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林
- 作品数:1,521 被引量:8,613H指数:42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化学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一种磁共振扫描方法及相关装置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磁共振扫描方法,包括:根据膝关节标准轴位进行质子密度加权像扫描处理,得到膝关节轴位PDWI图像;根据所述膝关节轴位PDWI图像执行膝关节标准矢状位扫描和冠状位扫描,得到矢状位PDWI图像和冠状位PDWI图...
- 杜君李坤周军杨严伟杨惠林黄立新黄军王庆恭
- 文献传递
- 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38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男27例,女11例;年龄22~63岁,平均44.3岁。其中6例一侧关节突关节骨折伴脱位,13例两侧关节突关节骨折伴脱位,14例双侧关节突关节骨折脱位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5例颈椎爆裂性骨折脱位。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损伤分级:A级18例,B级12例,C级6例,D级2例。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4~6个月,38例患者均获良好骨性融合,固定节段稳定。2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按ASIA损伤分级平均提高1~2级,18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虽无恢复,但神经根性症状,如疼痛、麻木均有一定的缓解。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应用颈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不仅可以坚强固定、促进植骨融合、维持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而且便于患者的护理、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是一种有效、可靠的重建颈椎稳定的方法。
- 朱若夫杨惠林贺喜顺王东来唐天驷
- 关键词:颈椎骨折
- 枢椎椎弓根最狭部形态学观察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确定枢椎椎弓根的最狭窄部位并观察其内部结构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32例经GE LightSpeed 16 Pro螺旋CT扫描的成人图像,扫描完成后行内插重建为层厚0.625mm、层距0.3mm,在ADW4.2软件上进行多平面重建处理。在椎弓根狭部复合体内倾中轴线做内倾纵向切面,于纵向切面上确定椎弓根上倾中轴线,沿该上倾中轴线做上倾斜向切面,在该上倾斜面上的最狭窄部作垂直切面即椎弓根的最狭窄部位。结果:如果不考虑上关节突皮质骨,典型椎弓狭部的皮质骨轮廓形状近似钩状,钩身为椎弓狭部的内侧壁,钩尖为椎弓狭部的外侧壁部分,髓腔形状多呈竖置的椭圆形,内侧壁厚度(2.4±0.53)mm明显大于外侧皮质骨厚度(1.2±0.76)mm,椎弓狭部上方骨皮质厚度(2.7±0.76)mm明显小于下方部骨皮质厚度(3.2±0.92)mm,P<0.01。结论:椎弓狭部中段的外侧皮质骨厚度呈菲薄样,经椎弓根狭部复合体螺钉的方向以偏内偏上的安全系数高;对于国人来讲,枢椎的椎弓根内固定螺钉直径多以3~3.5mm较为合适。
- 袁峰李江山徐凯张志明杨惠林
- 关键词:枢椎椎弓根CT重建
- 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程序的临床分析
- 2014年
- 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胸腰椎创伤、退变、结核及肿瘤患者接受脊柱外科手术治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病例数也随之增多。采用合理的椎弓根螺钉置钉程序正确置钉,可以提高手术质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因钉置入问题而引起脊髓神经根损伤,甚至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为探讨正确置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程序,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010年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716例胸腰椎病变患者的资料,
- 包肇华杨惠林邹俊张志明季一鸣
- 关键词:腰椎椎弓根螺钉胸腰椎病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脊柱外科
- 用归一法分析某院2009年骨科床位工作效率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 通过对床位工作效率分析,为医院合理调整床位配置,确定科室人员编制、经费、设备和物资分配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海泰住院系统收集骨科2009年各月床位使用资料,用归一分析法将病床使用率和病床周转次数结合起来,建立床位工作效率指数模型,分析床位工作效率.结果 1、2、7月份床位工作效率处于低效率运行状态,5、6、10月接近等效率运行,其他月份处于高效率运行状态.结论 采用效率指数模型对我科床位工作情况可进行方便、快捷的评价,可为决策层如何合理进行床位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 胡海杨惠林王根林
- 关键词: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
- 一种弹性导电胶体、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弹性导电胶体、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弹性导电胶体由淀粉凝胶弹性基质和高浓度电解质构成,该胶体弹性伸长率为1000%~2500%,断裂伸长率为1500%~9000%,体积电阻率1~1×10<Sup>4</Su...
- 林潇关莹白艳洁杨磊杨惠林孙宁
- 文献传递
- 生物衍生松质骨支架材料的Micro-CT量化分析
- 2013年
- 目的:在骨组织工程中,如何制备出理想的支架材料一直是研究重点;目前主要的有天然生物支架材料、人工合成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等;生物衍生骨即天然生物支架材料的一种,由于其与天然骨在形态结构上较为相似,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支架材料之一;既往形态学研究局限于在二维层面,对于其三维结构参数分析较少。故本实验主要运用Micro-CT对生物衍生松质骨的三维结构参数进行分析,量化评价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结构参数。方法:截取新鲜猪松质骨,经脱脂脱蛋白部分脱钙及去抗原处理后,制作成生物衍生骨支架;应用Micro-CT扫描,重建三维图并量化分析其结构参数,统计软件SPSS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经Micro-CT扫描,得到二维CT图和三维重建图。各三维结构参数的值分别为:BV/TV(20.48±5.14)%;BS/BV(41.66±5.39)1/mm;Porosity(79.52±5.14)%;Tb.Th(0.10±0.01)mm;Tb.N(1.99±0.47)1/mm;Tb.Sp(0.32±0.05)mm;Tb.Pf(2.03±4.70)1/mm;SMI(1.28±0.35);DA(1.60±0.23);Conn.Dn(158.53±106.09)1/mm3。各参数间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为:(1)Porosity与BS/BV、Tb.Th;(2)BV/TV与BS/BV、Tb.Th;(3)BS/BV与Conn.Dn、Porosity、BV/TV;(4)Tb.Th与Porosity、BV/TV、Conn.Dn;(5)DA与Conn.Dn;(6)Conn.Dn与BS/BV、Tb.Th、DA。结论:Micro-CT扫描、量化分析是评价支架材料结构参数的理想方法;也证明生物衍生骨支架符合骨组织工程对支架材料的三维结构要求,尤其在孔径大小、孔隙率、表面积体积比等三维结构参数,此外,也可为其他支架材料的制备在三维结构上的要求提供参考依据。
- 刘兆利杨惠林张文陈曦曾昭勋罗宗平
- 关键词:骨组织工程生物衍生骨MICRO-CT
- 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二次瘫痪现象与HSP70表达的研究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 探讨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二次瘫痪与HSP70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组阻断腹主动脉35min后开放灌注,术后观察脊髓标本的病理学改变,细胞凋亡情况及HSP70表达情况。结果 缺血组中二次瘫痪兔2 4h内病理学改变明显好于瘫痪兔,细胞凋亡数明显少于瘫痪兔,HSP70表达明显高于瘫痪兔(P <0 .0 5 )。结论 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二次瘫痪现象与HSP70表达存在一定关系,HSP70对兔脊髓具有保护作用。
- 徐浩杨惠林唐天驷管华清
- 关键词:脊髓损伤缺血再灌注凋亡HSP70
- 两种骨水泥渗漏对椎间盘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9
- 2007年
-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时骨水泥渗漏是否会引起椎间盘退变,以及椎间盘退变程度与骨水泥类型是否相关。方法 选用8只成年家犬,以每只犬L2-3、L3-4、L4-5椎间盘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与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3组。对照组仅行椎间盘穿刺,不注入任何物质,PMMA组及CPC组均各向椎间盘注入0.1ml骨水泥。术前及术后24周摄正、侧位X线片,计算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数(disc height index percentage,DHIP)。术后24周行MR检查,计算MRI指数。组织学检查参照Masuda标准对椎间盘退变程度评分并分析。结果 术后24周X线片显示对照组椎间隙无狭窄,病理学检查未见椎间盘退变。PMMA、CPC组椎间盘MRI显示:椎间隙有狭窄,R加权像髓核信号不同程度降低且不均一,其相对高信号区面积减小,髓核形态不规则,纤维环与髓核界限不清。组织学检查显示髓核细胞数量不同程度减少,空泡变小。髓核的细胞外基质不同程度压缩,纤维环断裂或扭转。3组DHIP、MRI指数、组织学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MMA、CPC注入椎间盘会导致椎间盘退变,PMMA所致椎间盘退变较CPC更为严重.
- 倪才方赵辉陈珑唐天驷杨惠林
- 关键词:甲基丙烯酸甲酯类骨黏合剂椎间盘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
- 脊髓损伤行神经根移位术后的电生理学改变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行神经根移位术后的神经肌电改变。方法 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只,切除L2 段脊髓0 .5cm。一周后切断右侧L1和L2 神经根,其中实验组(A组)行神经根移位术即L1神经根近端和L2 神经根远端吻合;对照组(B组)仅行L2 神经根原位吻合。术后12周行神经肌电生理检查,观察两组动物股四头肌神经肌电变化。结果 术后12周电生理检查表明A组右侧股四头肌失神经支配现象明显改善,股四头肌功能有所恢复,而B组无改善。结论 神经根移位术能重建脊髓损伤后的反射和传导通路,从而恢复截瘫肢体的部分功能。
- 徐华中唐天驷范胜利杨惠林戴永萍赵耀
- 关键词:神经根移位脊髓损伤术后电生理学神经肌电端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