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星梅
- 作品数:123 被引量:483H指数:13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硼替佐米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改良VAD方案(PVAD)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有52例MM患者接受了2~8个疗程PVAD方案化疗。PVAD方案:硼替佐米(万珂)1.3mg/m2,3秒内快速注射,d1,4,8,11;长春瑞滨10mg/d静滴,d1~4;吡柔比星10mg/d静滴,d1~4;地塞米松20mg/d静滴,d1~4。每28天为1个疗程,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总体反应率[完全缓解(CR)+接近完全缓解(n CR)+部分缓解(PR)+轻微反应(MR)]为92.3%(48/52),治疗有效率(CR+PR)为88.5%(46/52)。其中在PVAD方案治疗前接受过VAD方案治疗的21例患者中,18例有效,治疗有效率(CR+PR)为85.7%(18/21)。最常见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外周神经病变、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带状疱疹、呼吸道感染、血栓形成等,经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或恢复。结论:PVAD方案在初发或难治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中均有较好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优于单用硼替佐米或单用VAD方案。
- 王芳侠李月张王刚曹星梅陈银霞何爱丽刘捷赵万红马肖容杨云王剑利张鹏宇古流芳雷博王瑾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
- 基于培门冬酶的化疗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研究被引量:26
- 2016年
- 目的:研究基于培门冬酶(pegasparaginase,PEG-Asp)的多种化疗方案治疗儿童和成人初治及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T-NH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优化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选取儿童和成人初治及复发ALL和T-NHL共62例,其中应用培门冬酶联合化疗22例(PEG-Asp联合化疗组),应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常规化疗方案40例(L-Asp常规化疗组),评价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比较治疗相关死亡率并随访生存情况。结果:近期疗效分析显示,PEG-Asp联合化疗组总缓解20例(90.91%),CR 17例(77.27%),PR 3例(13.64%),L-Asp常规化疗组总缓解35例(87.5%),CR 29例(72.5%),PR 6例(15%),组间及亚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存分析显示,6个月、12个月总生存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期内门冬酰胺酶相关不良反应均为WHO毒性反应1-2级,无3-4级毒性反应和治疗相关死亡率。PEG-Asp联合化疗组过敏反应和高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L-Asp常规化疗组,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EG-Asp联合化疗组均完成预期PEG-Asp治疗剂量,L-Asp常规化疗组仅29例(72.5%)完成L-Asp治疗剂量。PEG-Asp联合化疗组平均住院日10.5 d,较L-Asp常规化疗组住院18.9 d显著缩短,治疗总费用相对较低。结论:基于培门冬酶的化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比较好,安全性较高,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使得治疗剂量完整完成,保证了临床疗效。住院时间显著缩短,治疗总费用相对较低,替代L-Asp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优化联合化疗方案用于更多病例以及远期生存率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徐燕王瑾杨楠白菊张鹏宇古流芳雷博刘捷王芳侠黄炳俏张王刚何爱丽曹星梅陈银霞马肖容
- 关键词:培门冬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细胞淋巴瘤化疗
- GHA及新型联合预激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队列研究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本文探讨GHA(G-CSF+高三尖杉酯碱+小剂量阿糖胞苷)及GHAA和GHTA等新型联合预激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寻求高效低毒的新型化疗方案,并探索其与共刺激分子B7.1的关系。方法:应用GHA标准预激化疗方案,即G-CSF 100μg/(m2·d)皮下注射,d 0-14;高三尖杉酯碱1.0 mg/(m2·d)静脉点滴,d 1-14;阿糖胞苷(Ara-C)7.5-10 mg/(m2·d)皮下注射,q12h,d 1-14,以及GHAA、GHTA等联合预激化疗(联合阿柔比星20 mg d 1-7或吡柔比星20 mg d 1-7)治疗74例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和4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和RAEBT),与常规化疗组(MA、TAE方案)56例比较,分别观察不同方案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相关死亡率并随访生存;同时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肿瘤细胞上共刺激分子B7.1的表达并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1预激化疗组治疗难治性AML缓解率67.56%(CR率54.05%,PR率13.51%),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化疗组(P<0.05),其中AML-M2组、AML-M5组CR率(65.51%,61.90%)显著高于其它AML亚型(P<0.05),最长持续缓解已4年,2治疗MDS缓解率60.87%(CR率45.65%,PR率15.22%),预激化疗组疗效也显著优于常规化疗组(P<0.05)。3与GHA标准预激化疗相比,无论难治性AML还是MDS,新型联合预激化疗缓解率较高,其中AML缓解率为85.18%,MDS缓解率为81.25%,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4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及血小板减少、贫血等,平均持续时间7-14 d,重症感染发生率1%,无严重出血、消化道反应和心、肝、肾功能损害,治疗相关死亡率为零。预激化疗组主要观察指标与常规化疗组相比,Ⅲ/Ⅳ毒副作用明显减轻,安全性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AML和MDS以及不同类型B7.1表达阳性率差异较大,AML-M2组、AML-M5组明显高于其它AML组(P<0.05)。同一病例B7.1表达与预激化疗疗效呈正相关,即化疗有效病例B7.1表达往往阳性,而B7.1表达阴性者的�
- 马肖容王瑾张王刚陈银霞曹星梅何爱丽刘捷王剑利古流芳雷博张鹏宇赵万红杨云王芳侠徐燕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CD33、CD45及MDR表达和靶抗原的筛选
- 2004年
- 目的 :观察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AML)CD33、CD4 5及MDR表达和抗原强度的变化 ,筛选特异的靶抗原 ,探讨抗体靶向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ML细胞CD33、CD4 5及MDR的表达和抗原强度的变化。结果 :CD33、CD4 5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81.5 %、90 .6 % ,CD33抗原表达比CD4 5强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CD33与MDR在白血病细胞上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CD33特异性强 ,抗原性强 ,适合作靶抗原 ;MDR也是耐药白血病治疗的较好靶抗原。抗体靶向治疗将是AML治疗的一条新途径。
- 刘捷张王刚柏春梅陈银霞曹星梅
- 关键词: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肿瘤特异性抗原CD33CD45MDR靶抗原
- 去铁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铁过载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去铁胺治疗输血依赖性铁过载血液病的疗效。方法:观察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骨髓纤维化患者应用去铁胺治疗前后铁蛋白、肝脏、心脏等脏器功能改变和对去铁治疗的反应。结果:皮下注射去铁胺治疗输血依赖性铁过载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1个月、4个月总反应率分别为33.3%,50.0%,不良反应少且可以耐受。结论:皮下注射去铁胺治疗输血依赖性铁过载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疗效高、安全,有铁过载的患者应坚持用药。
- 何爱丽杨云王芳侠张王刚曹星梅陈银霞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去铁胺铁过载
- 转录因子MZF-1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新抗原基因MLAA-34的转录调控研究
- 2019年
-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MZF-1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新抗原基因MLAA-34的转录调控作用。方法:利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及定点突变技术分析MZF-1对MLAA-34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通过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动检测(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lift assay,EMSA)和染色质免疫沉淀检测(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 IP)实验,验证MZF-1是否与MLAA-34启动子核心区直接特异性结合。构建MZF-1真核表达载体和干涉载体,转染U937细胞,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LAA-34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变化。结果:转录因子MZF-1对MLAA-34基因表达具有调控作用,MZF-1结合序列点突变后,相对荧光素酶活性降低(P<0.01)。EMSA和Ch IP实验从细胞内、外水平分别证明MZF-1可与MLAA-34启动子直接结合而发挥调控作用。在过表达试验中,MZF-1的增加可上调MLAA-34的表达(P<0.05);在干涉试验中,MZF-1的降低可下调MLAA-34的表达(P<0.05)。结论:转录因子MZF-1可与MLAA-34基因启动子上的转录调控区结合,并促进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中MLAA-34基因的转录。
- 雷博张王刚何爱丽陈银霞曹星梅张鹏宇赵万红王剑利刘捷马肖容张彦平张卉
- 关键词: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转录调控
- 25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与预后分析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分析西北某医院10年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该地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早期诊断、分层治疗、疗效评价、预后评估、早期预防等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54例NHL的临床特点,单因素分析所有临床特征,进一步将影响预后的单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中,总结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全组CR 182例(71.6%),PR 30例(11.8%),SD 22例(8.7%),PD 20例(7.9%),RR 212例(83.5%);1、3、5年OS为90.1%、74.5%、61.1%,DFS分别为81.8%、65.4%、54.7%。对于侵袭性淋巴瘤,单因素分析显示,NHL的预后与年龄、侵袭性、Ann Arbor分期、复发、总疗程数等因素相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IPI评分、ECOG评分、B症状、全血细胞水平、近期疗效、获得CR所需要的疗程数、总疗程数是影响NHL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本医院NHL发病以年轻、侵袭、结内病变起病的中高危B细胞类型为主;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预后因素在治疗选择、个体化方案、评估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侵袭性淋巴瘤,提出化疗疗程数是避免复发、决定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马肖容徐燕王瑾张王刚陈银霞曹星梅何爱丽刘捷王剑利赵万红杨云
-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预后
- 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关抗原22RNA干扰序列的筛选及鉴定
- 2018年
- 目的筛选获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关抗原22(MLAA-22)最佳RNA干扰序列,为后期MLAA-22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克隆MLAA-22蛋白质编码区序列(CDS),将测序正确的MLAA-22CDS插入pEGFP-N1-3FLAG载体,构建真核pEGFP-N1-3FLAG表达载体,同时构建4个MLAA-22靶向RNA干扰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后通过细胞荧光强度分析及蛋白印迹法筛选最佳MLAA-22RNA干扰序列。结果成功构建了MIJAA-22真核pEGFP-N1-3FLAG表达载体,同时构建了4个RNA干扰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后筛选获得KD2为最佳干扰序列。结论KD2是靶向MLAA-22抗原基因的最佳RNA干扰序列。
- 古流芳张鹏宇曹星梅张王刚
- 关键词:RNA干扰
- 维甲酸、活性D_3和康力龙联合治疗难治性贫血疗效观察
- 1998年
- 为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nlasticsvndromes,MDS)难治性贫M(Refractoryanemia,RA)的最佳治疗方法,应用全反式用甲酸、活性维生素Da及康力龙三种药物联合治疗22例RA患者,结果有效率达95.4%,完全缓解率45.5%;表明此三种药物联用有提高疗效作用,值得推广。
- 曹星梅张王刚马肖蓉柏春梅何爱丽刘捷王剑利
- 关键词:维甲酸康力龙难治性贫血
- 伊曲康唑口服液与氟康唑预防急性白血病并粒细胞减少患者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比较伊曲康唑口服液与氟康唑预防急性白血病并粒细胞减少患者真菌感染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急性白血病并粒细胞减少患者84例随机分为伊曲康唑口服液组及氟康唑组各42例,观察两组对预防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相关死亡率及副作用。结果 84例中可评估患者75例,39例接受氟康唑预防,10例发生真菌感染,其中侵袭性真菌感染6例;36例接受伊曲康唑口服液患者,3例发生真菌感染,均为表浅真菌感染,总感染率分别为25.6%和8.3%,伊曲康唑口服液组总真菌感染率和侵袭性真菌感染率显著低于氟康唑组;因真菌感染发生死亡患者在伊曲康唑口服液组及氟康唑组分别为1例和5例,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抗真菌药患者均可耐受。结论应用伊曲康唑口服液可预防和显著减少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率,且安全、可耐受。
- 杨云何爱丽王剑利王芳侠张王刚曹星梅陈银霞
- 关键词:伊曲康唑口服液氟康唑急性白血病粒细胞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