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瑞
- 作品数:29 被引量:163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瘦素及硬脂酰CoA去饱和酶-1在高脂饮食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研究瘦素及SCD-1在高脂饮食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及其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2只SD大鼠分成正常组、高脂组和干预组(自高脂饮食喂养8 wk起用罗格列酮进行干预16 wk).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RT-PCR实时荧光分析大鼠肝 SCD-1 mRNA与β-actin mRNA的比值.结果:肝组织HE染色显示高脂组大鼠肝脏内有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8 wk达到脂肪肝诊断标准.8,24 wk高脂组大鼠血清瘦素水平升高,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8 wk:5.29±1.83 μg/L vs 3.06±1.35 μg/L, P<0.05;24 wk:7.89±3.01 μg/L vs 3.09±1.52 μg/L, P<0.05);肝SCD-1 mRNA与β-actin mRNA的比值明显下降(8 wk:0.37±0.25 vs 0.82±0.34,P<0.05).干预组与高脂组相比,血清瘦素水平下降(5.95±3.31 μg/L vs 7.89±3.01 g/L,P>0.05);肝SCD-1 mRNA表达明显增强(SCD-1/β-actin:1.02±0.11 vs 0.52±0.22,P<0.01).结论:长期高脂饮食可导致血清瘦素水平升高,其通过下调肝SCD-1表达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罗格列酮可降低血清瘦素水平,上调肝SCD-1的表达,减轻因高脂饮食引起的非酒精性肝脂肪变.
- 陆元善范建高方继伟丁晓东杨兆瑞
- 关键词:高脂饮食非酒精性脂肪肝罗格列酮瘦素
- 颗粒细胞瘤2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探讨组织形态学表现在鉴别良性、恶性颗粒细胞瘤中的价值。方法:颗粒细胞瘤2例(良性1例,恶性1例),其外科切除标本均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4μm,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例为66岁女性,肿瘤发生于胸部真皮并累及皮下组织,肿瘤直径1cm,肿瘤细胞为多角形,片状排列,丰富的嗜酸性颗粒样胞浆,细胞核小,偏心位,偶见空泡状核及核仁,核分裂像1/50HPF。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Vimentin(+),。Kpl(+++),S-100(+++),NSE(+++)。该例诊断为良性颗粒细胞瘤。另一例为47岁女性,肿瘤发生于乳腺内上象限,肿瘤直径5cm,细胞形态、组织结构及免疫组化与良性者相同,但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2/50HPF,细胞坏死明显,部分细胞核大、空泡状并有明显核仁,并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该例诊断为恶性颗粒细胞瘤。结论:尽管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是恶性颗粒细胞瘤的唯一诊断依据,但根据细胞形态学表现,结合临床特征,对某些病例可以做出恶性诊断。
- 路光中胡宏慧金宇飚杨兆瑞
- 关键词:恶性颗粒细胞瘤肿瘤转移
- 软组织Rosai-Dorfman病1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软组织罗-道病(RDD)的病理诊断和免疫组化特点以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HE、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观察1例下肢软组织RDD并复习文献.结果镜下可见丰富的胶原纤维和组织细胞增生以及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组织细胞呈梭形、多边形,胞质嗜酸性颗粒状、放射条纹状或泡沫状,一些大组织细胞质内有多量小淋巴细胞.增生的胶原和梭形组织细胞构成不典型Storiform结构;组织细胞表达S-100,KP-1,MAC387,VIM,Masson三色及网状纤维染色显示大量胶原纤维增生,组织细胞PAS-AB染色阴性.结论软组织RDD是临床罕见的疾病,在病理诊断方面,易误诊为其他疾病,明确病理组织学特点在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 杨兆瑞路光中胡宏慧张宜玲
- 关键词:软组织组织细胞
- 两种抗体及Hercept Test标准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erbB-2表达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为检测乳腺癌c-erbB-2表达提供一个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标准免疫组化方法。方法:使用两种进口抗体(A0485,多抗,DAK0公司;385+e2-4001,鸡尾酒剂型单抗,Antibody Diagnostic公司),参考HerceptTestTM试剂盒的使用方法及评分标准,检测85例浸润性导管癌(IDC)c-erbB-2表达。结果:85例中29例(占34.1%)c-erhB-2表达为++以上;同一肿块的不同区域及淋巴结转移灶c-erbB-2表达在++、+++呈明显一致性;两种抗体不一致的情况主要在免疫组化的+和++,但+++的一致性很高;c-erbB-2过度表达与高组织学分级、c-erbB-2弱表达与激素受体双阳性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推荐检测c-erbB-2的免疫组化方法为基于单抗的EnVision二步法,结果分析可以结合组织学分级和激素受体表达的情况。
- 愈平胡宏慧杨兆瑞路光中张俐雅
- 关键词:ERBB-2基因乳腺肿瘤免疫组化
- c—jun氨基末端激酶与多药耐药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研究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的磷酸化活性形式p-JNK与多药耐药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l,MRP1)和肺耐药相关蛋白(lung resistance protein,LR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p-JNK在胃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168例胃癌和27例正常胃组织的组织芯片中p-JNK和P—gp、MRP1、LRP的表达及其关系。结果p-JNK和耐药蛋白P—gp、MRP1、LRP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8%、51.8%、45、8%和55、4%,均明显高于在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p-JNK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JNK与P—gp和MRP1表达正相关(P〈0.01)。Kaplan-Meier分析显示p-JNK和P-gp、MRP1阳性组的预后较阴性组差(P〈0.01)。结论p-JNK高表达参与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通过上调耐药蛋白P—gp和MRP1的表达参与胃癌化疗耐药的形成;p-JNK可成为评价胃癌预后和耐药的有价值指标。
- 李大卫彭志海黄伟翼杨兆瑞吴晴
- 关键词:胃肿瘤氨基末端激酶胃癌
-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漏/误诊分析——附35例尸解报告
- 2001年
- 目的:在诊断方法、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确定恶性肿瘤临床与尸检诊断的不一致率。方法:对本院肿瘤科5年来(1994~1999年)所有尸检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尸检35例,男性24例,女性11例,中位年龄64岁(29~84岁)。35例被尸解的尸体中共发现41个恶性肿瘤,其中10例、16个恶性肿瘤被误诊或漏诊。该10例中6例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在本研究中,临床与尸检诊断的不一致率为39%。结论:恶性肿瘤临床与尸检诊断的不一致率依然很高,本结果证实了尸检的重要性。
- 吴晴丁红华陈栋晖张莉雅武文森孔今诚于红于颖彦杨兆瑞周小寒
- 关键词:恶性肿瘤尸解误诊漏诊
- 甲状腺癌127例临床与病理分析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研究甲状腺癌临床特点,探讨早期诊断甲状腺癌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学检查证实的甲状腺癌127例的临床表现、甲状腺超声检查及核素扫描等资料。结果127例甲状腺癌中男30例,女97例。年龄(48.9±13.6)岁。乳头状癌105例,滤泡状腺癌14例,未分化癌2例,髓样癌6例。甲状腺B超检查以低回声结节(85.1%)、实性结节(81.8%)或囊实性结节(17.4%)为主。甲状腺核素扫描主要表现为“冷”结节(88.9%)。血清甲状腺激素表达正常。结论本组甲状腺癌以女性多见,乳头状癌发生率最高。甲状腺B超、核素扫描、甲状腺激素测定等检查方法对甲状腺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局限性,应及时行病理学检查。
- 何蕊娉吴艺捷杨兆瑞陈嘉薇
-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病理超声核素扫描
- 子宫内膜样腺癌中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
- 2011年
- 目的探讨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PTTG1)调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表达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2005年1月至2009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124例子宫内膜样腺癌、28例内膜不典型增生、35例正常内膜组织中PTTG1、bFGF和MMP-2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PTTG1、bFGF和MMP-2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7%、73.4%、50.8%,与正常内膜组和不典型增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TG1蛋白与手术病理分期显著相关(P<0.01),bFGF表达与肿瘤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而MMP-2蛋白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TTG1和bFGF、MMP-2的表达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262,P=0.003;r=0.360,P<0.001)。结论 PTTG1可能上调bFGF和MMP-2蛋白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 冯振中陈嘉薇杨兆瑞路光中蔡兆根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PARC蛋白表达研究
- 2008年
- 目的探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手术切除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癌组织(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n=61)中SPARC的表达,以远离肿瘤的乳腺组织作为对照(对照组,n=32)。对与SPARC表达可能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上皮细胞中SPARC阳性表达率为31.3%,间质细胞未见SPARC表达(0%)。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的癌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均有表达,在间质细胞的阳性表达率为70.5%,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淋巴结转移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细胞中SPAR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46.7%vs 22.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SPARC表达与患者年龄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等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伴有癌转移淋巴结的SPARC阳性表达与原发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增高,提示SPARC可能通过间质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调控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同时肿瘤细胞SPARC表达与乳腺癌转移相关。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张雪梅陈嘉薇胡宏慧路光中杨兆瑞
-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化疗疗效关系的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化疗疗效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2例未接受过任何放化疗的中晚期胃癌患者予以四氢叶酸(CF)、氟尿嘧啶(5-FU)、草酸铂(L-OHP)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CF200mg/m^2静脉滴注2h。5-FU1500mg/m^2静脉持续滴注46h,L-OHP85mg/m^2静脉滴注2h),分别于第1天和第14天给药.4周为1个周期.至少需完成4个周期的化疗。化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并对患者加以随访以作生存分析。同时对该52例患者的胃癌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HIF-1α、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另取27例正常胃黏膜作对照。结果HIF—1α、P—gP和MRP4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9%、51.9%和57.7%,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分别为0、18.5%和14.8%。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IF-1α阳性表达者化疗有效率14.3%,显著低于HIF—1α阴性表达者(50.0%,P〈0.05)。HIF-1α阳性表达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8.8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37.5%和21.5%;而HIF-1α阴性表达组中位PFS为8.4个月.中位OS为12.6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51.2%和33.5%:两组生存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1α表达可作为临床上预测胃癌化疗疗效及临床预后的的指标之一。
- 吴晴李兆申李大卫彭志海杨兆瑞
- 关键词:胃肿瘤缺氧诱导因子-1Α化学疗法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