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小芹

作品数:25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甘肃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中青年科技研究基金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肿瘤
  • 10篇腺癌
  • 8篇淋巴
  • 7篇细胞
  • 7篇免疫
  • 6篇组织化学
  • 6篇免疫组织
  • 6篇免疫组织化学
  • 6篇癌组织
  • 5篇乳腺
  • 5篇腺癌组织
  • 5篇病理
  • 4篇预后
  • 4篇直肠
  • 4篇乳头
  • 4篇乳头状
  • 4篇乳头状癌
  • 4篇乳腺癌
  • 4篇肺腺癌
  • 3篇血管

机构

  • 21篇甘肃省人民医...
  • 5篇甘肃省肿瘤医...
  • 4篇兰州医学院第...
  • 3篇兰州大学
  • 2篇兰州军区兰州...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甘肃中医药大...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和县人民医院

作者

  • 25篇梁小芹
  • 13篇王金穗
  • 11篇刘凤磊
  • 8篇赵凤辉
  • 7篇常守凤
  • 6篇蔡玮
  • 5篇何欣
  • 5篇王卓
  • 4篇郭应芳
  • 3篇卫旭东
  • 3篇冯友繁
  • 3篇王玲
  • 2篇伏媛
  • 2篇张启科
  • 2篇苏勤军
  • 2篇黄刚
  • 2篇黄秀娟
  • 1篇黎卫平
  • 1篇强群
  • 1篇许华新

传媒

  • 8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中国肛肠病杂...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实用医药杂志
  • 1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中国癌症防治...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09
  • 1篇2008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RFGEF3在胃癌增殖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上皮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在中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列恶性肿瘤第三位,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由于胃癌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且缺乏特异性肿瘤标记物,大部分患者在初诊时已为疾病的中晚期,多数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肿...
梁小芹
关键词: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AKT/MTOR增殖预后
结直肠腺瘤及腺癌组织中FOXO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检测结直肠腺瘤及腺癌组织中转录因子FOXO1的表达,在组织学水平上初步探讨FOXO1在结直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免疫组化SP两步法检测146例结直肠腺瘤、48例结直肠腺癌及48例癌旁组织中FOXO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FOXO1在结直肠腺瘤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直肠腺瘤组织中FOXO1表达与肿物大小相关,腺癌组织中FOXO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结论 FOXO1在人类肠道癌前病变(腺瘤)及腺癌组织细胞核表达减少和缺失,可能是导致结肠腺癌发病的机制之一,其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抑癌基因的作用,有望成为下一个潜在的临床治疗靶点。
蔡玮赵凤辉梁小芹王敏王金穗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结直肠腺癌结直肠腺瘤FOXO1
光谱CT量化的细胞外容积评估结直肠癌神经、血管及淋巴管浸润被引量:13
2022年
目的探讨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碘密度测量的细胞外容积(ECV)评估结直肠癌神经、血管及淋巴管浸润的可行性及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7月—2021年2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诊断为结直肠癌的95例(结肠癌22例,直肠癌73例)患者的基本资料,所有患者行双层探测器光谱CT增强检查,检查前均采集红细胞压积,扫描后测量病灶及正常肠壁的静脉期、延迟期碘密度及同层面腹主动脉或髂血管碘密度,计算ECV;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病理切片疑有血管、淋巴管内癌栓及神经侵犯者行免疫组化染色。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ECV术前诊断结直肠癌神经、血管及淋巴管浸润的效能。结果血管侵犯阳性组40例,阴性组55例;淋巴管侵犯阳性组37例,阴性组58例,神经侵犯阳性组51例,阴性组44例。神经、血管、淋巴管浸润阳性组及阴性组静脉期EC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41、1.646、1.543,P均>0.05)。神经、血管、淋巴管浸润阳性组及阴性组间延迟期E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63、5.806、6.663,P均<0.001)。静脉期、延迟期结直肠癌的ECV与正常肠壁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561、17.317,P均<0.001)。静脉期、延迟期ECV对于免疫组化的AUC分别为:血管侵犯0.576、0.798,淋巴管侵犯0.575、0.838;神经侵犯0.584、0.759。结论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延迟期碘密度量化的ECV分数可反映结直肠癌患者的神经、血管及淋巴管浸润情况,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术前评估方法。
郑文霞王莉莉陈杏彪郑小霞崔雅琼马颖魏照坤梁小芹黄刚
关键词:结直肠癌
CCR7和VEGF-D蛋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受体7(CCR7)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蛋白在乳腺癌癌变过程中,即正常乳腺组织、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织、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织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正常乳腺组织(n=20)、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织(n=20)、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织(n=20)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n=73)中CCR7和VEGF-D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根据D2-40染色结果计算微淋巴管密度(LMVD)。同时分析乳腺癌组织中,CCR7和VEGF-D蛋白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CCR7和VEGF-D蛋白表达与LMVD值间的关系及CCR7蛋白表达与VEGF-D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1正常乳腺组织组〔CCR7蛋白:0(0/20),VEGF-D蛋白:5.0%(1/20)〕)、轻中度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组〔CCR7蛋白:5.0%(1/20),VEGF-D蛋白:20.0%(4/20)〕)、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CCR7蛋白:30.0%(6/20),VEGF-D蛋白:40.0%(8/20)〕)及乳腺癌组〔CCR7蛋白:47.9%(35/73),VEGF-D蛋白:57.5%(42/73)〕的CCR7蛋白(χ^2趋势=23.905,P〈0.050)和VEGF-D蛋白(χ^2趋势=22.349,P〈0.050)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2正常乳腺组织组、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及乳腺癌组的LMVD值分别为2.00±1.02、6.70±3.48、9.01±2.13及16.32±4.07,LMVD值逐渐增高,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3在乳腺癌患者中,CCR7蛋白和VEGF-D蛋白的表达均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HER-2)表达有关(P〈0.050),组织学分级越高、临床分期为Ⅲ+Ⅳ期(与Ⅰ+Ⅱ期者相比)、淋巴结转移(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相比)及HER-2表达阳性(与HER-2表达阴性者相比)者CCR7蛋白和VEGF
梁小芹苏勤军
关键词:乳腺癌趋化因子受体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D2-40微淋巴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肺腺癌ROS1表达的对比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比较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检测肺腺癌中ROS1蛋白表达和融合基因的差异性和一致性,评估IHC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IHC和FISH技术对332例肺腺癌中ROS1蛋白表达和融合基因进行检测,比较两者检测的结果和相关性,并探讨ROS1融合基因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332例肺腺癌中FISH阳性者13例,阴性者319例,ROS1融合基因阳性率为3.9%;ROS1蛋白表达结果:0者312例,1+者2例,2+者5例,3+者13例,ROS1蛋白过表达率为6.0%;经FISH检测312例ROS1蛋白表达为0的标本无ROS1融合基因,2例1+的标本中也无ROS1融合基因;5例2+的标本中有2例ROS1融合基因,13例3+的标本中11例有ROS1融合基因;IHC检测0和1+、2+、3+标本FISH检测阳性符合率分别为0(0/314)、40%(2/5)和84.6%(11/13);IHC检测ROS1蛋白为2+~3+的标本中72.2%(13/18)显示ROS1融合基因,0~1+患者中无1例有ROS1融合基因(Kappa系数=0.831,P〈0.01);IHC检测ROS1蛋白表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100%和98.4%。结论 IHC检测ROS1蛋白表达和FISH检测ROS1融合基因,两种方法有较高的符合率,一致性较好,IHC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临床检测肺腺癌ROS1融合基因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梁小芹王玲刘凤磊王卓赵凤辉郭应芳王金穗
关键词:肺肿瘤肺腺癌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
原发性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5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on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5例PB-DLBCL的临床资料,对其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患者临床首发症状为局部疼痛,病变累及颌骨6例(40%)、扁骨5例(33.3%)、长骨4例(26.7%)。镜下见大淋巴细胞样瘤细胞弥漫分布于骨小梁,瘤细胞浸润性生长,核仁较明显,分裂象易见。免疫表型:6例为生发中心型,9例为非生发中心型;15例EBER均阴性;15例PB-DLBCL中2例c-myc基因断裂重排,1例BCL-2基因断裂重排,3例BCL-6基因断裂重排。Ann Arbor临床分期:Ⅰ期8例,Ⅱ期2例,Ⅳ期5例。15例患者中,1例确诊后未治疗,3例行单纯手术治疗,11例行CHOP及相关方案治疗;8例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例病情稳定,1例病情进展。随访1~3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10例患者存活,4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PB-DLBCL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诊断需结合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表型及分子检测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并进行及时规范化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梁小芹苏勤军冯友繁王慧春王卓王金穗
关键词:骨肿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 探讨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WLV-PTC)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1例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WLV-PTC形态学类似涎腺Warthin瘤;上皮细胞TG、TTF-1、Galcetin-3、MC、ICAM-1、CK19、p53(+),p63散在(+),CK5/6、p40(-);间质小淋巴细胞CD3、CD20(+)。结论 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罕见,老年女性高发,大部分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或桥本甲状腺炎,淋巴结转移率较其他亚型甲状腺癌低,预后较好。如出现去分化或肉瘤样变则提示预后差。
刘凤磊何欣梁小芹王金穗常守凤温丽萍
关键词:桥本甲状腺炎临床病理
FoxO1蛋白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5年
为探讨Fox01蛋白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IHC)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48例大肠腺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Fox01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HC检测结果显示,FoxOl蛋白在大肠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25.00%,12/48)明显低于癌旁组织(68.75%,33/48),P〈0.05。FISH检测结果显示,48例大肠腺癌组织中32例显示阳性。IHC与FISH检测结果基本一致,r=0.340,P〈0.05。结果表明,Fox01蛋白在大肠腺癌组织中表达减少或缺失,这可能是导致结肠腺癌发病的机制之一。
赵凤辉蔡玮梁小芹王卓王玲王金穗
关键词:大肠腺癌FOX免疫组化染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血浆外泌体PD⁃L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检测外泌体PD⁃L1(ePD⁃L1)在胃癌患者血浆和组织间隙的表达水平,探讨其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评估其在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40例,健康对照20例。纯化鉴定血浆外泌体,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血浆ePD⁃L1的表达。同期收集10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测定组织间隙ePD⁃L1表达,验证血浆ePD⁃L1来源。分析组织ePD⁃L1表达和临床资料间的关系,利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胃癌患者血浆ePD⁃L1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者(P<0.001),其高表达与CA19⁃9、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等相关(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与组织ePD⁃L1的表达呈正相关(r=0.7315,P=0.0162)。ROC曲线分析显示ePD⁃L1用于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6(95%CI:0.658~0.935,P<0.001)。结论ePD⁃L1的表达与胃癌进展有关。血浆与组织ePD⁃L1表达呈正相关。血浆ePD⁃L1对于胃癌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段瑞雪杨斌夏天红阎龙梁小芹刘宏斌
关键词:胃癌外泌体生物标志物
视网膜孤立性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1例
2019年
患儿男,7岁。因发现左侧眼球突出4年,且进行性加重入院。患儿4年间曾先后于多家医院就诊,建议摘除眼球,家属均未同意。因近期眼球突出逐渐加重,遂就诊于我院。体检:发育正常,未见皮肤色素脱失斑、牛奶咖啡斑、面部血管纤维瘤或额前斑块,未见甲周纤维瘤及鲨革斑等。一级亲属无神经纤维瘤病。专科检查:左侧眼球明显突出,眼内结构不明。CT、MRI示左侧眼球内占位(视网膜母细胞瘤不除外)。临床诊断:左侧眼球占位。手术摘除病变眼球送病理检查。
刘凤磊何欣张晓玲梁小芹常守凤王金穗
关键词:视网膜肿瘤多形性病例报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