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欧春影

作品数:18 被引量:109H指数:5
供职机构:徐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血管
  • 9篇细胞
  • 8篇脑梗
  • 7篇单个核细胞
  • 7篇脑梗死
  • 7篇梗死
  • 7篇骨髓
  • 7篇骨髓单个核细...
  • 7篇核细胞
  • 5篇细胞移植
  • 4篇血管性认知障...
  • 3篇尤瑞克林
  • 2篇单个核细胞移...
  • 2篇血管新生
  • 2篇血管再生
  • 2篇卒中
  • 2篇细胞因子
  • 2篇脑梗死后
  • 2篇脑卒中
  • 2篇急性

机构

  • 11篇徐州市中心医...
  • 5篇郑州大学
  • 2篇郑州大学第五...

作者

  • 18篇欧春影
  • 9篇安晓雷
  • 8篇郭靖
  • 8篇李传玲
  • 8篇李晓宾
  • 7篇许可
  • 5篇王建平
  • 4篇蒋超
  • 4篇王梦涵
  • 4篇余列
  • 3篇韩伟
  • 3篇王新新
  • 2篇陈明
  • 2篇李魁
  • 2篇付晓杰
  • 2篇周晨光
  • 2篇刘玉府
  • 1篇何远宏
  • 1篇刘君
  • 1篇殷杰

传媒

  • 4篇中华行为医学...
  • 3篇中国医学创新
  • 2篇中华脑血管病...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山东医药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华脑科疾病...
  • 1篇中华神经创伤...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7篇2019
  • 1篇2016
  • 4篇2014
  • 3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IL-6和TNF-α含量与血管性认知障碍关系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关系的临床分析,为早期预防VCI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2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无器质性病变的成人血清40例作为对照组,在脑梗死后急性期(0~7 d)、恢复期(16~30 d)及脑梗死后3个月进行血清BDNF、IL-6、TNF-α的测定,随访3个月,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和中文版蒙特利认知评分量表,将1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预后分为2组,非认知障碍组和认知障碍组;比较2组BDNF、IL-6、TNF-α的差异,评估血清BDNF、IL-6、TNF-α含量与VCI关系。结果研究组在急性期、恢复期的BDNF、IL-6、TNF-α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脑梗死后3个月的BDNF、TNF-α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脑梗死后3个月的IL-6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3个月,1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9例发生VCI,为认知障碍组;113例没有VCI,为非认知障碍组。非认知障碍组在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后3个月的BDNF高于认知障碍组,特别是恢复期,BDNF含量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05,P=0.017)。非认知障碍组在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后3个月的IL-6、TNF-α均低于认知障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DNF、IL-6、TNF-α参与脑梗死后VCI的病理过程,BDNF在脑梗死后VCI有保护作用;IL-6、TNF-α在脑梗死后VCI可能存在负作用。
欧春影李传玲安晓雷李晓宾郭靖许可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障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骨髓单个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对脑梗死后小鼠细胞分化的影响
2014年
目的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s)分泌的细胞因子对脑梗死小鼠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PBS治疗组和BMMCs治疗组。线栓法制作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梯度离心法提取BMMNCs;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评价常氧及低氧培养条件下BMMNCs分泌bFGF、VEGF和IGF-1的能力。脑梗死后24 h经尾静脉注射BMMNCs或PBS,脑梗死后1、4、7、14 d行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并评价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后7 d 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脑梗死后14 d免疫荧光检测BMMNCs在脑内的存活、迁移、分布和分化情况。结果 (1)BMMNCs在常氧或低氧条件下培养24 h后,低氧环境下BMMNCs分泌细胞因子(bFGF、VEGF和IGF-1)的能力明显强于常氧环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PBS溶剂组相比,BMMNCs治疗组小鼠在脑梗死后4、7、14 d的mNS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MMNCs治疗组小鼠在4、7 d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PBS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BMMNCs能够迁移分布至小鼠脑损伤区,并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bFGF、VEGF和IGF-1促进细胞分化,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
刘玉府欧春影韩伟
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脑梗死细胞移植细胞因子分化
正常与脑梗死后大鼠来源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对比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对比正常与梗死后大鼠来源的骨髓单个核细胞(Nor—BMMNCs;Isch—BMMNCs)移植治疗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的疗效及对血管新生效应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梯度离心法分别提取Nor—BMMNCs及Isch—BMMNCs;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常氧及低氧条件下体外培养BMMNCs的上清液中VEGF、bFGF、Ang-1的表达水平;MCAO1d后行股静脉1×10^7BMMNCs或PBS输注并行mNSS;细胞移植后14d行TTC染色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低氧条件下培养1d后,Isch—BMMNCs组分泌促血管因子的量[VEGF:(114.24±10.6)pg/ml,bFGF:(133.6±19.7)pg/ml,Ang-1:(131.3±21.9)pg/m1]明显高于Nor—BMMNCs组[VEGF:(96.04±12.6)pg/ml,bFGF:(107.1±19.6)pg/ml,Ang-1:(103.04±17.0)pg/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NSS评分显示,在细胞移植后10d,Isch—BMMNCs组神经缺损症状明显改善,与Nor-BMMNCs组及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移植14d后,Isch—BMMNCs组微血管数目及脑梗死体积[(372.5±40.1)支/mm^2,(18.7±4.5)%]与Nor—BMMNCs组[(314.0±40.1)支/mm^2,(26.5±7.2)%]及PBS组[(222.3±56.7)个/mm^2,(34.5±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sch—BMMNC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明显高于Nor—BMMNCs,可能与其分泌促血管因子能力增强有关。
王建平余列蒋超陈明王梦涵欧春影王新新周晨光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细胞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血管新生细胞因子
锁孔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前庭阵发症的初步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前庭蜗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前庭阵发症(VP)的疗效。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6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0例明确诊断为VP的患者,均全麻下行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前庭蜗神经MVD,随访10~30个月,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10例患者手术中均探及微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术后5例患者症状立即消失,3例患者症状较术前减轻,其中2例患者随访12个月后症状逐步减轻至消失;2例患者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其中1例患者随访20个月后症状改善。所有患者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前庭蜗神经的MVD手术可成为治疗VP安全有效的选择。
王永楠王启弘殷杰欧春影
关键词:微血管减压术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小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背景和目的:  脑梗死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氧化应激是最重要的环节。脑梗死后释放大量的自由基,激活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是自由基及炎症因子的主要来源。自由基损伤蛋白质、DNA及...
欧春影
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移植脑梗死氧化应激动物模型
文献传递
尤瑞克林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梗塞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分析尤瑞克林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梗塞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8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入组40例,均给予基础抗血小板、降血脂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尤瑞克林,观察组联合醒脑静。结果观察组2周后、8周后、卒中90d的NIHSS评分分别为(6.3±1.2)分、(4.0±2.1)分、(1.9±1.1)分低于对照组(7.7±1.5)分、(5.5±1.7)分、(3.1±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9、3.511、5.105,P=0.000、0.001、0.000<0.05)。观察组与对照组2周后LPA分别为(2.2±0.7)μmol/L、(2.8±0.8)μmol/L低于治疗前(3.7±1.1)μmol/L、(3.6±1.3)μmol/L(t=7.266、3.315,P=0.000、0.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3.570、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卒中90d的认知功能量表评分分别为(27.4±2.6)分、(25.0±4.1)分高于2周时(24.1±2.4)分、(22.3±2.0)分(t=5.899、3.743,P=0.000、0.0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3.127、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认知、精神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5.0%低于对照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0,P=0.022<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梗塞可以减轻神经功能损伤。
郭靖安晓雷李晓宾欧春影许可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神经功能尤瑞克林醒脑静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脑出血大鼠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对脑出血(ICH)大鼠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大鼠BMMNCs并经流式细胞仪鉴定;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尾状核内注射Ⅶ型胶原酶构建大鼠ICH模型;24只大鼠分为PBS组和BMMNCs组,每组12只,于移植后第1、3、7和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9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PBS组和BMMNCS组,每组30只,分别于移植后第0、1、3、7和14天处死6只大鼠检测脑组织含水量;移植后第7天行甲酚紫染色观察大脑皮层神经元数量;移植后第28天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MMNCs在脑内的存活、分布和分化情况。结果:BMMNCs移植后不同时间点,与PBS组相比,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较好(F时间=15.243,F组间=22.826,F交互=4.932,P均<0.05),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F=27.518、106.965、45.006,P均<0.001),大脑皮层神经元数量增多。BMMNCs能够迁移分布至大鼠脑损伤区,并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静脉移植BMMNCs可减轻ICH大鼠脑水肿,BMMNCs能够在出血周边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改善ICH大鼠神经功能。
何远宏李魁王建平蒋超王梦涵余列欧春影周美琴王楠
关键词:脑出血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
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认知障碍危险因素差异的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due to small vessel disease,VCI-SVD)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due to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VCI-LAA)的危险因素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10例VCI-SVD患者与102例VCI-LAA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血管危险因素,分别与10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VCI-SVD与VCI-LAA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比较其不同。结果:VCI-SVD组的高hs-CRP血症、高Hcy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及饮酒比例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CI-LAA组高血压、脑卒中史、房颤、吸烟及饮酒比例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hs-CRP血症、高Hcy血症、高血压、吸烟、饮酒是VCI-SVD特有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房颤、脑卒中史、高血压、吸烟、饮酒是VCI-LAA特有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VCI-SVD与VCI-LAA的危险因素存在差异,针对两种类型的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能延缓或减少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出现。
安晓雷李传玲郭靖欧春影李晓宾许可
不同移植路径下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缺血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血管再生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移植路径下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大鼠缺血性脑梗死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造大鼠MCAO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对照组、静脉移植组和蛛网膜下腔移植组。提取、分离和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照组经股静脉注射注入200μl PBS液;静脉移植组经股静脉注射注入200μl含2×10^7个骨髓单个核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组经蛛网膜下腔注入200μl含2×10^7个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定量ELISA法对大鼠脑脊液中VEGF含量进行检测,利用免疫荧光定量观察梗死灶血管再生情况。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7 d、14 d和28 d,蛛网膜下腔移植组大鼠脑脊液中VEGF含量分别为(207.4±8.9)pg/ml、(171.2±10.3)pg/ml和(143.8±13.8)pg/ml,均高于静脉移植组大鼠脊液中VEGF含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14 d和28 d时,蛛网膜下腔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043.8±514.2)个和(1834.8±307.4)个,均高于静脉移植组,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移植组微血管数分别为(384.6±45.1)个和(514.8±51.3)个,均高于静脉移植组,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能够增加VEGF分泌,促进脑梗死灶血管新生,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效果更佳。
刘玉府王建平欧春影
关键词:脑梗死骨髓单个核细胞血管新生
骨髓单个核细胞对脑梗死小鼠神经元变性死亡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对脑梗死小鼠神经元变性死亡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PBS治疗组和BMMCs治疗组。线栓法制作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梯度离心法提取BMMNCs;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评价常氧及低氧培养条件下BMMNCs分泌IL-10、VEGF和IGF-1的能力。脑梗死后6h经尾静脉注射BMMNCs或PBS,脑梗后1,4,7d采用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表(mNSS)、免疫荧光法、Fluoro—JadeB(FJB)染色进行神经功能、小胶质细胞活性及神经元变性死亡数目的评估。脑梗死后7d,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结果(1)BMMNCs在常氧或低氧条件下培养24h后,低氧环境下BMMNCs分泌细胞因子(IL-10、VEGF和IGF-1)的能力明显强于常氧环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PBS治疗组相比,BMMNCs治疗组小鼠在脑梗死后第4,7天的mNSS评分、小胶质细胞的活性、神经元变性死亡数量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MMNCs治疗组小鼠脑梗死体积[(27.8±7.5)%]明显小于PBS治疗组[(37.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P〈0.05)。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IL-10、VEGF和IGF-1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性,明显抑制脑梗死后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王建平欧春影蒋超余列王梦涵李魁韩伟付晓杰王新新左方芳
关键词:脑梗死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移植小胶质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