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云
- 作品数:28 被引量:56H指数:5
- 供职机构: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细胞间粘附分子与缺血性卒中被引量:1
- 2005年
- 王洪新马春花李爱云苏长海
- 关键词:粘附分子缺血性脑卒中炎症
- 甘露醇和胞磷胆碱合剂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40例被引量:7
- 1992年
- 本文对急性脑血管疾病40例(脑梗死37例,脑出血3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9±12a)患者用20%甘露醇250mL加胞磷胆碱0.5g静滴治疗,qd,2wk为一个疗程;并与单用甘露醇或右旋糖酐-40组(各为55例、53例)进行比较,经ridit分析,疗效明显优于后2组(P<0.05,及0.01)。作者认为该药可作为治疗脑血管疾病急性期首选药物之一。
- 范卫明李爱云许继平刘冬梅林淑芬
- 关键词:脑血管病胞磷胆碱甘露醇
- 聚合酶链反应法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肠道病毒感染
- 1999年
- 李爱云陈宗波刘庆新孙建英
- 关键词:RT-PCR中枢神经系统肠道病毒感染
-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34例临床与CT分析被引量:1
- 1994年
- 以往认为腔隙综合征是腔隙性梗塞所致,自CT应用之后,陆续发现脑内小量出血也可引起类似腔隙性梗塞的表现,有人称之为出血性腔隙综合征。近几年来,我们共收治34例,现结合CT诊断分析如下。
- 苏长海李爱云范卫明许春胜刘冬梅曹秋云王洪新王立军刘庆新
- 关键词:腔隙综合征出血CT
- 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止血治疗对继续出血的影响
- 研究发现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一段时间内继续出血造成的血肿扩大,是患者临床症状加重,致残和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止血剂治疗脑出血是否有效,仍有争议.本院在脑出血超早期应用立止血药物,取得较好疗效.
- 刘庆新许春胜苏长海李爱云范卫明陈金波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止血药物
- 文献传递
- 脑血管病与骨质疏松
- 1992年
- 对女性脑血管病患者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及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女性组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中卧床与非卧床者比较,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前者均高于后者,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作者强调多活动可预防或减轻骨质疏松症。
- 范卫明李爱云许继平刘冬梅王洪新张培功
- 关键词:脑血管病骨质疏松
- 帕金森氏病、帕金森氏综合征、原发性震颤的TGAb、TMAb和甲状腺功能的测试研究
- 1993年
- 对78例帕金森氏病、帕金森氏综合征、原发性震颤做了TGAb、TMAb和甲状腺功能的研究,并与正常人和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做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帕金森氏病患者的TGAb、TMAb阳性率远高于帕金森氏综合征、特发性震颤和两个对照组,尤以震颤少动型为最高.TGAb、TMAb阳性者,其甲状腺功能降低,呈低T_3综合征.作者对这一现象的发生机理与帕金森氏病之间的相互可能关系做了讨论.
- 许继平孙丰润李爱云范卫明李风英刘孟安
- 关键词:震颤性麻痹甲状腺球蛋白
- 神经症的临床与脑电图164例分析被引量:1
- 1996年
- 神经症是神经精神科长期以来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近40年来,虽然在理论上并没有重大突破,但在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我院164例神经症的脑电图作一分析报道。
- 李爱云苏长海范卫明许春胜曹秋云王洪新刘庆新孙建英
- 关键词:神经症脑电图
- 糖尿病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及细胞间黏附分子的影响
- 2006年
- 目的:探讨血糖对C反应蛋白(CRP)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的影响及其在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对LI合并糖尿病和非合并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的血清CRP和sICAM1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糖尿病合并LI患者血清中sICAM1和CRP的水平高于非糖尿病合并LI患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糖与sICAM1、CRP呈正相关;LI灶的数目与患者血糖及sICAM1,CRP的水平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加重了脑缺血炎症反应,其导致的sICAM1,CRP的高表达参与了LI微血管病变的损伤过程。
- 王洪新马春花李爱云苏长海
-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糖尿病C-反应蛋白细胞间黏附分子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小板CD62p和CD42b的表达及其与脑水肿形成的关系
- 刘庆新宋曰燕苏长海李爱云陈金波邓玉琴郑麒韩笑峰
- CD62p和CD42b两者都是活化血小板特异性的糖蛋白分子标志物,是体内血小板活化的敏感指标,但两者反映血小板活化的途径及功能不同。利用先进的流式细胞双标记技术,同时检测血小板CD62p和CD42b两者的表达量,可以快速...
- 关键词:
- 关键词:脑出血脑水肿活化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