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优坤
- 作品数:47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重庆三峡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香港重建中国认同中的殖民情结探析被引量:1
- 2017年
- 殖民情结的不断扩散是香港重建中国认同进程中的重大障碍。其原因分析需要借用层次分析法。从国际体系层次看,国际体系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也是香港长期浸淫其中的,就是西方的"殖民有理、侵略有功"逻辑及对中国形象刻意歪曲的意识形态。而国际体系的威斯特法利亚性质和中国崛起带来的国际格局变化,也决定了一些国家长期操弄这种被歪曲的意识形态。从国际关系层次看,英国在中国香港地区长期推行的殖民化教育,以及非殖民化后对香港的特殊情结,都是香港的殖民情结不断扩散的外部助力。从国家层次看,中国传统文化对权威,特别是对西方权威的崇拜、等级文化下港独分子的病态身份优越感,以及近30年中国大陆的快速发展与香港的相对停滞,都进一步加剧了一些香港人对殖民时期的认同。从个人层次看,殖民教育时期的既得利益者,往往会在香港政治中,利用任何机会推动殖民情结的扩散。
- 李优坤
- 一堂别具一格的高校思政课
- 2016年
- 几个故事,外加一些讨论,构成了《毛中特》第七章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次课主要依据《毛中特》理论性和现实性都很强,但却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似曾相识",并要求大家一体掌握的通识性课程而设计。主要体现了坚持创新,讲出新意;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理论的生活化;以及思政课重在思考等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希望可以对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 李优坤
- 关键词:故事思政课
- 我国对外开放的初级阶段性论析
- 2014年
- 对外开放的初级阶段性源于中国封闭的时间长且程度深,并拥有超长"天朝大国"历史。这三种历史现实,加上近代百年的屈辱,让中国同时拥有了盲目自大与极度自卑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极端心态,以及受挫的大国心理,并加剧了国人的守旧心态。这些历史现实和不健康心态必然导致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了交往主体的选择性,交往过程的斗争性,接受信息的选择性,以及"学习"心态的极端性等问题。中国对外开放的初级阶段特性,实际上是对外开放不足造成的对世界认识不足的问题。除了推动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化外,消除封建等级思想影响,正确认识国际体系的性质,确立国际社会普通一员理念等,对于消除这一不足也具有重要意义。
- 李优坤
- 周边外交视角下的南海问题被引量:1
- 2017年
- 南海问题的产生和复杂与威斯特伐利亚性质浓厚的国际体系里,中国快速崛起带动的体系变革有关。在大国疑惧和小国逐利气氛中,南海问题很容易被"炒热",中国不得不在"亲、诚、惠、容"式不断"加码"的周边友好前提下,维护南海权益。能否做到增信释疑和巧妙利用利益互换,是周边外交基础上维权的关键,国际体系和平一面为此提供了可能。"亲、诚、惠、容"等理念没能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导致中国不断"加码"的友好被一些国家利用。改革开放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但严峻的国际形势决定了中国很难让"息事宁人"不成为忍气吞声。在中国崛起态势明显后双方对现状都不堪忍受,因而维权"新常态"非常重要。同样面对中国"亲、诚、惠、容",不同决策者有不同政策,所以争议国领导人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 李优坤
- 关键词:周边外交
- 温家宝“尊严论”国际层面的内容及意义
- 2011年
- 温家宝"尊严论"的国际层面包含丰富内容,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加强尊严的国际保护对我国来说有着重要意义,需要从多个方面做好有关工作,最根本的是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应完善国内相关法律制度,学习他国在尊严保护方面的经验,并且能够更好地利用国防规则来保护国人的海外权利,等等。
- 李优坤别红暄
- 略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思想教育的缺位被引量:1
- 2015年
- 高校思政课思想教育长期缺位,导致其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信息爆炸和大学生价值多元的现实不符,与当代大学生阅历逐渐丰富并初步具有一定判断力和思想活跃的现实不符,也与大学生没有升学压力的现实不符,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教学效果的不佳。这一倾向的形成与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思政课教师素质有待提升密不可分。国家需要从政策调整、教师培训等方面做出努力,管理人员和教师也需要转变自身的观念。
- 李优坤
-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思想教育缺位
- 当前国际乱局下美国持续对中国施压现象的解读
- 2016年
- 金融危机后,中美国力大规模逆转。尽管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度高,中国长期奉行和平外交战略,但视霸权如生命的美国依然把如何应对中国崛起视为最重大的战略任务。乌克兰危机和ISIS猖獗的乱局,仍不能改变美国对中国施压,不过是其在国力衰弱情况下,还试图实现同时管控俄罗斯、中国、中东及其盟国这一宏大目标时的无奈之举。因而其施压主要表现为话语的偏袒,给盟友以虚假的承诺,还要不时释放对华友好的信号。
- 李优坤
- 关键词:全球霸权
- 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 2011年
- 建国60多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利益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处理国际事务的方法,为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潘娜娜李优坤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
- 中国领导人国家利益观的演进被引量:1
- 2017年
- 中国领导人的国家利益观主要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随中国融入世界和在国际社会'习得'经验的积累而发生变化。经历多年革命生涯,在冷战环境下领导中国的毛泽东,一直把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安全,及大国地位和尊严看作核心的国家利益。承上启下的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尊严方面的经验,却把经济建设视作最核心的国家利益。由邓小平开创,并被江泽民继承的'韬光养晦'外交则主要关注复杂国际环境下如何继续推动最核心的发展利益的实现,并且不伤害中国的其他利益。而胡锦涛和习近平的国家利益观关注的是在中国崛起越来越引起大国和周边疑虑的时候,如何维护国家安全,推动中国发展,并兼顾海外利益和国际声望等利益。
- 李优坤
- 关键词:演进
- 从中国学习进程看我党自信的历史源泉被引量:1
- 2017年
- 以国家为主体的学习进程是判断政党是否具有"自信"的重要视角。对于长期缺乏学习能力的旧中国来说,是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正确的学习对象和学习方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是建国前我党具有理论和道路自信的源泉。建国后,中国尚无"必须向世界学习,必须坚持正确学习方法"的国内共识,这是我党前30年建设出现曲折的深层原因。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迅速结束动乱,并在前人探索基础上,形成了正确学习方法,并把学习对象扩大到全世界,引领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这是当代我党理论、道路和制度自信的来源。当前中国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中国发展太快、太好时的"副产品"。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也在于是否能坚持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的同时坚持文化自信,并坚持目前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道路。
- 李优坤
- 关键词:我党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