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军

作品数:17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江西省卫生厅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胃癌
  • 4篇小肠
  • 4篇基因
  • 3篇腺癌
  • 3篇癌细胞
  • 2篇蛋白
  • 2篇增殖
  • 2篇转录
  • 2篇组织化学
  • 2篇胃癌SGC-...
  • 2篇胃癌细胞
  • 2篇小肠腺癌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组织
  • 2篇结肠
  • 2篇结肠炎
  • 2篇溃疡

机构

  • 17篇南昌大学第二...
  • 6篇南昌大学
  • 3篇南昌大学第四...
  • 2篇南昌大学第一...
  • 1篇江西省分子医...

作者

  • 17篇李军
  • 5篇朱水山
  • 4篇黄缘
  • 4篇龚辉
  • 3篇王芬芬
  • 2篇邹文雄
  • 2篇姜红英
  • 2篇张吉翔
  • 2篇王素琴
  • 2篇王健
  • 1篇曹莉萍
  • 1篇何琴
  • 1篇谌珊珊
  • 1篇谢正元
  • 1篇胡庆霞
  • 1篇钟荣梅
  • 1篇黄神安
  • 1篇徐江晶
  • 1篇王振杰
  • 1篇谭立明

传媒

  • 3篇南昌大学学报...
  • 2篇实用临床医学...
  • 2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生命的化学
  • 1篇新医学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江西医学院学...
  • 1篇井冈山大学学...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剪切修复基因XPD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野生型人剪切修复基因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xeroderma pigmentosum D,XPD)对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用脂质体转染法瞬时转染SMMC-7721细胞,转染重组质粒XPD-N2和空载质粒N2,并用未转染的与XPD-N2、N2具有相同遗传背景和代数的SMMC-7721细胞作为空白对照。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XPD、c-myc、cdc25A、cdK2表达量变化,MTT法观察细胞增殖的活力。结果提取出的重组质粒pEGFP-N2-XPD用酶切鉴定,与Genebank上的相符。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在SMMC-7721-pEGFP-N2、SMMC-7721-pEGFP-N2-XPD细胞中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质粒的转染效率为30%左右。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pEGFP-N2-XPD重组质粒转染入细胞后,肝癌细胞进入S期发生阻滞,停滞在G1期。RT-PCR、Western blot检测发现SMMC-7721-pEGFP-N2-XPD细胞与SMMC-7721-pEGFP-N2和SMMC-7721两对照组相比,其XPD表达明显增高(P<0.05)。c-myc、cdc25A、cdK2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两对照组相比,SMMC-7721-pEGFP-N2-XPD细胞增殖率明显减弱(P<0.05)。结论野生型XPD基因可以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抑制SMMC-7721细胞内c-myc、cdc25A、cdK2的表达。而且野生型XPD基因通过抑制cdK2的表达作用于S期DNA损伤检控点,从而抑制SMMC-7721细胞增殖。
黄神安徐江晶张吉翔熊瑛尹东李军
关键词:肝癌XPDC-MYCCDC25ACDK2
ASPP1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抑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本研究扩增及鉴定包含人类ASPP1基因转录本蛋白编码区的cDNA片段,将此片段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胃癌细胞,观察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力的影响。方法从胎盘组织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ASPP1基因全长编码序列CDS(full-length coding sequence),目的片段回收纯化后用限制性内切酶XbaⅠ,EcoR I酶切的方法鉴定目的片段正确与否并检测其纯度、浓度;并转染胃癌SGC-7901细胞,观察ASPP1蛋白的表达及用MTT法进行细胞增殖力检测。结果该扩增片段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图谱分析,与预期结果吻合,p53表达增加,转染的胃癌SGC-7901细胞出现增殖受抑。结论人类ASPP1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从而为临床上胃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王振杰龚辉李军朱水山
关键词:胃癌细胞增殖基因治疗
原发性小肠腺癌36例临床分析
2008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原发性小肠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大多数小肠腺癌原发于十二指肠(24例,占66.7%),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黄疸、腹部肿块及黑便。术前明确诊断率为36.1%(13/36),行根治性手术28例(77.8%),姑息性手术8例(22.2%)。结论原发性小肠腺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内窥镜检查、X线钡餐造影、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有助于原发性小肠腺癌的诊断,手术仍然是治疗原发性小肠腺癌的主要手段。
李小燕黄缘李军
PUMA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外源性p53正向细胞凋亡调控因子(p53up-regulated modulator of apoptosis protein,PUMA)基因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制备PUMA基因并插入pcDNA 3.1(-)质粒,观察其转染胃癌SGC-7901细胞后PUMA蛋白的表达并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力[实验设3组,分别为无转染空白胃癌细胞对照(SGC-7901)组,空载质粒转染胃癌细胞对照(SGC-7901-pcDNA3.1)组及重组PUMA质粒实验(SGC-7901-pcDNA3.1-PUMA)组]。结果 PUMA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及测序分析,与预期结果吻合。转染质粒后,SGC-7901组与SGC-7901-pcDNA3.1组PUM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4±0.01和0.23±0.01),SGC-7901-pcDNA3.1-PUMA组与另2组比较PUMA表达明显增高(P<0.05,相对表达量为0.39±0.01)。SGC-7901、SGC-7901-pcDNA3.1和SGC-7901-pcDNA3.1-PUMA组的A值分别为0.43±0.04、0.46±0.04和0.32±0.03,SGC-7901-pcDNA3.1-PUMA组与另2组比较明显下降(均P<0.01),SGC-7901组与SGC-7901-pcDNA3.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人类PUMA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龚辉李军朱水山
关键词:胃癌细胞增殖
双自杀基因CD+TK对胰腺癌BxPC-3细胞的影响
2008年
目的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双自杀基因对胰腺癌BxPC-3细胞的杀伤作用及胰腺癌的基因治疗方法。方法通过脂质体将含有双自杀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MMLV-CD+TK导入包装细胞PA317,经G418筛选后大量培养产病毒的阳性克隆PA317/CD+TK细胞株,收集病毒上清液,浓缩后转染胰腺癌BxPC-3细胞系,再次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双自杀基因的BxPC-3/CD+TK细胞株。用RT-PCR检测双自杀基因的表达。给予前体药物5-氟胞嘧啶(5-flourocytosine,5-FC)和(或)无环鸟苷(Ganciciovir,GCV)后,MTT法测定转基因组及未转基因组胰腺癌BxPC-3系细胞的存活率。结果双自杀基因在胰腺癌BxPC-3系细胞中可稳定表达,联合使用5-FC和GCV对细胞增殖的杀伤作用及旁杀伤效应效果明显。结论逆转录病毒介导自杀基因可有效杀死胰腺癌Bx-PC-3系细胞,双自杀基因具有更强的抗肿瘤作用。
张弘英龚辉谌珊珊朱水山李军
关键词:逆转录病毒胰腺癌BXPC-3细胞
复方黄柏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评价复方黄柏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阳性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病人进行配对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病人均口服柳氮磺吡啶片1.0g,4次/d。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复方黄柏液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治疗15天后改为隔日1次,30天后改为每周2次,总疗程3个月;对照组加用生理盐水100mL保留灌肠,灌肠用法同治疗组,总疗程也是3个月;按治疗方案治疗后,通过结肠镜检进行结肠炎症评分,共分为四个等级。并判断结肠炎症疗效,对两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描述。再利用T检验及χ2检验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83.3%(25对/30对),对照组46.6%(14对/30对),经采用精确概率法检验得P=0.013<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情况:两组病人均仅出现恶心等胃肠道反应,其中试验组出现3例,对照组4例,无其它不良反应。结论:复方黄柏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良好的疗效,使用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李军姜红英王健
关键词:复方黄柏液保留灌肠溃疡性结肠炎
Ki-67、P53和CyclinD1在小肠间质瘤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Ki-67、P53及细胞周期素1(CyclinD1)在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SIST标本中Ki-67、P53和CyclinD1的表达情况,并与10例正常小肠组织进行对照。结果 1)Ki-67、P53和CyclinD1在正常组织中均未表达,而在SIST的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升高而升高,高危组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与低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高危组与中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P53和CyclinD1蛋白表达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Ki-67、P53和CyclinD1在SIST的表达以中等强度为主。结论 Ki-67、P53和CyclinD1在SIST的恶性程度判断、发生发展及诊断、预后中有一定指导意义。
黄缘王素琴文艺李军邹文雄
关键词:KI-67P53小肠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
小肠CTE联合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应用价值分析和未来展望
2023年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小肠CTE联合双气囊小肠镜在可疑小肠疾病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未来展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1月-2023年01月疑似因小肠疾病而接受DBE和CTE检查的10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DBE和CTE检查。比较CTE、DBE单项检查及两者联合检查对疾病的检出率。结果慢性腹泻患者经DBE、CTE两者联合明确诊断阳性率为85.71%(30/35),经DBE明确诊断阳性率为57.14%(20/35);经CTE明确诊断阳性率为71.4%(25/35),DBE、CTE两者联合诊断慢性腹泻阳性率高于DBE或CTE单独诊断(χ^(2)=10.35,P=0.006)。经DBE、CTE两者联合明确腹痛病因的诊断阳性率为83.33%(25/30),经DBE诊断阳性率为53.33%(16/30);经CTE明确诊断阳性率为56.67%(17/30),DBE、CTE两者联合诊断腹痛阳性率高于DBE或CTE单独诊断(χ^(2)=7.028,P=0.029)。经DBE、CTE两者联合明确消化道出血诊断阳性率为84.21%(16/19),经DBE明确诊断阳性率为57.81%(11/19);经CTE明确诊断阳性率为52.63%(10/19),DBE、CTE两者联合诊断消化道出血阳性率高于DBE或CTE单独诊断(χ^(2)=6.79,P=0.034)。经DBE、CTE两者联合明确腹胀诊断阳性率为87.5%(14/16),经DBE诊断阳性率为50%(8/16);经CTE诊断阳性率为50%(8/16),DBE、CTE两者联合诊断腹胀阳性率高于DBE或CTE单独诊断(χ^(2)=6.40,P=0.041)。结论CTE和DBE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断率,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实用性和安全性。未来,改进和优化技术、开发更有效镜头和气囊、降低操作成本、降低准备时间,加强医患交流,可提高联合应用的诊断率和操作效率。
王芬芬彭成明刘碧霞李五根李军
关键词:小肠疾病双气囊小肠镜
一种肠内营养输注给药及空肠营养管冲洗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肠内营养输注给药及空肠营养管冲洗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上壳体,上壳体下表面连接有下壳体,上壳体内部设置有四通接头,四通接头上端口连接有第一空肠营养管,四通接头左右两端分别连接有冲洗管以及给...
万燕冯霁胡庆霞李军王芬芬李水凤何琴
醋酸奥曲肽与三腔二囊管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对比观察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比较醋酸奥曲肽(奥宁)和三腔二囊管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74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34)采用醋酸奥曲肽治疗,对照组(n=40)采用三腔二囊管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观察两组的止血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9.4%(27/34),对照组有效率82.5%(33/40),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5.9%(2/34),对照组72.5%(29/40),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醋酸奥曲肽(奥宁)与三腔二囊管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止血效果无明显差异,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李军钟荣梅
关键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醋酸奥曲肽三腔二囊管垂体后叶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