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士迈 作品数:69 被引量:348 H指数:11 供职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经济管理 更多>>
用于小麦病虫防治的预测决策模型——WWPM 1992年 在病虫害防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综合防治理论已在指导着实践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综合防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小麦病虫害防治效果模拟模型(WWPM)是小麦病虫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一个应用软件的刍型。 郝建军 曾士迈 赵美琦关键词:小麦病虫 决策支持系统 应用软件 黄矮病 方法库 黄瓜霜霉病流行过程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4 1990年 根据1985—1986年的试验资料对黄瓜霜霉病流行系统中寄主生长、侵染、显症、病斑扩展、孢囊形成和着落等组分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所分析的各种因素中,以露时和相对湿度最重要,高温抑病作用亦较明显。本研究还组建了各组分的数学模型。并在建模中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引入了累积湿度、有益湿量、有害湿量和有害温量等新参量。 洪传学 肖悅岩 曾士迈 黄仲生 杨玉茹关键词:黄瓜 霜霉病 流行学 小麦品种混合种植的抗病增产作用 被引量:20 1992年 本文研究了小麦品种河农215和冀麦23以不同比例混合种植的抗病增产作用。2个品种的混合比例分别为1:0,3∶1,1∶1,1∶3和0∶1,接种用的病菌为条锈菌、叶锈菌和白粉菌的混合菌种。通过田间调查及分析,证明了品种混合种植有显著的抗病增产作用,在3种混合比例之间未表现出一致的优劣,但均优于品种纯合种植。混合种植的抗病作用随着病的加重而更加明显。 曹克强 曾士迈关键词:小麦 混播 抗病 增产 植物病害管理战略决策的一个量化模型 1990年 从植物病害流行结构分析入手,导出了以Logistic模式描述病害流行系统管理战略决策的数学模型:Z=In((1—X_0)/X_0)-r(?)t,并给出了相应的使用准则。初步试用的结果表明:它不仅十分简便和经济,而且是值得信赖的。 洪传学 曾士迈关键词:植物 病害 寄生适合度测定方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990年 为适应品种一小种间群体上相互关系和新小种流行预测等问题定量研究的需要,提出了植物病原物寄生适合度(F)两种操作定义和相应两种测定方法。方法Ⅰ可称为相对1代病情法,方法Ⅱ可称为相对表观侵染速率法,前者适用于按病菌每代繁殖倍数进行运算的模型,后者适用于按逻辑斯蒂模型进行运算的模型,两法所得 F 值可以相互换算。初步设计了符合操作定义的田间试验方法,用相应试验所得数据可算出 F 值。根据作者用第一手实测数据估算两种 F 值的经验,认为两种 F 值在测定和应用上互有优劣,可因地制宜采用,但均需作好数据资料测定的试验设计,使之符合操作定义的要求,并精心执行、力求缩小试验误差,以使所得 F 值能有实用价值。 曾士迈 王沛有关键词:寄生适合度 小麦条锈菌、叶锈菌和白粉菌混合侵染对病斑扩展的影响 1990年 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是小麦主要的叶部病害,它柄在侵染特点、发病规律及危害特性等方面均有许多相似之处。病斑扩展是病害侵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报道了三种病菌同时或先后混合侵染叶片时,在病斑扩展方面表现的相互关系。 董家琢 曾士迈关键词:小麦 条锈菌 叶锈菌 白粉菌 病斑 小麦条锈病反应型和产孢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Ⅰ.成株期试验 被引量:6 1990年 本试验以小麦品种平原50、东方红3号、陕西蚂蚱、农大198为材料,以小麦条锈病混合菌种接种,研究了温室条件下成株期小麦条锈病反应型—产孢量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对抗病性综合指数的概念(0≤RRCI≤1),作为品种抗条锈性的综合指标。 冯锋 曾士迈关键词:反应型 产孢量 小麦条锈病反应型与产孢量关系的研究——幼苗试验 被引量:5 1990年 进行了小麦条锈病多品种·多小种的温室试验,所用品种中包括了两类抗性品种、在小麦三叶期,分小种接种、研究产孢量与反应型间的关系,对不同反应型间,同一反应型下不同品种间,以及同品种不同反应型间的产孢量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对产孢量与病斑面积产孢面积的关系作了比较研究,拟合了各种反应型下单位面积日产孢量的变化曲线,提出了以反应型和产孢面积估计单斑产孢量的初步数学模型。 李明福 曾士迈关键词:小麦条锈病 反应型 产孢量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Pm2近等基因系的RAPD分析 被引量:23 1997年 朴春根 唐文华 曾士迈关键词:近等基因系 小麦 RAPD分析 全文增补中 品种布局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8 2004年 用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模型 PANCRIN进行的模拟试验结果指出 :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能有效地延缓和减轻抗病性丧失 ,但其效果易受品种面积、流行速率和越夏区面积浮动的影响。布局策略上首先要按照小麦条锈病菌越夏途径中不同成熟期的麦田进行细致的布局 ,也就是布局要和“打越夏”结合 ,效果才更显著。其次要控制每个抗病品种的面积而增多抗病品种的数目 ,在所用模型规定的条件下 ,每一抗病品种的种植面积百分比不可超过 1 5 % ,抗病品种总数争取≥ 6个。此外 ,要尽量压缩感病品种面积 ,减少大区流行菌量 ,感病品种面积最好不超过 1 0 %。流行系统的定量控制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因此上述初步结果只能供作研究参考 ,还不能视为应用指标。合理布局的设计应以深入掌握越夏规律为基础 ,这需要进一步开展有关研究。目前情况下 ,生产上尽量增多抗病品种数目 ,只要上下游品种雷同的不多 ,也能多少延长抗病品种的使用年限。 曾士迈关键词:小麦条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