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6篇冠状
  • 6篇冠状动脉
  • 3篇心病
  • 3篇心肌
  • 3篇心肌病
  • 3篇肌病
  • 3篇冠心病
  • 2篇电图
  • 2篇动脉病变
  • 2篇动脉造影
  • 2篇心电
  • 2篇心电图
  • 2篇心动图
  • 2篇心功能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型心
  • 2篇血管
  • 2篇造影

机构

  • 10篇北京世纪坛医...
  • 4篇北京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昌平区红...
  • 1篇北京四季青医...

作者

  • 12篇张鸿丽
  • 8篇银鹏飞
  • 6篇黄永杰
  • 4篇张海澄
  • 3篇周北玲
  • 3篇富晶
  • 3篇汪晓莹
  • 3篇孙达
  • 2篇郭继鸿
  • 2篇黄永杰
  • 2篇汪小莹
  • 2篇贾凯英
  • 1篇李大公
  • 1篇张国杰
  • 1篇张萍
  • 1篇郭丹杰
  • 1篇杨敏
  • 1篇周江云
  • 1篇江宏
  • 1篇马小倩

传媒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临床心电学杂...
  • 2篇北京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评分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12年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肌缺血急性发作而引发的一系列心血管事件。其中,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它是临床表现、危险层次及预后不一致的一组疾病群。研究表明ACS早期危险分层有助于指导治疗与判断预后。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中指出:运用危险分层模型,GRACE危险评分,对帮助疑诊ACS的患者确定治疗方案选项是有益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同GRACE评分分组与不同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汪晓莹银鹏飞黄永杰贾凯英张鸿丽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病变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晕厥的临床分析(附92例报告)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出现晕厥的临床特点。方法将92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的住院患者分为晕厥发作组(18例)和无晕厥发作组(74例),就两组的临床特征、心电变化和超声心动图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晕厥组发生流出道梗阻者[8例(44.4%)]明显超过非晕厥组[11例(14.9%)](P=0.005)。晕厥组心肌肥厚部位以室间隔肥厚为主者多见[15例(83.3%)];晕厥组室间隔的厚度[(2.18±0.24)cm]明显高于无晕厥组[(1.91±0.20)cm](P=0.000)。晕厥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例数[11例(61%)]明显多于非晕厥组[18例(24%)](P=0.003)。晕厥组QRS波的宽度[(0.107±0.020)s]明显大于无晕厥组[(0.094±0.018)s](P=0.009)。晕厥组的ST段下移超过0.1mV的例数[10例(55.6%)]明显多于无晕厥组[22例(29.7%)](P=0.039)。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晕厥者主要与流出道梗阻有关。晕厥以室间隔肥厚为主者多见,与室间隔的厚度相关,易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晕厥者的心肌结构排列紊乱和心电紊乱可能更严重。
张鸿丽张海澄周北玲银鹏飞黄永杰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晕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
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长期预后分析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的长期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2000年4月至2007年5月30日,共有197名年龄>65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我院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治疗,对上述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方式包括门诊随访、住院随访、电话随访及表格随访。应用Kan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应用Cox回归及logistic回归等分析方法探讨有关因素对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结果:共随访了188名患者,随访率95%,随访时间为12~85个月,中位数为37个月。随访期间共有3例(1.5%)死亡,6例(3.2%)发生非致命性心肌梗死。2例(1.1%)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1例(11.1%)接受二次介入治疗,靶病变血运重建率为81%,33例(17.5%)心绞痛复发。术后7年生存率为98.4%,无心脏事件生存率1年为94.5%,7年为62.6%。单因素分析显示支架置入与心脏事件负相关,残余狭窄与心脏事件正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置入支架是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病史、病变血管支数与心绞痛复发正相关,支架置入与心绞痛复发负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危险因素个数、病变血管支数及是否置入支架是心绞痛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长期预后良好。置入支架,减少残余狭窄,可明显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介入治疗后应注意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银鹏飞黄永杰孙达张鸿丽富晶汪小莹周北玲
关键词:冠心病血管成形术预后
米力农联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0年
银鹏飞黄永杰张鸿丽杨敏
关键词:顽固性心力衰竭小剂量多巴胺疗效观察米力农
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时机对左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时机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92例新发老年STE-MI患者施行PCI治疗,根据发病距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时间分为两组,12 h内为急诊PCI组(56例),12 h后为择期PCI组(36例)。比较两组TIMI血流情况,术后Killip心功能分级及术前后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术前超声心动图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急诊PCI组TIMI 3级血流患者比例高于择期PCI组(P<0.05),两组术后1、3个月时左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P<0.05),急诊PCI组术后1、3个月超声心动图指标明显优于择期PCI组(P<0.05)。结论急诊PCI及择期PCI均能改善老年STEMI患者左心功能,而急诊PCI效果更为显著。
银鹏飞黄永杰张鸿丽孙达富晶汪小莹
关键词:左心功能
心率变异性与冠心病、年龄的关系-附170例临床样本观察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与年龄的关系及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各时域指标的差异变化。方法: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对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133例冠心病患者和37例非冠心病患者进行HRV时域分析(SDNN,SDANN,RMSSD,pNN50,SDNNindex),并将结果做以对比,分析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HRV时域指标(SDANN,RMSSD,pNN50)低于非冠心病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非冠心病组冠心病患者组中,老年组HRV低于中年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血管病变与迷走神经功能能受损相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迷走神经功能下降。
马晓倩银鹏飞张鸿丽汪晓莹江宏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年龄
老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因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老年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organ failure in the elderly,MOFE)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凶险,进展迅速,治疗困难,病死率高。现对1998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院480例MOF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MOFE发生的相关因素,以期对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银鹏飞黄永杰孙达张鸿丽富晶马小倩
关键词:多脏器功能衰竭老年病因MOFE发病机制病死率
超敏C-反应蛋白和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及肾小球滤过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0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分为对照组(15例)、单支组(38例)、双支组(25例)、三支组(25例)。测定各组血清hs-CRP、NT-proBNP水平,并计算出eGFR。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对照组、单支组、双支组、三支组血清NT-proBNP、hs-CRP水平越高,eGFR越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s-CRP、NT-proBNP和eGFR水平可指导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汪晓莹黄永杰贾凯英张鸿丽
关键词:C反应蛋白质肾小球滤过率冠状动脉疾病
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对原有心律失常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心律失常的特点,以及对原有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对4643例患者应用标准Bruce方案进行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同步监测血压和12导联心电图,记录运动前、运动中及恢复期的血压和心电图。结果运动前原有心律失常176例,运动诱发心律失常504例。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性别无关(P=0.318),运动试验阳性者心律失常发生率(20.8%)明显高于阴性者(13.8%),P<0.001。在运动中发生的心律失常多于恢复期,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前原有心律失常在运动中消失的比例室性心律失常(66.7%)明显多于房性心律失常(34.0%),P=0.002;而运动诱发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多在恢复期消失(分别为73.08%和66.47%)。结论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且大多可在恢复期消失,因此应高度重视恢复期的心电监测(至少10min)。
张鸿丽李大公高淑英周江云张国杰郭丹杰郭继鸿张海澄
关键词:平板运动试验心律失常冠状动脉造影
运动负荷试验对心律失常的影响
2006年
运动负荷试验可辅助诊断心律失常,并会对原有心律失常产生影响。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主要与年龄相关,常见的是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冠心病者运动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提示有较重的心肌缺血、室壁运动异常、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严重病变及多支病变。其预后意义尚不一致。对冠心病者运动诱发的房性心律失常的预后评价是中性的。运动负荷试验还可诱发心肌病患者的心律失常。
张鸿丽张海澄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运动负荷试验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心肌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