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平
- 作品数:362 被引量:1,392H指数:23
-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一种研究底泥起悬机制和营养盐释放的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研究底泥起悬机制和营养盐释放的装置及其操作方法,包括环形内墙、环形外墙、环形盖、驱动装置、抽样筒;所述环形内墙固定在环形外墙内,之间形成均匀的环形空间,所述环形盖设置在环形空间的上端口,所述驱动装置带动环形...
- 李一平唐春燕王莹滑磊郝文彬杜薇赵坤陈平万榆邱利卫朴栾号薛偲琪王静雨王健健
- 文献传递
- 太湖底泥营养要素动态释放模拟和模型计算被引量:24
- 2007年
- 采用太湖湖区底泥,根据环型水槽实验总结了各种扰动强度下太湖底泥的起动、悬浮和营养盐释放规律.环型水槽内水体流速均匀且能够通过控制水槽的转速精确控制水槽的水体流速.通过考察水槽中水体TN、TP浓度的变化,建立起了底泥TN、TP释放率(y)与水体流速大小(x)的定量化关系.根据实验确定的各种参数,采用ECOMSED模型计算模拟,并和太湖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较为合理.由于目前太湖的野外监测资料存在较明显的时空不一致性,模型参数率定的精度受到了较大影响,通过室内实验模拟底泥的内源释放对太湖的富营养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 逄勇韩涛李一平翟金波
- 关键词:太湖底泥富营养化
- 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对太湖水动力调控效果研究
- 为研究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对太湖水动力调控的效果,采用数学模型对其水动力进行模拟。利用EFDC环境动力学模型,以湖体水龄(描述湖泊水体交换速率的参数)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引江济太工程对太湖水动力的调控情况。结果表明:引江济...
- 李一平
- 关键词:调水工程
- 一种引调水工程对平原河网水动力调控效果的评价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引调水工程对平原河网水动力调控效果评价方法,包括:根据引调水工程的调水方案采集监测数据;根据监测数据计算指标参数;根据指标参数对预设的评价指标赋分,所述预设的评价指标包括,水动力条件指标区域换水率,经济效...
- 李一平于珊潘泓哲李金华岳桢铻程月魏尧
- 文献传递
- 太湖植被对湖流和湖底切应力的影响
- 水生植物的种群和分布是影响湖泊流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湖底切应力也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对大型浅水湖泊底泥再悬浮造成的内源释放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太湖为例,采用美国环保总局开发的三维环境流体力学模型(Environme...
- 李一平滑磊田娜唐春燕郝文彬王莹韩广义
- 关键词:EFDC植被太湖湖流切应力
- 文献传递
- 一种针对城市内湖调水引流方案的综合评价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城市内湖调水引流方案的综合评价方法及系统,从预设的调水引流方案中筛选出以水动力指标为参考依据的最优调水引流方案、以水质指标为参考依据最优的调水引流方案、以透明度指标为参考依据的最优的调水引流方案,对筛...
- 李一平李金华潘泓哲程月
- 一种基于水华爆发的河道聚类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水华爆发的河道聚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河道水华爆发指标体系;确定体系指标权重;计算指标得分;河道聚类。本发明综合考虑河道水华爆发指标,包括河道形态、水体动力、水体理化因子、水体光学、水体营养指标,...
- 李一平赖秋英黄亚男郭辉
- 文献传递
- 一种城市排水系统溢流与内涝控制最优方案分析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城市排水系统溢流与内涝控制最优方案分析方法,属于城市排水系统评价技术领域,方法包括:构建研究区域排水模型;根据所述研究区域排水模型,获取溢流与内涝控制模拟方案;利用预构建的溢流与内涝控制潜力评价体系,对所述...
- 李一平周玉璇岳桢铻潘泓哲钟妮倩陈黄隽商鹤琴
- 水动力作用下太湖底泥的再悬浮通量被引量:35
- 2007年
- 对太湖梅梁湾水体开展了两次野外实验,利用沉积物捕获器收集沉积物,研究了太湖悬浮物的沉降特征,计算了悬浮物的沉降通量和再悬浮通量,并建立了其与风速的关系。结果表明:太湖无机颗粒沉降是悬浮物沉降的主要形式。太湖平均风速在8m/s以内时,总悬浮物、有机物颗粒和无机物颗粒的沉降通量和再悬浮通量均呈现随风速增大而增大的特性,风速大小直接影响悬浮物在垂向的分布及垂向的沉降通量分布,并且相关性较好。该结论说明Gansith公式法适合于计算太湖再悬浮通量。
- 李一平逄勇李勇
- 关键词:沉降通量再悬浮底泥沉积物捕获器太湖
- 一种高活性钯炭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活性钯炭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用复合氧化剂混合溶液处理活性炭;2)向上述处理过的活性炭中缓慢加入钯盐溶液得到混合液,超声分散上述混合液;3)向超声后的混合液中加入碱金属氢氧化物或碳酸盐沉淀钯...
- 范丽丽李一平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