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竹转
- 作品数:42 被引量:345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2004年印度尼西亚9级大地震前的潜热通量异常被引量:20
- 2006年
- 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海岸发生的9级大地震前后地球表面潜热通量的时空演化过程,发现如下几个现象:(1)在印尼9级大地震前,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出现了显著的潜热通量异常;(2)地震前最大的潜热通量异常出现于缅甸小板块中段俯冲带上,这里正是地震破裂带的中部,也是余震集中的区域;(3)异常发展具有由弱到强、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异常开始出现在缅甸小板块张性东边界及其东侧海盆,然后向压性西边界(即海沟俯冲带)和印度洋发展,地震后潜热通量异常消失.震源系统是一个耗散系统,地震前应力增强使系统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加激,提高了海面和大气之间水热交换的速率,这可能是导致潜热通量异常的原因.
- 陈梅花邓志辉杨竹转马晓静
- 关键词:潜热通量地震异常海啸卫星遥感
- 正断层发震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 邓志辉马晓静陈梅花杨竹转
- 中国大陆地震构造特点及其在地震危险性预测中的作用被引量:15
- 2007年
- 地震构造是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载体,也是地震危险性预测的基础.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具有鲜明的分区特征.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都有其自身的强弱变化,很难用统一的活动期或平静期来涵盖.地震活动强度与各个区域的断裂活动水平有较好的一致性.如东、西部断裂活动水平相差约一个数量级,大震发生的频度也相差一个数量级.地震不但与活断层有关,而且与地震构造块体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前兆异常和地震不是因果关系,是伴生或孪生的关系,它们都是构造活动的产物.本文从中国大陆地震构造环境出发,研究了典型地震构造块体和主要地震断裂带与地震危险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未来十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大震活动的地区主要在西部.重点应该注意塔里木块体沿南北两侧边缘断裂带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在川滇地区应重点关注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带及毗邻地区.东部可能会有多次中强地震发生,发震地点可能与渤海-张家口-河套地震断裂带和郯庐地震断裂带有关.
- 楚全芝邓志辉杨竹转
- 关键词:构造块体地震断裂带地震预测
- 我国地震井水位观测网监测效能评估被引量:20
- 2015年
- "十五"数字化网络项目完成后,我国地震井水位观测网已颇具规模。为了摸清其监测现状,为未来台网优化改造、仪器更新提供依据,开展了观测网的清理和监测效能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总体上,观测网中有61.8%的水位观测站监测效能良好。有73.5%的观测站的观测环境符合地震井水位观测要求;观测网的运维状态总体趋好,有75%的观测仪器的运行率在95%以上;大部分的水位观测站监测地壳应力变化、地震活动的能力较强。但仍然有些观测站,因观测井先天不足、环境干扰、仪器老化、运维水平低等问题,亟待通过观测环境改造、仪器更新、运维管理培训等措施来提高监测效能。大约有6.5%的观测站因观测环境不合格需要停测。
- 刘春国孔令昌杨竹转樊春燕陈华静
- 关键词:观测环境观测仪器
- 油气探井喷涌现象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被引量:3
- 2006年
- 新疆魏家沟新05井是一个深2260m的石油探井,自1978—2004年的27年间,发生了9次井喷现象。当井喷发生时,地下水携带大量的天然气和少量的油花、油腊从井中猛烈地喷射出来,水柱喷射的最大高度达10m以上,井喷无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依据震例总结的经验,筛选了一批地震,以新05井发生井喷现象后未来半年为限,研究了所筛选的地震与井喷现象的对应关系,发现震中距100km范围内发生5级地震的对应率为33.3%,100~300km范围内5级地震的对应率为零,500km范围内6级地震的对应率为零,1000km范围内大震或强震群的对应率为60.0%。
- 高小其朱成英高国英许秋龙杨竹转陈梅花
- 关键词:井喷应力地震
- 从卫星红外亮温与大地热流的关系看地震前的热红外异常被引量:15
- 2009年
- 一些强地震前地表可产生热异常是人们比较一致的认识,但能否用卫星遥感技术观测到地下热异常则存在很大的分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热红外亮温与大地热流值的关系,探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观测地震热异常的可能性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亮温随大地热流值的升高而升高,升高的速率平均为0.057℃/mW·m^(-2).如果地震引起的大地热流异常为100 mW·m^(-2),则有可能产生卫星红外平均亮温约5.7℃的异常.(2)不同地区亮温随大地热流值变化速率不同,即使地震前出现了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但不同地区表现也是不同的.(3)在一些地区一些季节,亮温与大地热流值关系不明显,可能是亮温数据受气象因素干扰所致.这说明地震前的热红外亮温异常是复杂的,甚至有时是难于观测到的.
- 马晓静邓志辉陈梅花杨竹转高祥林
- 关键词:红外亮温大地热流卫星遥感地震异常
- 中国大陆井水位与水温动态对汶川Ms8.0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分析被引量:46
- 2008年
- 分析了汶川MS8.0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对比研究了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MS8.5远震和汶川MS8.0近震在四川及其附近地区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差异,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以上升为主,同时水位上升与下降的井点空间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分区性;水位、水温同方向阶变的井点数比例高于两者反方向阶变井点数比例,当水位同震变化为振荡型时,水温以下降型为主;相对于远震,近震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井点数量增加,无变化井点数量减少;所有井水位和大多数井水温同震阶变的方向都不因地震的远近、大小、震源机制或地震方位的变化而改变,个别发生水温同震升降方向变化的井点是由于水的自流状态和水位同震阶变由振荡转为阶变的改变所引起;水位同震升降性质受控于当地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而水温同震变化还与地震波引起的井孔中水的运动方式、水温探头放置的位置等因素有关,其机理更为复杂。
- 杨竹转邓志辉刘春国王桂清祖金华陶京玲宋键
-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同震变化水位水温
- 北京市地下水资源网在震情监测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 2018年
- 北京地区构造背景复杂,活动断裂发育,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震,具有再次发生强震的背景,防震减灾工作意义重大。但北京地区的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网井孔数量有限,密度稀疏,难以满足前兆分析的需要。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多年来逐渐形成了地下水资源监测网络,在平原区拥有几百口井,进行地下水分层观测,并专业打造40多口深部岩溶观测孔了解岩溶水存量并进行观测,这些井孔可有效补充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网的不足。
- 杨明波杨竹转
-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资源网地震地下流体震情
- 不同深度井孔水温对比观测与模拟分析
- 通过对近两年来在北京塔院井、四川西昌太和井不同深度上取得的水温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指出分析水温资料和放置水温探头时,充分了解井孔水文地质条件、井孔结构和温度梯度分布是非常必要的。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和几何模型,对观测到的...
- 杨竹转邓志辉
- 关键词:水温观测水文地质温度梯度
- 井孔水温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探讨被引量:24
- 2010年
- 本文主要通过对近两年来在北京塔院井、四川西昌太和井不同深度上取得的水温观测资料的对比研究,得到以下认识:①塔院井有套管封闭,温度梯度变化较小的区段内,梯度是水温动态的主要影响因素,梯度变化较大的上部,水温动态无明显的规律性,梯度变化较小的下部,正梯度段内水温潮汐与水位同向变化;②塔院井负温度梯度段对其下部旧探头震后变化形态有明显影响,使得震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③太和井位于观测含水层位范围内的探头由于受温度梯度和含水层进出水的共同影响,使得其温度动态变化更为复杂。研究结果表明,分析水温资料和放置水温探头时,充分了解井孔水文地质条件、井孔结构和温度梯度分布是非常必要的。
- 杨竹转邓志辉杨贤和张子广宋健
- 关键词:水温水位潮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