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大均
- 作品数:14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化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生物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Foron Black RD-3G 300%染料的结构分析和验证(Ⅰ)──蓝色和紫色组分的研究被引量:1
- 1996年
- ForonBlackRD-3G300%染料用薄层层析分离和提纯,获知该染料是由蓝色、紫色、橙色和红色四个染料组成的复合染料.其中的蓝色和紫色组分的结构已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技术推断出可能结构,并经合成后,用红外光谱进行对照,确认我们推断的结构式是正确的.
- 曹大均陆熠明
- 关键词:分散染料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
-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云芝糖肽中的铬被引量:4
- 2002年
- 用高压消解罐、硝酸、过氧化氢对云芝糖肽样品进行前处理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云芝糖肽样品中铬的含量 ,并与传统的开放式干、湿消化方法进行了对比 ,本方法的精密度、回收率均优于对比方法。该法用于云芝糖肽样品中铬的测定 ,回收率在 95 %以上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7%。
- 祝宁宁俞膺浩曹大均
- 关键词:云芝糖肽铬石墨炉原子吸收中药抗癌药
- 过氧化氢酶电极的研制及其性能被引量:1
- 1992年
-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新兴的测试工具,其中酶电极因具有较常规离子选择电极更短的响应时间,更好的选择性与抗干扰能力强等特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 陆中庆周祖新曹大均章宗穰
- 关键词:过氧化氢酶酶电极固定化H2O2
- 针形聚苯胺葡萄糖氧化酶传感器的研究(摘要)
- 1995年
- 针形电极是生物传感器在临床医学领域中一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目前的针形电极大多采用戊二醛交联法固定酶,所得电极灵敏度低、重现性差、操作难度大。本文先在Pt片电极上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以电化学聚合的聚苯胺为基体的葡萄糖氧化酶(GOD)电极制备的最优条件,得到了灵敏度高、黏附性好、测试范围宽、抗干扰性强、稳定性好的电极。再依该条件将酶固定于针形电极上。
- 周敏曹大均
- 关键词:聚苯胺葡萄糖氧化酶传感器
- 平面微阵列电极的电化学特性研究(摘要)
- 1996年
- 微阵列电极(Microarray electrode)具有极为优良的电化学特性,它既保留了微电极的优点(高的稳态电流密度,高的信噪比,极小的时间常数和低的溶液电位降等等),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测试性能。由于微阵列电极具有电流加和性,响应电流显著增大。鉴于微阵列电极的诸多优越性能,以微阵列电极为基础电极的各种生物传感器、化学传感器报道日见增多。特别是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应用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和微机械加工技术制备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传感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
- 贾能勤曹大均
- 关键词:电化学微阵列电极电极
- 基于聚吡咯的平面型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被引量:14
- 1998年
- 在含有葡萄糖氧化酶的聚吡咯修饰的铂电极表面涂覆一层明胶,再用戊二醛交联制备了葡萄糖传感器。该传感器的基础电极采用薄膜沉积和剥离技术制作,包括一个工作电极和一个对电极(兼作参比电极)。该传感器线性范围为 0.1-4 mmol/L;响应时间和灵敏度分别为15-25 s和18.1mA/mol.cm2。传感器在4℃冰箱中存放6个月其活性仍有90%以上。
- 田承云曹大均章宗穰朱建中张国雄
- 关键词:平面型葡萄糖传感器聚吡咯酶电极
- 复合式氧化还原指示电极的研制
- 1995年
- 本文研制出一种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性能稳定的复合式ORP电极,该电极由Pt丝工作电极、固态Ag—AgCl参比电极组成。这种复合ORP电极使用方便,可用作一般科研、工业生产的指示电极。
- 田承云曹大均华维明
- 关键词:电位电极指示电极
- 针形葡萄糖传感器的研制被引量:3
- 1996年
- 本文研制的针形葡萄糖传感器,采用玻璃毛细管为绝缘管,用电化学聚合苯胺固定葡萄糖氧化酶,以不锈钢注射针本身作参比电极,0.3mm铂丝为工作电极组成复合葡萄糖传感器。1mmol/L葡萄糖的响应电流达35nA;三个月后酶活性仍为原有的65%,灵敏度与寿命已超过文献报导值。10次测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7%。线性范围0.05~1.0mmol/L葡萄糖。血液中的抗坏血酸和尿酸对测定无干扰。
- 曹大均周敏
- 关键词:葡萄糖传感器电化学固定化
- 平面微带阵列电极的电化学特性研究被引量:3
- 1997年
- 对以微电子薄膜技术制作的平面微带阵列电极(MAE)进行了电化学特性的研究,考察了该电极在铁氰化钾溶液中的伏安特性和计时电流特性.实验表明,由于边缘效应的作用,MAE具有比常规铂电极高得多的电流密度,传质能力高于转速为7600r/min的旋转圆盘电极;由于MAE中各微带电极的间距较小,导致微带电极间扩散层交叠,边缘效应的作用随之减小,因而其伏安行为与单个微电极呈现差异.测得的计时电流值与按微带电极的扩散理论和Cottrell公式理论计算值进行了比较,推测了产生偏差的原因.应用MAE电极进行了物质扩散系数的测定.
- 贾能勤田承云曹大均章宗穰朱建中张国雄
- 关键词:循环伏安法计时电流法
- 微阵列电极及其在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 1996年
- 一、引言微电极技术是近二十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的一种重要电化学研究技术.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电化学各领域及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的发展,从而对电化学理论及应用、电分析化学、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所谓微电极是指至少在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几十微米的电极。电极微型化的意义不仅限于尺寸缩小带来的直接影响(例如埋入体内进行在体在位检测),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极为优异的电化学特性,如具有高的稳态电流密度。高的信噪比,极小的时间常数和低的溶液电位降,特别适用于常规电极不能应用的高阻抗介质中的电化学测试或无支持电解质的测量体系。此外,微电极的稳态测量不受与流动有关的参数影响。因而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微电极是活体原位检测的有力工具;在电化学反应机理研究中可用于检测中间产物或测定电化学参数(如扩散系数等)。然而。
- 贾能勤曹大均田承云章宗穰张国雄朱建中
- 关键词:微电极化学传感器电化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