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省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582例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1 582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5年9月到2010年6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利用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 582例,患儿年龄2个月至14岁,中位年龄1.75岁.对腹股沟内环采用双股4号慕斯线经皮荷包关闭结扎,对隐匿性开放的内环口经家长同意予同法一并关闭.患儿均于术后第1周复诊.结果 经腹腔镜探查发现,1582例中135例男性患儿和30例女性患儿右侧内环口隐匿开放,214例男性患儿和33例女性患儿左侧内环口隐匿开放.以上内环口隐匿开放的患儿均于同次手术中行双侧内环口结扎.术后随访1 ~ 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出现复发疝11例,占0.70%,并再次予腹腔镜下修补手术,未发现再发病例.结论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操作简单,切口美观,对精索无损伤,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特别是能在一次手术中发现隐匿开放的内环口,并通过同时结扎,避免再发病例的发生.
- 寿铁军李勇马能强龚晟
- 关键词:腹股沟腹腔镜儿童
- 基于细菌耐药性变迁的儿童穿孔性阑尾炎抗菌药物使用策略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背景细菌耐药性一直是全球面临的问题,儿童穿孔性阑尾炎相关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处于不断变迁中,影响了抗菌药物治疗,给临床用药选择带来挑战。目的探究儿童穿孔性阑尾炎细菌耐药性变迁情况,并分析其抗菌药物方案的变化,旨在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接受诊治的461例穿孔性阑尾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住院时间将患儿分为两组: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患儿分至G1组(n=214),2016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患儿分至G2组(n=247)。分析患儿阑尾炎术中腹腔脓液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患儿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结果461例患儿中,451例进行了细菌培养,10例未送检(原因系穿孔阑尾脓液极少、难以留取)。细菌培养结果中,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咽峡炎链球菌检出株数均居G1组和G2组前3位,分别占G1组的60.8%(129/212)、10.4%(22/212)、6.1%(13/212)和G2组的59.5%(163/274)、12.0%(33/274)、4.7%(13/274)。G1组和G2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啉、头孢吡肟、呋喃妥因耐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组和G2组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头孢替坦、亚胺培南、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左旋氧氟沙星耐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1组和G2组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耐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组和G2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啉、环丙沙星、头孢替坦、呋喃妥因、亚胺培南耐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1组抗菌药物方案中,前3位分别为头孢曲松钠+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头孢地嗪钠+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
- 寿铁军程孝强龚晟宋磊李勇
- 关键词:阑尾炎肠穿孔儿童细菌培养耐药性
-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常见型巨结肠被引量:2
- 2004年
- 李勇陈君贤诸建明乔键鲍建华
-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肛门消化系统外科手术方法
- 儿童穿孔性阑尾炎脓液培养及药敏报告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分析小儿穿孔性阑尾炎致病细菌及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院共108例小儿因穿孔性阑尾炎接受手术治疗,其中98例在术中采集腹腔渗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回顾分析培养阳性的83株需氧菌及药敏结果。结果小儿穿孔性阑尾炎主要致病细菌仍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药物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亚胺培南、呋喃妥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马斯平、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结论目前小儿穿孔性阑尾炎主要致病细菌仍为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而且菌株耐药性有所增加。抗生素的选用主张以脓液细菌培养为指导。
- 李勇寿铁军马能强龚晟
- 关键词:儿童穿孔性阑尾炎细菌培养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