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录
- 作品数:13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定量CT测量膝关节骨密度的可重复性研究
- 目的 探讨定量CT (QCT)测量膝关节骨密度的可重复性研究.方法 选取30名一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另一侧膝关节健康的志愿者.2名观察者用定量CT的测量技术前后两次独立测量志愿者双膝关节股骨远端内外侧髁及胫骨平台处骨...
- 李佳录程晓光赵海竹
- 应用定量CT评估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局部骨质变化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应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QCT)评估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膝关节骨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分析受伤时间、年龄及性别与BM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4月至2011年11月,共26名ACL损伤患者入组本研究。所有患者在ACL重建术前接受QCT检查,分别在股骨内髁、股骨外髁、胫骨平台、预期ACL股骨骨道、预期ACL胫骨骨道选取8个感兴趣区,测量所选区域BMD,并与健侧相应区域进行对比。结果:上述区域除预期ACL胫骨骨道口层面外,BMD均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区域间的BMD变化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BMD变化率与患者受伤时间、年龄及性别无相关性(P>0.05)。结论:ACL损伤后膝关节周围区域骨密度均下降,变化程度与受伤时间、年龄及性别无相关性。
- 陈星佐王雪松姜春岩张晋李佳录宋关阳李岳冯华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骨密度
- 成年人群腹腔内外脂肪分布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
- 目的:探讨成年人群腹腔内外脂肪分布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因临床需求来我院行定量CT骨密度(QCT)检查的患者436例,年龄在20岁~90岁之间,以50岁为界限,将男女患者各分为青年组和老年组两组,其中男性...
- 汪伟王玲钱占华李佳录程晓光
- 定量CT测量膝关节骨密度的可重复性研究
- :探讨定量CT(QCT)测量膝关节骨密度的可重复性研究。方法:选取30名一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另一侧膝关节健康的志愿者。2名观察者用QCT的测量技术前后两次独立测量志愿者双膝关节股骨远端内外侧髁及胫骨平台处骨密度。利...
- 李佳录程晓光赵海竹
- 关键词:可重复性
- 肌肉的QCT测量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
- 目的:1.探讨竖脊肌、腰大肌密度随年龄的变化趋势。2.探讨竖脊肌、腰大肌密度与腰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以2009年11月至2009年10之间因各种原因来我院行QCT骨密度测量的685例20~80岁之间的患者为测量对象,男...
- 汪伟李佳录孔令懿钱占华陈祥述程晓光
- 文献传递
- 定量CT测量膝关节骨密度的重复性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测量膝关节骨密度(BMD)的重复性研究。方法选取北京积水潭医院确诊为一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未经治疗),另一侧膝关节健康的30名患者行双膝关节QCT骨密度检测,2名观察者用定量CT的测量技术前后两次独立测量患者双膝关节股骨远端内外侧髁及胫骨平台处骨密度。结果双因素方差分析,除双膝关节胫骨平台内上1/9处BMD值统计学有差异(P<0.05,ICC>0.7),同一观察者不同时间测量同一部位的BMD值均值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ICC>0.9)。不同观察者所测定的BMD值也无显著性差别(P>0.05,ICC>0.9)。结论定量CT能够测量膝关节松质骨的体积骨密度,并且重复性良好,可用于评价膝关节骨密度的状态及应用于临床。
- 李佳录嵇辉陈星佐赵海竹钱占华程晓光
- 关键词:骨密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可重复性
- 肌肉的QCT测量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
- 目的:1.探讨竖脊肌、腰大肌密度随年龄的变化趋势。2.探讨竖脊肌、腰大肌密度与腰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以2009年11月至2010年10之间因各种原因来我院行QCT骨密度测量的685例20~80岁之间的患者为测量对象,男...
- 汪伟李佳录孔令懿钱占华陈祥述程晓光
- 文献传递
- 肌肉的QCT测量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
- 目的1.探讨竖脊肌、腰大肌密度随年龄的变化趋势。2.探讨竖脊肌、腰大肌密度与腰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以2009年11月至2010年10之间因各种原因来我院行QCT骨密度测量的685例20~80岁之间的患者为测量对象,男女分...
- 汪伟李佳录孔令懿钱占华陈祥述程晓光
- 文献传递
- 定量CT肌肉密度的年龄变化趋势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探讨肌肉密度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以2009-11~2010-10因各种原因来北京积水潭医院行QCT骨密度测量的685例20~80岁之间的患者为测量对象,女414例,中位年龄60.5岁,男271例,中位年龄58.0岁,使用定量CT(QCT)软件在L3水平轴位图像上测量双侧竖脊肌密度,在L5水平轴位图像上测量双侧腰大肌密度。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析肌肉密度变化趋势,并计算肌肉密度的年平均下降率。以骨密度为因变量,以年龄为单一自变量和加入肌肉密度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男、女竖脊肌密度分别从60~70岁组、40~50岁组开始有显著下降,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0.5%、0.9%。男、女腰大肌密度下降速度较竖脊肌慢,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0.3%、0.4%。加入肌肉密度作为自变量之后,与单独使用年龄作为自变量相比,男、女性回归方程校正决定系数分别由0.27、0.53升高至0.33、0.57,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肉密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且肌肉密度对于骨密度有除年龄以外的正性促进作用。
- 汪伟孔令懿李佳录钱占华陈祥述程晓光
- 关键词:骨密度
-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与相关椎体骨疾患的影像鉴别诊断被引量:8
- 2012年
- 椎体骨质疏松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患,应用影像学检查和诊断,是临床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方法之一。与椎体骨质疏松相似的发生在椎体的相关骨疾患,需要和椎体骨质疏松相鉴别,本文从临床影像学X线平片、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技术等方面对椎体病变与骨质疏松的鉴别进行介绍。旨在提高在临床工作中对发生在椎体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与其他骨病变在影像学方面的鉴别诊断。
- 顾翔李佳录于爱红白荣杰程晓光
-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骨折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