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霞
-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红姜花(姜科)同步大量开花的适应意义被引量:2
- 2012年
- 两性花植物同步大量开花增加了个体花展示大小,能吸引更多的传粉者,使植株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同程度的同株异花授粉,进而对被子植物的性资源分配、花部性状以及雌雄异株的进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姜科红姜花(Hedychium coccineum)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授粉和操控试验、传粉动物的观察、自然结果率和自然居群的大小和密度的调查,探讨红姜花同步大量开花的适应意义。结果表明:(1)红姜花的穗状花序由57.33±1.68(n=30)个蝎尾状聚伞小花序组成,每个小花序具3.8±0.15(n=30)朵花,同一花序上所有的小花序同步开花,不同小花序内的花按轮次同步开放,使花序在整个开花期间保持有数十朵花同时开放,花序水平上的花展示极为显著;(2)红姜花为自交亲和植物,但不存在自动自花授粉,自然居群存在严重的传粉者限制,其结实也存在着资源限制;(3)多型蓝凤蝶(Papilio memnon)、小矩翅粉蝶(Dercaslycorias)和黑角尖翅粉蝶云南亚种(Appias indra aristoxemus)是红姜花的有效传粉者,3种蝴蝶对红姜花不同大小花序的访问频率都显著不同,随着花序花展示大小的增加其访问频率也显著增加;(4)红姜花同一个体小花序内不同轮次花之间的胚珠数随轮次显著减少,而花粉数前3轮随轮次显著增加。胚珠数的递减及结实存在着资源限制,说明红姜花一个花序开大量的花并不是为了增加结实,而花粉数前3轮的递增,有利于花粉的分散输出,提高个体的雄性适合度。
- 高江云盛春玲杨淑霞
- 关键词:姜花属
- 心叶凹唇姜的花生物学研究
- 在西双版纳地区,心叶凹唇姜Boesenbergia longiflora成片生长于石灰山贫瘠的岩石缝隙中或路边林下的冲积土壤中,本实验对位于这两种生境条件下的4个居群,以及人工栽培植株的花生物学和访花者格局进行了比较研究...
- 杨淑霞
- 关键词:生境条件
- 心叶凹唇姜的开花格局和雄性先熟机制被引量:4
- 2009年
- 心叶凹唇姜(Boesenbergia longiflora)是分布于亚洲热带的一种姜科植物,在我国滇南地区成片生长于石灰山贫瘠的岩石缝隙和路边林下的冲积土壤上。心叶凹唇姜的花寿命为两天,第1天为严格的雄性阶段,第2天为严格的雌性阶段,是典型的花内雄性先熟,一朵花的雌、雄性阶段没有重叠,因而完全避免了自花授粉的发生。对这两种生境(石灰山贫瘠的岩石缝隙和路边林下)下的心叶凹唇姜的4个野外种群(在云南省普洱市的翠云乡彩虹洞、南岛河、澜沧县惠民乡和西双版纳州绿石林森林公园)和栽培植株的开花格局进行调查后发现,大多数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花序开花,并且每隔一天才开一朵花,只有10%左右的植株同时具有雄性阶段和雌性阶段的花,这样的开花格局有效地降低了同株异花授粉发生的可能。心叶凹唇姜的平均花粉-胚珠比(Pollen-ovuleratio)为291,应该是以异交为主的混合交配系统。其自然种群存在着花粉限制,彩虹洞、南岛河和绿石林3个不同种群的平均结籽率都不到60%,这可能与其较小的花展示有关。心叶凹唇姜为泛化传粉植物,不同种群的有效传粉昆虫种类各不相同。在两种不同的生境条件下,心叶凹唇姜花的大小和开花格局都没有显著的差异,大多数个体同时只具有一种性阶段的花,说明心叶凹唇姜这种独特的开花格局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心叶凹唇姜通过隔一天开一朵花的开花格局,配合雄性先熟机制,有效地降低了自交的发生。
- 杨淑霞高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