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香兰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7篇密度泛函
  • 7篇泛函
  • 6篇密度泛函理论
  • 6篇密度泛函理论...
  • 6篇泛函理论
  • 4篇NO
  • 2篇解离
  • 2篇O2
  • 1篇氧气
  • 1篇双分子
  • 1篇离解
  • 1篇氯化
  • 1篇氯化亚铜
  • 1篇聚体
  • 1篇活化能
  • 1篇甲醇
  • 1篇尖晶石
  • 1篇尖晶石结构
  • 1篇二聚体
  • 1篇分子

机构

  • 9篇福州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福建教育学院
  • 1篇中国工程物理...
  • 1篇中国科学院福...

作者

  • 9篇徐香兰
  • 8篇陈文凯
  • 7篇王霞
  • 6篇孙宝珍
  • 3篇李俊篯
  • 2篇陆春海
  • 1篇陈展虹
  • 1篇丁开宁
  • 1篇李奕

传媒

  • 2篇Chines...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分子催化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0
  • 6篇2007
  • 2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氧在CuCl(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的PW91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在DNP基组下研究了氧分子和氧原子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对氧分子在CuCl(111)表面吸附的相关计算和比较发现,覆盖度为0.25单层时的吸附构型为稳定的吸附构型,氧分子倾斜地吸附在CuCl(111)表面的顶位时比较稳定,吸附后O2分子的伸缩振动频率与自由O2分子相比发生了红移.态密度和Mulliken电荷布居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吸附体系发生了由Cu原子向O2分子的电荷转移.氧原子在CuCl(111)表面吸附的计算结果表明,氧原子倾向于以穴位(hollow)吸附在CuCl(111)表面,通过Mulliken电荷布居和态密度分析对氧原子在CuCl表面的吸附行为作了进一步探讨.
王霞陈文凯徐香兰陆春海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氧气氯化亚铜
甲醇在CuCl(111)表面吸附和解离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正>汽车尾气已成为当今大气的主要污染源,并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而剧增,而推广使用清洁的甲醇燃料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一种有效方法[1]。甲醇燃料作为一种廉价的清洁能源,
王霞徐香兰孙宝珍陈文凯
关键词:甲醇密度泛函理论
文献传递
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O和NO在CuCr2O4(100)表面的吸附
<正>具有尖晶石结构的晶体是一类重要的混合金属氧化物,在非金属无机材料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有研究表明在铜尖晶石催化剂中当铜占据四面体空隙时催化活性较高,而在常式尖晶石CuCr2O4中Cu2+有序地占据四面体空隙。研究CO...
徐香兰陈文凯孙宝珍王霞李俊篯
关键词:CONO
文献传递
NO双分子在Cu_2O(111)面吸附与解离的理论研究被引量:13
2006年
采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方法,在DNP基组下,研究了NO双分子在三重态和单重态两种电子组态下在Cu2O(111)完整表面的吸附情况.考虑了Cu+(NO)(NO)、Cu+(NO)(ON)及Cu+(ON)(ON)这三种构型,计算了它们的吸附能和Mulliken电荷,分析并预测了吸附后可能产生的物种.结果表明,当两个NO分子都以O端吸附在Cu2O(111)表面时即Cu+(ON)(ON)构型,N—N键长很短,只有124.4pm,吸附的两个NO分子形成了二聚体形式,这种吸附构型有利于进一步离解产生N2或N2O并形成Cu-O表面物种.
孙宝珍陈文凯徐香兰
关键词:NO二聚体离解
O2在CuCr2O4(1OO)表面吸附和解离的理论研究
具有常式尖晶石结构的复合氧化物CuCr2O4,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催化剂,对加氢反应,甲醇的脱氢反应,CO-NO转化反应,N2O催化解离反应以及CO氧化反应[4-6]都有很好的催化郊果。另一方面,研究O2在表面的吸附和解离,...
徐香兰王霞孙宝珍李俊篯陈文凯
关键词:O2尖晶石结构密度泛函活化能
文献传递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NO在CuCr_2O_4(100)表面的吸附被引量:3
2007年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NO在CuCr2O4(100)表面4个可能吸附位的顶位吸附。结果表明:表面铜(Cu)和铬(Cr)为活性吸附位,吸附能分别为98.1kJ·mol-1和92.9kJ·mol-1。对活性吸附位Cu位和Cr位考虑了NO以N端和O端2种吸附取向的吸附,发现N端吸附比O端吸附更为有利,O端吸附为简单的物理吸附。在2种吸附取向情况下,N-O键的伸缩振动频率都发生了红移。Mulliken布居分析表明,N端吸附时NO分子失去电子;对NO吸附前后的态密度分析可知,对Cu位和Cr位N端吸附NO的2π轨道得到电子。本文并进一步讨论了NO分子在CuCr2O4(100)表面Cu位和Cr位的成键机理。
徐香兰陈文凯王霞陆春海李奕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NO
2-氯噻吩在Rh(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探讨了2-氯噻吩分子在Rh(111)表面上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平行的hol位及bridge位上的吸附最稳定.吸附后,2-氯噻吩键长发生明显变化,分子平面被扭曲,分子中C–H(Cl,S)相对于金属表面倾斜上翘.垂直吸附模式不如平行吸附模式稳定,但吸附后噻吩环未发生变形.hol及bridge吸附模式下2-氯噻吩的芳香性已遭破坏,噻吩环上的碳原子呈现准sp3杂化.在平行的hol位吸附后,2-氯噻吩环累计得到0.77个电子,而Rh(111)表面累计失去1.19个电子.
陈展虹丁开宁徐香兰俊篯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
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NO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被引量:4
2007年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GA)的RPBE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在DNP基组下,研究了NO以N端和O端两种吸附取向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和不同覆盖度下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发现:NO吸附在CuCl(111)表面Cu原子上的top位时为稳定的吸附;覆盖度为0.25 mL时吸附比较稳定;NO的N端吸附比O端吸附更有利,N端吸附时为化学吸附,O端吸附时为物理吸附.布居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吸附体系发生了从Cu原子向NO分子的电荷转移,且O端吸附时电荷转移更多.N端吸附和O端吸附时,N-O键的伸缩振动频率均红移,同时O端吸附时红移更多.
王霞邓昭浦孙宝珍徐香兰陈文凯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NO
O2在CuCr2O4(100)表面吸附和解离的理论研究
<正>具有常式尖晶石结构的复合氧化物CuCr2O4,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催化剂,对加氢反应,甲醇的脱氢反应[1],CO-NO转化反应[2],N2O催化解离反应[3]以及CO氧化反应[4-6]都有很好的催
徐香兰王霞孙宝珍李俊篯陈文凯
关键词:O2解离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