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月
- 作品数:29 被引量:253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科研扶持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肌淀粉样变性临床特点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心肌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临床确诊心肌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访患者的生存状态,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超声及心脏磁共振特点及其与远期预后的关系,主要观测终点为全因死亡。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19例患者首发症状多样,以气短喘憋和胸闷为主,其次为下肢水肿和乏力,心功能多为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患者1年生存率50%,5年生存率仅为25%,全因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T、糖抗原125(CA125)、白蛋白、血氯、免疫球蛋白M水平。结论心肌淀粉样变性患者预后差,1年生存率仅为50%。患者全因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NT-proBNP、肌钙蛋白T、CA125、白蛋白、血氯、免疫球蛋白M水平。
- 戈程李佳月刘博罕张存峰张俊修周丽丽吴猛陈韵岱董蔚
- 关键词:心肌淀粉样变性心肌疾病预后
- 一种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智能管理系统及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智能管理系统及方法,属于医疗数据管理领域。系统包括通信服务器、计算云服务器及一个或多个与计算云服务器相连接的客户端;所述通信服务器包括用于采集心力衰竭患者数据的数据采集模块;所述计算云服...
- 何昆仑王彬华董蔚李佳月薛万国田亚平戈程
- 文献传递
- 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病因学及近期预后的15年变迁被引量:52
- 2011年
- 目的 回顾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住院患者病因学及近期预后的变迁.方法 从住院病历数据库中检索出1993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出院的心衰住院患者7319例,以5年为期分成1993-1997、1998-2002、2003-2007三个时间段,分析比较三个时间段心衰住院患者病因、诱因、并存疾病以及30 d病死率的变迁.结果 (1)7319例心衰患者中,男性占62.07%(P〈0.01).1993-1997、1998-2002、2003-2007三个时问段平均住院年龄依次为(56.0±17.5)岁、(57.8±17.6)岁、(62.7±15.5)岁,逐渐增大(P〈0.01).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1.3±17.4)d、(22.7±14.1)d、(20.1±15.2)d,呈逐渐缩短(P〈0.01).(2)心衰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风心病)、糖尿病.从1993-1997至2003-2007时间段,冠心病从37.2%升至46.8%,高血压病从23.3%增至46.7%,糖尿病由12.3%升至21.1%,风心病由35.2%减至16.6%(均为P〈0.05).(3)心衰主要诱因或并存疾病主要是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心梗)、肺炎、慢性阻寒性肺病和肾功能衰竭.从1993-1997至2003-2007时间段,心房颤动始终是心衰最常见的诱因(23.2%、23.2%和20.6%),心梗、肺炎、肾功能衰竭分别从11.0%、8.9%及5.2%增至14.7%、14.5%和9.1%,而慢性阻寒性肺病由12.9%降至8.4%(均为P〈0.05).(4)三个时间段住院30 d病死率依次为7.0%、4.5%、5.1%,其中近10年的两个时间段心衰病死率均低于1993-1997时间段(均为P〈0.05).50~79岁之间的三个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减少最明显(分别从4.5%、8.O%和11.9%降为1.6%、3.1%和6.6%,均为P〈0.05).男性病死率较女性下降明显(分别从7.2%、6.8%降为5.0%、5.2%,P〈0.05).不同心衰病因中,由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引起的病死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由冠心病引起的病死率下降最为明显,三个时间段依次为9.3%、5.O%和3.8%(均为P〈0.05).不同诱因或并存疾病中仅�
- 裴志勇赵玉生李佳月薛桥高磊王士雯
- 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死亡率预后
- 急性心肌梗死后重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667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重症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近18年中收治的6674例[18~101岁,平均(62.94±13.63岁)]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重症MOF分为两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OF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并发症等的相关性。结果83(1.24%)例发生了MOF。MOF组住院死亡率明显高于非MOF组(49.40%VS8.13%,P〈0.001)。年龄(65~74岁,OR=2.76,95%CI:1.26~6.03,P=0.011;≥75岁,OR=4.85,95%CI:2.96~7.94,P〈0.001)、肺部感染(OR=4.27,95%CI:2.68~6.82,P〈0.001)、心源性休克(OR=2.24,95%CI:1.08~4.63,P=0.030)、慢性肾功能不全(OR=2.09,95%CI:1.09~4.O1,P=0.027)是AMI后发生MOF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3(95%CI:0.75~0.89,P〈0.001),提示模型有较高的判别MOF患者的能力。结论MOF在AMI患者中较少见,但严重危害患者预后。积极防治合并症和并发症可有效预防MOF的发生。
- 刘瑜孙俊芳李佳月薛桥吴兴利高磊李宗斌赵玉生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
- 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1
- 2006年
- 目前已有多种无创方法评定动脉结构和功能,例如体表或血管内超声、磁共振成像等都可显示大动脉管壁厚度和粥样斑块等结构改变,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收缩期压力波增强指数(AI)、脉搏波舒张期衰减参数等均可反应动脉弹性或管壁硬度等改变。测定PWV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可以早期检测动脉功能的异常,综合地反映各种危险因素对血管的损伤。PWV增加是独立的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为评价临床干预效果提供可靠的判别指标。
- 李佳月赵玉生
- 关键词:脉搏波传导速度动脉弹性心血管疾病
- 老年男性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1例(英文)
- 2008年
- 李佳月
- 血红蛋白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血红蛋白水平与30d心性死亡和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6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血红蛋白水平将其分为A(<100g/L)、B(100~119g/L)、C(120~139g/L)、D(140~159g/L)、E(≥160g/L)5组。分析不同血红蛋白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30d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因素。结果30d病死率分别为25.0%,20.4%,10.6%,4.3%和8.5%(P<0.001);心力衰竭为36.1%,25.5%,20.9%,8.6%和5.1%(P<0.001);肺炎为33.3%,23.5%,8.5%,2.2%和5.1%(P<0.001);消化道出血为19.4%,5.1%,0.9%,0.9%和1.7%(P<0.001);但是,心源性休克和室速/室颤的发生率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偏相关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P<0.001);与血浆白蛋白和载脂蛋白A1正相关(P<0.001和P=0.001)。结论依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其近期死亡和(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呈J型曲线,血红蛋白水平越低,近期死亡和(或)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越大;较多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老年患者。
- 赵玉生王德水马晶高伟吴海云李佳月王士雯
- 关键词:血红蛋白类心肌梗死预后死亡率
- 老年人动脉弹性与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老年人动脉弹性与颈动脉斑块不同超声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定北京军队干休所的721例老年人(年龄≥60岁),填写调查表,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内外动脉及颈总动脉斑块情况,根据颈动脉斑块的不同回声强度,将颈动脉斑块分为硬斑组及软斑组,半定量估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级。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日本Colin公司生产VP-1000)同步记录左右侧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作为反映大动脉弹性的指标。应用统计学方法探讨老年人动脉弹性与颈动脉斑块不同超声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收缩压、PWV在硬斑组较软斑组明显升高,血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在软斑块组明显增高,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两组间无差别。半定量法估计颈动脉斑块等级,PWV在硬斑组中随着斑块严重程度而增加,三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而软斑组未显示同样的差别。结论PWV与硬斑密切相关,提示动脉弹性减退与硬斑形成可能具有相似的病理发展过程。
- 李佳月赵玉生吴海云田进文陈瑞王琳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多普勒老年人
- 医疗大数据在心衰中心建设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8年
-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发病率逐年增加,病死率高,建立国内由专业学会组织、以心衰中心为核心的心衰防治体系,需要医疗大数据技术给予强有力的支撑。利用门诊及住院心衰患者的医疗大数据,如电子病历、影像学数据、实验室检查等建立诊疗大数据,研究基于院内诊疗大数据的心衰风险评估;同时利用移动终端、互联网、云平台等技术,以心衰院后管理临床路径为轴心,构建慢性心衰患者院后管理数据平台,进行疾病监测、院后随访管理等,加强对慢性心衰患者的全程精准管理,以降低心衰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 董蔚李佳月黄正行应俊王彬华薛万国陈韵岱何昆仑
- 关键词:心力衰竭大数据
- 线粒体tRNA基因突变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机制
- 李宗斌董蔚李佳月赵玉生刘昱圻李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