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涛
- 作品数:64 被引量:272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 一种可调节重量的医用沙袋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重量的医用沙袋,包括具有柔性结构的沙袋套,在所述沙袋套内通过缝合形成多个独立的存储空间,在每个所述存储空间上均设有内胆替换口,每个所述内胆替换口上均通过活动件活动安装有沙袋内胆,在所述沙袋套底部...
- 李宁李江涛张艳霞
- 促血小板生成剂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3年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一般是通过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环孢素、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等药物或脾切除手术,减少血小板破坏。然而,最新的研究显示:血小板产生减少可能是ITP起病的另一个原因。新研发的第二代促血小板生成剂,包括血小板生成素(TPO)模拟肽、非肽类模拟物和小分子抗体,这些药物能与巨核细胞上的TPO受体(c-Mpl)结合,从而刺激巨核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血小板的生成。这些药物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新选择。
- 朱翊李江涛傅得兴
- 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62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临床及生物学特点,寻求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60岁以上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染色体、免疫分型及化疗效果。结果:完全缓解(CR)率27.7%,总有效率44.7%。诱导期死亡率32.7%。伴MDS病史者占27.4%,其CR率低于无MDS病史者(6.7%vs37.5%,P<0.05)。伴淋系抗原表达者占28.2%,其CR率低于仅有髓系抗原表达者(0vs37.5%,P<0.05)。CD34+者占71.8%,其CR率低于CD34-者(16.0%vs62.5%,P<0.05)。结论:老年AML总体缓解率低,死亡率高,在临床上有其特殊性,治疗上更强调个体化。
- 张野坪常乃柏魏建平范芸刘辉李江涛赵声明邢宝利裴蕾许小东顾惜春
- 关键词:老年
-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被引量:15
- 2009年
-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及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利妥旨单抗在DLBCL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中的应用。方法DLBCL患者21例,IPI评分低危和中低危(0~2分)14例,中高危和高危(3~5分)7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4~8个疗程,其中有5例接受APBSCT,动员方案为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加依托泊苷,预处理方案为CBV(环磷酰胺、卡莫司汀、依托泊苷)方案。结果21例患者中CR13例(61.9%),总有效率90.5%(19/21);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69.74±10.43)%,2年总生存率为(84.44±8.35)%。IPI评分0~2分患者CR率92.9%,总有效率100%,3~5分患者CR率0,总有效率71.4%,IP10~2分患者CR率高于3~5分患者(P〈0.01);5例接受APBSCT的患者采集的中位单个核细胞(MNC)为7.34×10^8/妇,中位CD5细胞为8.82×10^6/kg,造血恢复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9天,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12天;主要不良反应是输注相关的不良反虚(14.3%)以及化疗相关的血液学不良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疔治疗DLBCL疗效满意,IP10~2分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3~5分患者;利妥昔单抗不影响外周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及造血重建;利妥昔单抗应用安全性较好。
- 刘辉常乃柏魏建平赵声明范芸张野坪李江涛冯茹程玮田园
- 关键词:弥漫型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利妥昔单抗
- 北京城区老年人血细胞计数增龄变化及变化范围的调查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心城区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静脉血常规情况,分析老年人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与年龄增长之间的关系. 方法 2011年2月至2011年9月,通过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社区、八里庄社区和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广外社区2014例老年人,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生活习惯、患病情况等信息,检测其血常规和生化结果.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血常规结果和年龄增长之间的关系. 结果 北京城区老年人的红细胞计数平均值为4.43×10^12/L,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35.6 g/L,红细胞压积平均值为39.5%,白细胞平均值为6.69×10^9/L,血小板平均值为245.8×10^9/L;调查对象血细胞计数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红细胞计数(3.50~5.26)×10^12/L,血红蛋白106.6~164.6g/L,红细胞压积31.6%~47.5%,白细胞计数(3.26~10.00)×10^9/L,血小板计数(110.9~377.7)×10^9/L;男性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女性(P<0.05、P<0.001和P<0.001),女性血小板计数高于男性(P<0.001);随着年龄增长,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逐渐下降(均P<0.001),红细胞平均分布宽度(RDW-CV)和单核细胞数呈递增趋势(均P<0.001). 结论 老年人血细胞计数的参考范围与成年人参考范围有所不同,是否需要单独制定老年人的参考范围还需要更多的数据分析;老年人血细胞计数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动态变化,分析其变化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 宁尚勇李宁华韩晓燕刘星段英伟刘玉红刘涛段晓俐郭健李江涛范芸王嵬常乃柏
- 关键词:血细胞计数年龄因素参考值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误诊病例分析
- 2008年
- 李江涛常乃柏范芸顾春惜
-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误诊病例分析微血管血栓病例报道早期误诊病死率
- 单体核型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单体核型(MK)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及预后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新诊断的45例MK+患者的临床、染色体核型及预后特征.结果 237例新诊断并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的AML患者中有45例(19.0%)为MK,其中男28例(62.2%),女17例(37.8%),中位年龄58(18~91)岁.MK+患者最常出现的染色单体为-5(31.1%)和-7(17.8%).AML患者MK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30岁、30~59岁和≥60岁AML患者中MK发生率分别为11.5%、17.7%和22.4%.MK+和MK-组患者的性别、FAB亚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45、0.239).MK+ AML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6.5(0.6~107.3)个月,5年累积总生存率为5.2%.45例MK+AML患者中有43例(95.6%)同时符合复杂核型(CK);2例不符合复杂核型(CK-)的患者均未获得完全缓解(CR),在6个月内死亡.在192例MK-AML患者中有12例为CK,中位生存期为18.5(5.5~133.0)个月;MK+CK+与MK-CK+组患者CR率、总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MK在AML患者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MK与AML患者较低的CR率及总生存率相关.
- 冯茹刘辉常乃柏范云李江涛张野坪程玮王海飞田园裴蕾宁尚勇邢宝利许小东
- 关键词:细胞遗传学分析预后染色单体
- 13号染色体、p53基因缺失与多发性骨髓瘤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分析13号染色体、p53基因缺失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和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22例MM患者del 13q14(R1。基因缺失)、p53基因缺失的情况,收集其临床资料,比较基因缺失组与基因正常组间的差异。结果22例患者中,9例(40.9%)为p53基因缺失,其中Ⅰ期0例,Ⅱ期2例(40.0%),Ⅲ期7例(50.0%)。8例(36.4%)患者为RB.基因缺失,其中Ⅰ期0例,Ⅱ期3例(60.0%),Ⅲ期5例(35.7%)。基因缺失组与基因正常组比较,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型、分期、肾功能、血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血钙均无差异。但初诊时骨髓瘤细胞比例,p53基因正常组明显高于缺失组(P=0.043)。22例患者治疗后共获得CR5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7例,PR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1.8%。p53基因缺失组与正常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1和47个月(P=0.086)。RB,基因缺失组和正常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4.9和43.3个月(P=0.612)。2个基因均缺失组与正常组相比,平均生存期分别为9.4和45.4个月(P=0.13)。结论细胞遗传学的异常与MM患者的生存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具有与不良预后相关的染色体异常的患者,传统化疗效果较差,应给予硼替佐米等新药治疗。
- 李江涛赵永强常乃柏刘辉裴蕾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染色体原位杂交荧光
- 改良培养法对提高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的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评价改良培养方法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患者中能否提高染色体异常克隆的检出率,同时探讨染色体核型异常与老年MM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28例MM患者的骨髓标本,同时以常规24h短期培养法和改良6d长期培养法,培养基中添加白介素6(interleukin6,II。一6)10,ug/L和粒一单细胞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CSF)40/,g/L。然后采用G显带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28例行常规24h短期培养法组中,4例患者未见分裂相,检测失败率14.3%;有分裂相的24例患者中,6例发现核型异常,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为25.0%。改良6d长期培养组中,28例中仅1例患者未见分裂相,检测失败率3.6%;27例有分裂相的患者中,15例检出有异常克隆存在,异常克隆检出率55.6%,两组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p〈0.05)。在可供分析的27例患者中,20例为初诊或进展期患者,7例为疾病稳定期的患者,初诊或进展期患者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为70.0%(14/20),稳定期的患者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为14.3%(1/7),前者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高于后者,经Fisher精确检验P〈0.05。结论6d改良培养法可提高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优于24h常规培养法。初诊、进展期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高于稳定期患者。
- 裴蕾李江涛刘辉宁尚勇邢宝利常乃柏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染色体显带细胞培养技术
- 123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单体核型分布特征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单体核型(MK)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分布特征。方法对2000年11月至2015年2月新诊断的123例老年AML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回顾研究了单体核型的分布特征。结果123老年AML患者中,染色体核型检测成功117例,具有良好预后核型的16例,有中等预后核型的54例,不良预后核型的47例。在不良预后核型的47例患者中,43例为复杂核型(CK)。在117例老年AML患者中,37例(31.6%)染色体核型符合MK的界定;22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AML,其中13例(59.0%)具有MK。95例原发AML患者中,MK检出率为25.3%(2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AML患者中MK检出率高于原发AML患者(P=0.000)。37例MK+。AML患者中35例同时符合复杂核型(CK)。在37例MK。。患者中具有≥2条常染色体染色单体的30例(81.1%);1条常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时伴有结构异常的7例(18.9%)。MK’患者中,最常出现的染色单体为-5(27.0%)、-4(18.90/,6)-7(16.3%)和-6(13.5%)。结论老年AML患者MK检出率较高,多数为≥2条常染色体染色单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AML中MK检出率高于原发AML患者。
- 刘辉裴蕾宁尚勇李江涛冯茹
- 关键词:白血病髓样急性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