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望楠 作品数:39 被引量:144 H指数:6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学系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理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CPT在实现我国控烟目标中的应用探索 2024年 目的:采用卷烟购买任务(cigarette purchase task,CPT)对我国吸烟者的卷烟需求进行评价,并评估不同假设情境下的卷烟价格,以实现“健康中国2030”行动中降低吸烟率的目标。方法:共计447名受试者通过问卷调查完成CPT,根据价格框架和对应的卷烟消费量拟合卷烟需求曲线,并得到5个相关指标,分别为强度(免费时的卷烟消费量)、断点(消费量降为0的价格)、最高消费额(maximum output,Omax)、最高价格(maximum price,Pmax,最高消费额对应的卷烟价格)和弹性(消费量变化与价格变化的比率)。采用单因素分析探索CPT指标和社会人口学特征、吸烟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单相衰减模型拟合戒烟率-卷烟价格曲线,并确定一系列情境下能使吸烟率降到20%的最佳卷烟价格。结果:从卷烟需求曲线得到吸烟者弹性为0.54,表明价格上涨10%可使吸烟率降低5.4%。收入越高的吸烟者对卷烟价格敏感性越低(弹性=-2.31,P=0.028)。CPT指标在常用卷烟价格、吸烟量和烟草依赖程度不同的吸烟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用卷烟价格越高的吸烟者断点、最高消费额和最高价格均越高,弹性越低(P=0.001),烟草依赖程度越高的吸烟者强度、断点、最高消费额和最高价格均越高,而弹性越低(P=0.001),吸烟量更大的吸烟者强度、最高消费额更高,弹性更低(P<0.001)。要实现将吸烟率降至20%的目标,卷烟的价格至少为37.36元/包,调整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后,卷烟价格分别至少为37.37元/包和37.84元/包。结论:CPT指标与收入水平和常用卷烟价格、吸烟量和烟草依赖程度显著相关,在研究影响吸烟行为的价格因素方面有应用空间;本研究模型拟合卷烟价格远超当前实际市场水平,应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提高烟草税和卷烟零售价,以实现将吸烟率降低到20%的“健康中国2030”目标。 杨晓尘 曹望楠 林昊翔 张蓝超 林雨欣 陈子砚 常春关键词:卷烟需求 烟草控制 成都市男男性行为人群抑郁与涉药性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2025年 目的调查成都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中抑郁与涉药性行为的流行情况,并探索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在MSM中招募1277名研究对象,收集其社会人口学特征、抑郁情况及涉药性行为等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SM抑郁与涉药性行为的相关性。结果在1277名研究对象中,被评估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者分别占39.4%(503名)、15.3%(196名)和13.4%(171名);研究对象自报过去6个月有涉药性行为的比例为34.8%(444/12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无抑郁症状者相比,被评估为轻度抑郁者(aOR=1.67,95%CI:1.24~2.23)、中度抑郁者(OR=1.50,95%CI:1.02~2.19)和重度抑郁者(aOR=1.56,95%CI:1.04~2.32)发生涉药性行为的可能性较高,抑郁与涉药性行为呈正相关。结论成都MSM的抑郁和发生涉药性行为的比例均较高,抑郁与涉药性行为呈正相关。应重点关注MSM中的抑郁和涉药性行为,开展针对性的干预。 刘瑞雯 朱洋 张博 陈晓婷 郝春 顾菁 李菁华 曹望楠 侯丰苏关键词:男男性行为人群 抑郁 成都市男男性行为人群涉药性行为聚类分析及其对高危性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了解成都市MSM涉药性行为(SDU)特征及应用二阶聚类算法对其行为模式进行分类,并探索SDU与HIV高危性行为的关联,为制定预防艾滋病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依托成都市MSM社会组织开展横断面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和同伴推荐招募MSM,收集社会人口学、SDU特征、性行为情况、STD诊断史和HIV感染等信息。对7项SDU特征进行二阶聚类分析,进一步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DU聚类模式与高危性行为的关联。结果共调查MSM 727人,近6个月SDU报告率为39.8%(289/727)。二阶聚类将报告SDU的MSM(SDU-MSM)聚成三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三类MSM在月均收入、SDU所使用毒品类型、毒品使用方式、SDU频率、多种毒品或与药品混用、不坚持使用安全套和群交等变量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第三类报告SDU-MSM不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可能性是第一类的2.22(95%CI:1.06~4.66)倍;第三类和第二类报告SDU-MSM发生群交的可能性分别是第一类的2.82(95%CI:1.18~6.77)倍和8.78(95%CI:3.42~22.42)倍。结论成都市MSM中SDU报告率超过1/3,不同SDU-MSM聚类模式与高危性行为相关,SDU频率较高、毒品用量较大和有多种毒品或与药品混用的MSM更容易发生群交和不坚持使用安全套的高危性行为,增加HIV/STD感染风险,需加强SDU监测和干预力度。 陈晓婷 蔡宇琪 甘蓝霞 侯丰苏 杨潇 王晓冬 郝春 顾菁 郝元涛 曹望楠 李菁华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男男性行为者 高危性行为 行为干预促进中国男男性行为者使用HIV暴露前预防用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4年 MSM中HIV感染情况严峻,PrEP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学HIV感染预防措施,已经被证明可有效降低高危人群的HIV感染风险,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的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但是PrEP在中国并未得到广泛推广,在中国MSM中PrEP整体启用率水平较低,此外,PrEP的有效性也与服药依从性大大相关。当前中国关于促进PrEP启用与依从的干预措施仍缺乏系统化和理论指导,需要进一步探索并实践本土化且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策略,控制HIV在中国MSM中的传播。本文阐述了关于促进PrEP启用与依从的研究进展,并结合相关研究证据提出了促进PrEP在MSM中实施的对策,旨在为我国在MSM中推广PrEP提供依据。 林浩 常春 史宇晖 施正丽 徐建楠 刘长萍 曹望楠关键词:男男性行为者 依从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男男性行为者Rush戒除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4年 目的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究MSM中涉药性行为者戒除Rush意向的影响因素,明确Rush行为干预措施的重点人群,为干预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10月到2022年1月,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成都市MSM的基本情况、性行为学特征、Rush使用情况及戒除意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Rush戒除相关理论要素等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计算计划行为理论各相关理论要素的Cronbach's alpha系数,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探索涉药性行为亚群Rush戒除意向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84名过去6个月使用过Rush的MSM,其中31.5%计划在未来6个月戒除Rush。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固定性伴(ORm:0.35,95%CI:0.17~0.76)、使用过多种毒品(ORm:0.35,95%CI:0.15~0.86)、更大的Rush使用量(少量,ORm:0.43,95%CI:0.19~0.96;一般及以上,ORm:0.35,95%CI:0.14~0.90;参考组:很少量)与Rush戒除意向呈负相关。除主观规范(ORm:0.70,95%CI:0.57~0.85),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Rush戒除其他理论要素与Rush戒除意向无统计学关联。结论MSM涉药性行为亚群的Rush戒除意向较低。MSM的同伴支持环境和对Rush使用的积极态度与戒除Rush的意向相关。 徐建楠 林浩 陈晓婷 杨潇 曾泓皓 史宇晖 郝元涛 李菁华 曹望楠 常春关键词:男男性行为者 戒除 计划行为理论 RUSH 中国老年人认知障碍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基于CHARLS数据 2025年 目的分析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认知障碍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CHARLS),选取年龄≥60岁老年人的2018年随访数据,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表测量认知功能,并收集基本情况、健康行为和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参与信息,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经筛选后共纳入2578个研究对象数据,平均年龄(67.59±5.98)岁,认知功能的平均得分(24.87±3.87)分,其中认知障碍517例(2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80岁、居住在农村、教育水平为初中、高中及中专、丧偶、自报健康状况差、吸烟、睡眠质量受损、睡眠时间>9 h/d、没有社会活动参与和参与1种社会活动与老年人认知障碍存在正向关联。教育程度为小学与老年人认知障碍存在负向关联。结论目前中国老年人认知障碍流行率较高。为降低老年人中认知障碍的发生,促进积极老龄化,应在社区中积极主动开展针对主要相关因素的干预活动。 施正丽 朱正杰 张浩 曹望楠 纪颖 纪颖关键词:认知功能障碍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 我国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控相关行为现况及其面临挑战 被引量:4 2023年 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AIDS仍然是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经性传播是HIV的主要传播途径;青年学生作为性活跃人群,是我国艾滋病防控的重点人群之一。由于青年学生的性观念变得愈发开放和包容、性行为呈现多样性,但安全性行为的知识及技能并未随之提升,使得HIV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较为容易且难以发现。此外,AIDS防控措施及技术也发生了新变化,HIV预防性抗病毒药物使用策略和线上自我检测方法等尚未被青年学生所了解和使用。因此,及时了解和掌握当下青年学生的性行为特点、对当前AIDS防控中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用药的认知及使用、HIV检测与自我检测行为等情况,总结当前青年学生中艾滋病防控存在的新挑战,可为制定青年学生AIDS防控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施正丽 曹望楠 朱正杰 孙昕霙 常春 史宇晖关键词:艾滋病 青年学生 性行为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将来开展校园艾滋病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2年12月—2023年4月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学生,收集大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知晓情况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4436名研究对象,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63.9%,满分率为0.6%,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Special Session on HIV/AIDS,UNGASS)指标知晓率为20.4%。在“持续检测不出=不具有传染性”(13.2%)、“暴露前预防用药”(36.3%)知识点上知晓率较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来自普通本科(β=-0.426,95%CI:-0.624~-0.227)或专科(β=-0.869,95%CI:-1.207~-0.530)、理工(β=-0.671,95%CI:-1.160~-0.181)、师范(β=-0.645,95%CI:-1.138~-0.153)及体育艺术类型(β=-1.118,95%CI:-1.964~-0.273)的大学、曾经谈过而现在没谈恋爱(β=-0.246,95%CI:-0.444~-0.049)、未发生过性行为(β=-0.332,95%CI:-0.551~-0.113)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水平较低(P<0.05);女性(β=0.214,95%CI:0.049~0.380)、高年级(大四,β=0.295,95%CI:0.026~0.563)、经常参与学校活动(β=1.058,95%CI:0.619~1.496)、大学前接受过艾滋病相关教育(β=0.794,95%CI:0.537~0.875)、主动咨询过艾滋病相关信息(β=0.623,95%CI:0.166~1.080)以及所在大学开展艾滋病相关教育(β=0.920,95%CI:0.676~1.164)因素可促进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结论当前我国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一般,应加强对非医学类和非重点本科的大学生,及目前缺乏恋爱及性经验、参与学校活动消极、低年级的大学生的校园艾滋病及性教育,教育内容应更侧重于病毒的传播途径、条件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传播及干预活动。 朱正杰 施正丽 曹望楠 郑韵婷 王湘苏 高冰 孔祥然 纪颖 孙昕霙 常春 史宇晖关键词:大学生 艾滋病 知识 多元线性回归 大学生艾滋病检测意愿和检测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了解我国大学生的艾滋病检测意愿和检测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单纯随机抽样法,于2022年12月—2023年4月在全国大学生中进行电子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t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艾滋病检测意愿和检测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4451个有效样本纳入分析。大学生有较高的艾滋病检测意愿(77.1%),但检测率仅为6.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521,95%CI:1.305~1.772)、有性行为(OR=1.454,95%CI:1.193~1.772)和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高(OR=1.144,95%CI:1.115~1.173)的大学生艾滋病检测意愿更高,大学前居住在农村地区(OR=0.846,95%CI:0.728~0.983)、大学三年级(OR=0.736,95%CI:0.596~0.909)、大学四年级(OR=0.701,95%CI:0.547~0.900)大学生的艾滋病检测意愿更低;西部地区(OR=1.569,95%CI:1.133~2.171)、有性行为(OR=3.199,95%CI:2.465~4.153)大学生的艾滋病检测率更高,东北部地区(OR=0.269,95%CI:0.084~0.862)、普通院校(OR=0.589,95%CI:0.444~0.779)、专科院校(OR=0.481,95%CI:0.267~0.866)大学生的艾滋病检测率更低。结论我国大学生艾滋病检测意愿较高但检测率低,应在校园加强对重点学生群体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完善校内艾滋病检测服务,探索“互联网+”自检模式,进而提高大学生高危行为后的艾滋病的检测意愿和实际检测率。 施正丽 朱正杰 曹望楠 郑韵婷 王湘苏 高冰 纪颖 孙昕霙 常春 史宇晖关键词:艾滋病 检测率 大学生 影响因素 大学生性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制订提供参考。方法于2022年12月—2023年4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全国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451名大学生,既往性行为发生率为20.1%,同性性行为发生率为3.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男性为参照,女性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较低,OR值为0.552(95%CI:0.473~0.645);以大学所在城市是东部地区为参照,大学所在城市是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较高,OR值为1.570(95%CI:1.275~1.934);以经济来源是父母提供为参照,经济来源是奖学金的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高,OR值为2.611(95%CI:1.537~4.434);以性取向是异性恋为参照,性取向是同性恋的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较高,OR值为1.701(95%CI:1.005~2.881);艾滋病知识传统国八条得分较高者性行为发生率较高,OR值为1.156(95%CI:1.096~1.220);就读大学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较高,OR值为1.315(95%CI:1.068~1.621);主动寻求性病、艾滋病相关信息的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较高,OR值为2.126(95%CI:1.816~2.489)。结论2022年大学生整体性行为发生率较高,相关部门应从提高学生个体健康知识水平和开展相关艾滋病健康教育等多途径开展相关教育,以改善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的现状。 胡哲瑜 施正丽 林浩 张蓝超 高冰 孙昕霙 常春 曹望楠 史宇晖关键词:大学生 艾滋病 性行为 学校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