2024年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定量血流分数(QFR)和心脏磁共振(CMR)评估冠心病(CAD)患者心肌缺血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负荷CMR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资料。CMR检查包括心脏电影、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成像和延迟增强序列。根据CMR检查结果将患者左室心肌节段分为正常节段组、异常节段组(进一步分为缺血节段组和梗死节段组)。在冠状动脉造影基础上,应用基于人工智能基础的平台(AngioPlus系统)计算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冠状动脉QFR值。采用Kappa检验分析评价QFR和CMR诊断异常心肌的一致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QFR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QFR诊断异常心肌的效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明确患者心肌梗死面积与供血冠状动脉QFR值之间的关系。结果入组70例CAD患者中,男60例、女10例,年龄(54.1±11.1)岁。在血管水平,QFR和CMR诊断心肌损伤(含缺血和梗死)的一致性中等(Kappa值=0.514),检出CAD患者异常心肌节段的灵敏度为57%,特异度为91%,QFR预测CAD患者异常心肌的AUC值为0.769,最佳截断值为QFR=0.865,此时QFR预测CAD患者心肌损伤的灵敏度为67.2%,特异度为84.3%。正常节段组、缺血节段组和梗死节段组的血管QF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梗死节段组QFR值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均P<0.01)。心肌梗死范围与供血冠状动脉QFR值呈负相关(r=-0.45,P<0.001)。在患者水平,QFR和CMR诊断心肌损伤(含缺血和梗死)的一致性中等(Kappa值=0.445),诊断CAD患者心肌损伤的灵敏度为74%,特异度为81%。结论与CMR比较,QFR检出CAD患者心肌损伤具有较好的特异度。梗死节段组QFR值明显低于缺血组和正常组。心肌梗死面积与供血冠状动脉QFR值呈负相关。
惠可尧赵蕾张臣张洪博齐疏影高海马晓海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冠心病心肌缺血
心脏CT检查对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评估心脏CT检查在诊断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可疑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价值。方法:60例患者入组本研究。心脏CT检查包括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CTA)和延迟强化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和心脏磁共振检查(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作为参考标准,分别检测CCTA和延迟强化检查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室壁厚度、心功能和心肌纤维化的诊断准确性。结果:与CA比较,CCTA在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4.4%、92.3%及100%。在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室壁厚度、心功能指标方面,CT与CMR有较好的相关性,但CT略低估以上指标。CMR延迟强化图像的对比噪声比优于CT(P<0.01);CT测量的局灶性心肌纤维化范围与CMR结果相关性较好(P<0.01)。结论:心脏CT一站式检查能够提供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心室形态、心功能及心肌活性方面的信息,有助于肥厚性心肌病可疑合并冠心病患者的鉴别诊断。
马晓海赵蕾范占明葛海龙张臣李宁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成像肥厚性心肌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双源CT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程度的价值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支架通畅程度评估的意义。方法选择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拟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患者50例(植入支架59枚),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扫描。2名研究者对CA结果不知道的情况下分别对冠状动脉支架内管腔进行评估。结果与CA结果对比,DSCT诊断支架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支架为单位)分别为55.6%(5/9),97.8%(44/45),83.3%(5/6)和91.7%(44/48);DSCT对直径≥3 mm支架的再狭窄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4%、100%、100%、94.4%;对直径<3 mm支架的再狭窄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0%、90.9%、50.0%、90.9%。结论与CA结果比较,DSCT对冠脉支架评估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高,敏感性相对较低。其临床意义在于排除管腔通畅的患者,亦可以作为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无创性成像技术。
张臣赵蕾马晓海张兆琪
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冠状动脉造影
磁共振相位对比法评价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动脉血流及右心功能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相位对比法磁共振(PC-MRI)评价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动脉血流及右心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的24例老年COPD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右心导管术测量肺动脉压力,其中12例合并肺动脉高压为伴肺动脉高压组,12例肺动脉压力正常为不伴肺动脉高压组。采用PC-MRI法对两组老年患者肺动脉血流流速、流量、主肺动脉顺应性及右心功能各项指标(射血分数、舒张末容积、收缩末容积、每搏输出量),进行检测与评价,并分析6min步行距离。结果COPD不伴肺动脉高压和伴有肺动脉高压两组患者的肺动脉血流流速峰值[(88.1±16.0)cm/s比(59.8±13.8)cm/s,P=0.005]、血流量[(80.7±22.0)ml/s比(53.2±26.7)ml/s,P=0.012]以及主肺动脉顺应性(42.3±14.6比22.7±10.8,P=0.001)、右心室射血分数[(48.4±13.4)%比(37.6±11.1)%,P=0.000]、舒张末期容积[(64.6±22.5)ml比(72.5±22.8)ml,P=0.030]及收缩末期容积[(50.6±33.1)ml比(41.7±33.1)ml,P=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的每搏输出量[(34.2±10.8)ml比(34.4±8.3)ml,P=0.0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6min步行距离与右心室射血分数(r=0.49)、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r=0.60)及主肺动脉直径(r=-0.61)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PC-MRI是定量评价老年COPD患者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和右心功能的无创影像学方法,能为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患者提供依据。
张臣陈辉赵蕾肖瑶朱光发范占明马晓海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肺动脉心室功能
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血生物标志物与心脏MR左心室心肌固有T_(1)值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外周血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IINP)、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X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脏MR(CMR)T_(1) mapping左心室心肌固有T_(1)值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入组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孤立性房颤患者55例(孤立性房颤组),均排除其他相关疾患。另2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同期进行检查提供正常参考值范围。所有入组者均1周内完成外周血PIIINP、CTXI、hs-CRP和CMR检查。CMR检查包括电影序列、非增强T_(1) mapping序列和延迟强化序列。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比较房颤患者与对照组以上指标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明确房颤患者左心室心肌固有T_(1)值与血生物标志物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入组孤立性房颤患者均为阵发性房颤。与对照组比较,房颤患者PIIINP为5.83(3.52,12.40)ng/ml,CTXI为4.63(3.31,6.82)μg/ml,hs-CRP为3.41(1.72,6.61)mg/L,左心室心肌固有T_(1)值为(1261±23)ms,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左心室心肌固有T_(1)值与PIIINP(r=0.492,P<0.05)、hs-CRP(r=0.516,P<0.05)呈正相关,与CTXI(r=0.021,P>0.05)无相关性。结论孤立性房颤患者PIIINP、CTXI、hs-CRP均升高,且PIIINP、hs-CRP与左心室心肌固有T_(1)值升高相关。
赵蕾张臣田洁陆艾嘉李松南白融葛海龙马晓海
关键词:心房颤动胶原C反应蛋白
基于CT影像对急性主动脉残余夹层解剖特征分析及其对临床指导价值
2024年
目的测量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手术期主动脉CTA影像资料,总结残余夹层病理解剖特点,以期指导进一步临床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根据入排标准,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单中心224例急性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根据Stanford分型分为2组。收集围手术期(术前或术后60天)主动脉CTA影像资料,测量相关指标,描述主动脉残余夹层的病理解剖特征。结果测量范围内无远端破口患者4例(1.8%),识别出远端破口648个。A、B、C段破口分别为211个(32.6%)、203个(31.3%)、234个(36.1%)。主动脉A、B、C段破口平均为(0.9±1.1)个、(0.9±0.9)个、(1.0±1.2)个。对应破口平均面积为(34.9±46.7)mm^(2)、(29.0±30.5)mm^(2)、(18.6±23.9)mm^(2)。破口距腹腔干上、下缘的平均距离为(36.8±33.2)mm、(2.3±3.8)mm;距SMA上、下缘的平均距离为(2.3±4.1)mm、(1.2±2.6)mm;距左肾动脉上、下缘的平均距离为(0.1±0.6)mm、(38.5±24.4)mm;距右肾动脉上、下缘的平均距离为(0.7±2.6)mm、(8.1±17.3)mm。腹腔干真腔供血151例(67.4%);双腔供血49例(21.9%);假腔供血24例(10.7%)。SMA真腔供血187例(83.5%);双腔供血32例(14.3%);假腔供血5例(2.2%)。左肾动脉真腔供血150例(67.0%);双腔供血27例(12.1%);假腔供血47例(21.0%)。右肾动脉真腔供血148例(66.1%);双腔供血30例(13.4%);假腔供血46例(20.5%)。双肾动脉真腔供血83例(37.1%);双腔供血4例(1.8%);假腔供血1例(0.5%)。结论本组AAD患者主动脉远端破口总数为(2.9±1.9)个,1.8%患者无远端破口。A、B、C段破口平均面积为(34.9±46.7)mm^(2)、(29.0±30.5)mm^(2)、(18.6±23.9)mm^(2)。61.2%患者腹腔动脉分支段存在破口且破口与腹腔动脉分支位于同一水平。腹腔动脉分支中肾动脉最常受夹层累及,SMA受夹层累及最少见。研究解释了现有修复方法存在局限性的解剖基础,为后续修复技术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李守明乔环宇张臣马晓海刘永民
关键词:CTA腔内修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