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盛国
- 作品数:104 被引量:655H指数:16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遗传多样性初步研究被引量:7
- 1997年
- 用寡聚核苷酸探针LZF-l,对中国林蛙的基因指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蛙3个居群的Hinf-l酶切片段的DNA指纹图呈现在个体水平、群居水平和物种水平的高度多态性.
- 谢锋叶昌媛费梁江建平曾晓茂方盛国
- 关键词:中国林蛙
- 朱鹮圈养种群与野外重引入种群行为差异研究被引量:7
- 2020年
- 2014年12月—2015年9月、2016年3月—6月,采用扫描观察法结合焦点动物观察法交替对德清圈养朱鹮种群和野外重引入种群的朱鹮个体进行行为观察和记录,按照朱鹮行为的功能和目的共计描述定义朱鹮行为8类55种,其中停歇行为4种、警戒行为4种、整理行为10种、运动行为3种、社会行为8种、繁殖行为12种、觅食行为7种、刻板行为7种。比较圈养朱鹮种群和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的行为差异发现:圈养朱鹮种群傍晚飞至夜宿栖杠和清晨飞离夜宿栖杠时的光照强度显著低于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傍晚飞至夜宿栖树和清晨飞离夜宿栖树时的光照强度(P<0.01);圈养朱鹮种群和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在行为类别时间分配上具有显著差异(P<0.01),圈养朱鹮种群的停歇行为、繁殖行为均显著多于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而警戒行为、社会行为和觅食行为则显著少于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P<0.01);圈养朱鹮种群和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的整理行为的日节律高峰均发生在7:00—8:00和14:00—15:00,而相比圈养朱鹮种群,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表现出较多的觅食行为的日节律高峰。这些结果表明:德清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通过改变各行为类型的时间分配和日节律,已经开始逐步适应野外复杂的生存环境。本研究对继续进行朱鹮野外重引入,改善朱鹮圈养环境以及更好地保护朱鹮具有重要意义。
- 邱国强付春正张睿灿万秋红方盛国
- 关键词:朱鹮圈养
- 木犀三品种气孔器形态的SEM研究
- <正> 木犀(Osmanthus fragrans)俗称“挂花”,系木犀科。为我国南方珍贵的观赏类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芳香植物。经长期栽培后,变种较多,目前常见的品种有金桂(亦称丹桂)、银桂和四季桂。因其花可提取芳香油,或作...
- 方盛国李建鄂李丹
- 文献传递
- 扬子鳄肝脏、心脏和肌肉细胞系构建
- 2011年
- 扬子鳄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细胞系的构建和保存是濒危野生动物离体保护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研究构建了扬子鳄肝脏、心脏和肌肉细胞系.结果表明,从3种不同来源组织块中原代细胞的生长速度表现出明显差异,分别为11~12,13~14和17~18d;而传代细胞的生长速度在3种组织来源的细胞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均在6~7d,细胞倍增时间为36h.扬子鳄的染色体核型为2n=32,无明显的性染色体.该研究所建立的3种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系将为扬子鳄的相关保护及研究工作提供可靠的材料平台,也将为其他两栖爬行动物的细胞系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 曾长军叶青方盛国
- 关键词:扬子鳄细胞系
- 豫医无毛小鼠皮肤形态及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5
- 2005年
- 对豫医无毛小鼠及对照的有毛小鼠皮肤形态及超微结构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发现豫医无毛小鼠出生后被毛状态正常,但是在12日龄前后开始从上眼睑脱毛,接着向头部、尾部扩展,整个脱毛过程约持续2周时间,结果除胡须外全部脱净,并终生不再生.脱毛后的豫医无毛小鼠内脏可视,随年龄的增长,皮肤角化程度和厚度增加,体表面积扩大,形成犀牛状褶痕;指甲过度生长,呈螺旋状弯曲,皮肤表面有淡黄色蜡样粘性物,而且随年龄增长,皮肤表面出现小的丘疹,胡须变得短而稀疏.电镜扫描发现脱毛前毛囊上部的毛管先变大,然后再脱毛,2月龄无毛小鼠皮肤表面有许多形状、大小不规则的泡沬样物质,沿着皮肤沟排列,无毛小鼠毛囊漏斗部极度扩张,内含一些角化样碎片,形成较大的椭圆囊,在真皮及皮下组织出现大小不等的包囊.至8月龄时,无毛小鼠皮肤表面为鳞片状角化物,真皮及皮下组织退化,弹性纤维排列凌乱,真皮及皮下组织几乎全部被几层大的真皮包囊充填.
- 章金涛方盛国
- 关键词:无毛小鼠皮肤超微结构
- 拉萨地区小云雀(Alaudagulaglainopinata)遗传多样性的DNA指纹图分析被引量:3
- 1996年
- DNA指纹探针LZF-I用于拉萨地区小云雀(Alaudagulaglainopinata)遗传多样性的DNA指纹图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个体的肝、肾、心、肌肉和十二指肠的DNA指纹图谱完全相同,无组织特异性,表明鸟类的任何器官组织都能作为DNA指纹的分析材料.(2)检测随机个体DNA指纹图的平均杂交谱带数为21.8条,相似系数为0.093,平均杂合率为86.3%.(3)在随机个体检测中,LZF-I探针的鉴别机率为2.13×10-23,DNA指纹图具有高度的个体特异性,群体基因组表现出高度的多态性.
- 方盛国吴萍英
- 关键词:小云雀DNA指纹图
- 全文增补中
- 野生扬子鳄冬眠实况两例
- 2015年
- 2015年1月,在对浙江省长兴尹家边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的栖息地进行改造时,挖掘到了两条处于深度冬眠时期的扬子鳄,于是我们在仔细勘测了冬眠洞穴的实况及冬眠扬子鳄的相关行为表现后,对此两例野生扬子鳄之冬眠实况进行报导。本研究发现其中一条是雌性成年鳄,其冬眠于大生态池的岸边,且冬眠洞穴呈宽畅的一字形。另外一条是雄性成年鳄,其冬眠于小生态池的中心岛上,且冬眠洞穴呈分叉的人字形。我们发现冬眠洞穴的洞口都较隐蔽,一般有植被遮掩,且洞口至少有一半浸于水面之下。而冬眠地道都是渐行渐深的坡度下行走向,因此,冬眠地道均浸泡于水中,且洞底是积水最深处,当我们挖到鳄鱼时,它们都卧于洞底最温暖的淤泥层上。虽然,两条鳄鱼的冬眠洞穴所处生态池大环境有所不同,但我们发现这两条处于深度冬眠时期的鳄鱼都具有一定的意识,遇到刺激后能表现明显的自卫反应,甚至会发出"吼-吼"的警告声。本研究揭示浙江扬子鳄在冬眠的行为上和冬眠洞穴的形态上与文献报导的安徽扬子鳄冬眠特征均不同,可能是两个种群已经出现了分化,因而冬眠特性迥然不同。因此,本研究的新发现将为扬子鳄的保护工程提供新的参考。
- 方黎明翟腾赵兰方盛国
- 关键词:扬子鳄冬眠温度
- 针状、棒状颗粒样品的粒度分析方法
- 1996年
- 针状、棒状颗粒样品的粒度分析方法陈冠群方盛国秦会斌(四川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材料分析中心)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粒样品有球状、粒状、椭球状、针状、棒状、片状等等[1],传统的粒度分析方法都是用直径来描述其几何尺寸,尽管有些粒度分...
- 陈冠群方盛国秦会斌
- 关键词:粒度分析电镜
- 朱鹮抗病毒潜力检测的I类MHC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及分型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套用于扩增朱鹮MHC Ⅰ类基因经典座位序列的引物及基因分型方法,其序列如SEQ ID NO.1~SEQ ID NO.10所示。采用本发明的扩增引物,可以有效扩增出朱鹮Ⅰ类MHC各经典座位的核苷酸序列,并通过后...
- 方盛国万秋红蓝泓
- 文献传递
- 大熊猫微卫星多态位点、鉴定方法和引物序列
- 本发明公开了大熊猫微卫星多态位点、鉴定方法和引物序列。本发明筛选出的21对大熊猫微卫星多态位点特异引物序列,其序列如SEQ ID NO.1~SEQ ID NO.42所示。鉴定大熊猫微卫星多态位点的方法利用大熊猫基因组筛选...
- 方盛国万秋红林剑青夏金全光宣敏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