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军

作品数:8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腰椎
  • 3篇容积
  • 3篇椎间孔
  • 3篇内窥镜
  • 3篇窥镜
  • 3篇超声
  • 2篇导航
  • 2篇经皮内镜
  • 1篇单节段
  • 1篇导航引导
  • 1篇血清
  • 1篇压缩骨折
  • 1篇腰椎管
  • 1篇腰椎管狭窄
  • 1篇腰椎管狭窄症
  • 1篇腰椎间盘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源性
  • 1篇神经干

机构

  • 8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丽水市人民医...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8篇李军
  • 7篇付强
  • 6篇刘彦斌
  • 2篇王茵
  • 1篇季雪良
  • 1篇陈誉
  • 1篇蔡郑东
  • 1篇毛宁方
  • 1篇魏显招
  • 1篇王传锋
  • 1篇唐健
  • 1篇徐大波

传媒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单边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358例10年回顾分析
目的:探讨经侧单边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操作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行经皮单侧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共358例,在不同时间点分别...
付强李军刘彦斌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超声容积导航技术引导腰椎完全内镜下微创手术椎间孔穿刺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容积导航技术(ultrasoundvolumenavigation)引导腰椎经皮后外侧入路完全内镜下微创手术椎间孔穿刺的临床疗效。
付强刘彦斌李军
关键词:椎间孔微创
超声容积导航技术引导椎间孔镜穿刺技术的应用被引量:25
2016年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容积导航技术引导腰椎经皮后外侧入路内镜下椎间孔穿刺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行腰椎经皮后外侧入路内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男37例,女23例;年龄17-64岁,平均32.9岁;全部为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手术节段L4.,47例,L5s。13例。按抽签方式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超声容积导航组(29例,在超声容积导航辅助下行椎间孔穿刺,最终以“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穿刺位置)和“C”型臂X线机透视组(31例,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椎间孔穿刺)。术中统计总穿刺时间及“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手术操作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超声容积导航组术前超声校准时间为11N16min,平均(13.7±2.1)rain,穿刺全过程用时16-28min,平均(20.6±3.1)min;“C”型臂X线机透视组穿刺全过程用时25-32min,平均(27.9±1.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容积导航组“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4-7次,平均(4.9±0.8)次,“C”型臂X线机透视组透视次数13-17次,平均(14.3±1.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例穿刺准确率100%,穿刺针最终均能到达目标区域。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4个月。超声容积导航组ODI指数,术前72.9%±5.9%、术后3个月17.1%±3.6%、术后1年15.9%±3.3%,与“C”型臂X线机透视组术前73.2%±4.9%、术后3个月17.3%±3.3%、术后1年16.1%±2.9%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容积导航组VAS评分术前(7.4±0.9)分、术后3个月(2.2±0.7)分、术后1年(1.9±0.8)分和“C”型臂X线机透视组术前(
付强刘彦斌李军蔡郑东王茵王红
关键词:超声检查内窥镜
羧甲基纤维素膜预防猪食管环周型ESD术后狭窄的有效性研究
唐健王华李军季雪良叶淑芳刘枫李兆申
经皮内镜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4年8月,我科应用经皮内镜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7例,其中男32例,女35例;年龄34-78岁,平均(61.3±11.9)岁;手术方式:椎板间入路45例,经椎间孔入路2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和各时间点评估,随访6-14个月,平均(10.2±2.2)个月;手术时间60-125 min,平均83.5 min,术中出血量10-50 ml,平均25 ml。术前、术后3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别为(6.42±0.94)分、(3.76±0.53)分、(3.28±0.51)分、(2.88±0.62)分、(2.45±0.38)分、(2.21±0.39)分,腿痛VAS评分别为(6.23±0.87)分、(3.52±0.48)分、(3.27±0.61)分、(2.72±0.49)分、(2.43±0.31)分、(2.35±0.30)分,ODI评分分别为(70.48±7.61)分、(38.84±3.49)分、(35.67±2.33)分、(32.19±2.09)分、(31.34±2.31)分、(30.83±1.90)分,3项指标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Mac Nab疗效评价:优49例,良12例,可6例,优良率为91%。术中硬膜囊撕裂2例,术后感觉异常3例,未出现感染、神经根损伤、椎管内血肿等并发症。结论经皮内镜可以实现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减压,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等优点。但须根据狭窄部位选择手术入路,并对手术设备及技巧要求较高。
付强李军刘彦斌王传锋魏显招毛宁方陈誉
关键词:腰椎椎管狭窄
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56例,分别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手术(I组,28例)和传统开窗手术(II组,28例)治疗。于术前及术后1天、3个月、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MacNab改良的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并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骨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手术疗效明显,术后1天、3个月、6个月两组VAS评分分别为(3.52±0.23,2.99±0.11,3.15±0.19;4.02±0.23,3.48±0.13,3.03±0.04),较术前(7.36±0.29;7.29±0.28)均有明显改善;ODI指数分别从术前(70.18±1.63;69.82±1.31)降至(34.24±1.39,32.84±1.38,33.33±1.40;36.51±1.39,33.50±1.50,32.48±2.87),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和OD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4,P=0.80)。术后6个月,依据MacNab标准,两组患者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4%:92.9%,P=0.62)。I组在术中出血量、切除骨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II组(P<0.001);手术时间I组长于II组(52.93±6.66分:41.79±7.85分,P<0.00l)。术后并发症,I组2例下肢麻木,1例硬膜破裂;II组1例下肢麻木,4例经保守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无永久性神经损害或症状加重。结论与传统开窗手术相比,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达到相同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及住院康复时间短等优势。
李军付强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内窥镜检查
超声容积导航引导经腰椎间孔穿刺的应用解剖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在尸体上应用实时超声图像与CT图像融合的容积导航引导经椎间孔穿刺并评估其准确性并探讨超声容积导航技术引导椎间孔穿刺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在5具尸体上,应用容积导航技术引导双侧椎间孔穿刺,每具均进行双侧L1/2~L4/5椎间孔穿刺,共进行40次穿刺.记录配准误差、超声所能观察到针尖的最后位置距靶点距离(DNT)及总穿刺时间(包括配准及放置穿刺针时间),CT测量穿刺误差(导航到位后经CT验证针尖到目标靶点的距离),以此验证超声引导穿刺的准确性.结果:尸体实验中,配准误差为(2.78±0.87) mm,DNT为(20.24±1.69) mm,穿刺误差为(2.89±1.18) mm,总穿刺时间为22.3mn±4.5 min,其中图像配准时间19.1 min±4.3 min,放置穿刺针时间3.3 min±0.7 min.结论:与传统C臂机导航相比,利用实时超声图像与CT图像融合的容积导航技术可准确引导腰椎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穿刺,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能明显减少X线辐射量,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椎间孔穿刺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彦斌李军付强王茵
关键词:内窥镜椎间孔解剖学
无血清悬浮分离培养法分离、培养、鉴定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被引量:2
2015年
背景:目前临床上尚未发现完全治愈脊髓损伤,使其达到结构及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已有的神经营养因子治疗方法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的效果有限,而干细胞移植治疗可能是现阶段修复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目的:无血清悬浮分离培养法培养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采用形态学、免疫荧光技术和多向分化能力进行神经干细胞鉴定。方法:应用悬浮分离培养法,培养纯化孕13.5 d C57BL/6胎鼠的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estin和Sox2表达;使用自然分化法验证第4代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多向分化特性,明确其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采用无血清悬浮分离培养法可以顺利获取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培养的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活性良好,高表达Nestin和Sox2,且两种标记物与DAPI核染高度均匀吻合,说明细胞纯度高。进一步诱导分化显示,细胞可以向GFAP和Tuj1阳性细胞分化,证明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潜能较好。该实验可建立一套体外培养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纯化及鉴定体系,为后续神经干细胞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李军徐大波付强刘彦斌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干细胞脊髓源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