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东
- 作品数:12 被引量:71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学更多>>
- 抗瓜氨酸化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多肽抗体的检测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中抗瓜氨酸化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citrullinated 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C-GPI)70~88肽抗体(抗C-GPI70- 88抗体)和抗C-GPI435~453肽抗体(抗CGPI435~453抗体)的水平,同时检测其原型多肽抗体水平,评价抗C-GPI多肽抗体在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91例RA患者、129例其他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和74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抗C-GPI70- 88抗体、抗C-GPI435~453抗体、抗GPI70~88抗体和抗GPI435~453抗体的水平,并收集RA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分析抗CGPI多肽抗体在RA诊断中的价值以及与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RA组抗C-GPI70~88抗体和抗CGPI435~453抗体的滴度(68.71±4.20和51.78±3.13)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而抗GPI70-88抗体和抗GPI435~453抗体的滴度在各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抗C-GPI70- 88抗体在RA诊断中的敏感性为41.88%,特异性为84.50%;抗C-GPI435~453抗体在RA诊断中的敏感性为46.05%,特异性为86.05%;联合检测两种抗瓜氨酸化多肽抗体的敏感性为50.79%,特异性为86.05%。(3)抗C-GPI70~88抗体和抗C-GPI435~453抗体在类风湿因子、抗角蛋白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均阴性的RA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5.00%和45.00%。(4)RA患者抗C-GPI70~88抗体和抗C-GPI435~453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A患者体内可以检测到抗C-GPI多肽抗体,C-GPI可能参与了RA的发病,对于血清阴性的RA患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武东孙琳李常虹杨麟赵金霞刘湘源
- 关键词:瓜氨酸化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
- 重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危害被引量:1
- 2016年
- 随着国家经济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呈显著增高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约为1.4%,女性约为t3%。而目前保守估计,我国至少有高尿酸血症患者1.2亿,其中以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高发,且近些年呈年轻化的趋势,在中青年男性中的患病率也显著增加。可见,高尿酸血症累及人群的庞大。
- 武东刘湘源
-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无症状绝经后女性中老年男性中青年男性
- 痛风炎症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2
- 2014年
- 目前,痛风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又一重大疾病,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与1988-1994年相比,2007--2008年美国痛风患病率从2.7%上升至3.9%。近年来,研究发现,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启动、进展及缓解中均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IL—1β是单钠尿酸盐(MSU)晶体诱导炎症的关键因子,NALP3炎性体通过促进IL-1B的生成在痛风发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TGF—β1在炎症自发缓解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 武东赵金霞孙琳刘湘源
- 关键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炎症机制IL-1B巨噬细胞系统重大疾病痛风发作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国内叙事医学研究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对当前我国的叙事医学研究进行分析整理。方法纳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以“叙事医学”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起始时间为2010年1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纳入文献共计487篇。利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聚类分析、时间线分析及突显词分析。结果自2010年来文献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2018年后增长最为明显;作者及研究机构集中在高校的人文学院或中医研究院所;叙事医学研究仍集中在中医、共情、医患关系、人文关怀等领域;自2010年起平行病历始终是叙事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结论叙事医学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中医、人文关怀等领域。
- 王征武东邱萌宋润阳刘慧琳
-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医学教育共情
- 痛风的治疗进展被引量:12
- 2015年
- 痛风已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疾病,近些年在痛风的诊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就痛风的治疗,包括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降尿酸治疗和急性痛风的预防性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急性痛风发作时应给予积极抗炎镇痛治疗,病情严重者可给予联合治疗。急性发作期在给予抗炎治疗的同时可给予降尿酸治疗,不影响急性发作的缓解。除非布司他可有效降低血尿酸外,新型降尿酸药物lesinurad有望与非布司他或别嘌醇联合应用,达到更好的降尿酸效果。
- 武东刘湘源
- 关键词:痛风
- 半乳糖凝集素-1与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
- 2016年
- RA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滑膜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RA在北京地区患病率为0.28%,患病人数较多[11.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多种蛋白质、细胞和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参与了RA的发生,其中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s,Gal)是最近受到关注的具有调节免疫激活及炎症反应的重要蛋白质家族[2].Gal为S型凝集素,可特异性识别β-半乳糖苷键,其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识别功能,调节细胞增殖、细胞黏附以及细胞凋亡等[3-6].半乳糖凝集素1(Gal-1)是最早发现的Gal家族分子,组织分布广泛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近年来对其深入研究发现Gal-1不仅参与了机体的防御反应,同时在RA的病理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对Gal-1在RA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孙琳武东李常虹刘蕊赵金霞刘湘源
- 关键词:半乳糖凝集素类风湿关节炎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蛋白质家族流行病学调查细胞增殖
- 老年人多部位复发性结核病一例被引量:1
- 2020年
- 目前结核病有复燃趋势,高龄老年人成为结核病的易感人群。近期我科成功救治高龄多部位复发性结核病一例,本例为80岁女性患者,以高热、气短入院,乙型流感病毒咽拭子检测阳性,但病毒感染控制后患者仍反复发热;多项肿瘤标记物升高,肺CT显示肺内渗出及粟粒性结节呈加重趋势,颅内多发病变伴强化,胸椎旁占位并有脊髓受压表现,存在多系统受累。试验性抗结核治疗后,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均好转。
- 武东张帆
- 关键词:结核结核分枝杆菌
- 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现状研究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研究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高龄患者抗栓治疗的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住院治疗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基本信息、结局等进行描述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将其分为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组(n=236)与未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组(n=18),再将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单药抗血小板治疗(SAPT)组(n=138)、口服抗凝药物治疗(OAC)组(n=60)及抗凝联合单药抗血小板治疗(OAC+SAPT)组(n=38)。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抗凝治疗将其分为抗凝组(n=98)与未抗凝组(n=156)。探讨患者不同抗栓方案与其治疗结局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54例患者,平均年龄(84.94±5.89)岁,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分别为(3.54±1.38)分、(5.61±1.57)分、(3.08±0.89)分。所有入组患者中死亡40例(15.7%),栓塞56例(22.0%),出血54例(21.3%)。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组患者的死亡事件、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未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死亡事件、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未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C+SAPT组与SAPT组患者死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AC+SAPT组与OAC组患者死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C+SAPT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SAPT组、O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较低,抗凝药物应用仍不充分,抗血小板单药治疗与患者死亡及栓塞的不良结局可能相关。
- 王征闫盈盈朱昀武东郭英张帆
- 关键词:冠心病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栓抗血小板
- 半乳糖凝集素1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调控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功能中的作用研究
- 2015年
- 目的 明确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调控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功能中的作用。方法用慢病毒构建galectin-1低表达的UC—MSCs,即UC-MSCs(Gal-1-)。采用Transwell非细胞接触方式分别将UC-MSCs及UC-MSCs(Gal-1-)和FLSs共培养。MTS法检测FLSs增殖,将基质胶铺在Transwell板中来检测UC-MSCs(Gal-1-)对FLSs侵袭能力的影响。多组间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UC-MSCs及UC-MSCs(对照shRNA).FLSs共培养组可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FLSs的增殖作用,而UC-MSCs(Gal-1-)对此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UC-MSCs及UC-MSCs(对照shRNA)可显著抑制TNF-α引起的FLSs侵袭细胞数(37±7,42±10与55±14,F=23.50,P〈0.05),但UC-MSCs(Gal-1-)-TNF组与TNF-α刺激组相比,侵袭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11,P〉0.05)。结论UC-MSCs可抑制RA患者FLS的增殖及侵蚀能力,但敲低galectin-1分子的表达后该作用减弱,提示galectin-1参与了UC-MSCs抑制FLS功能的过程。
- 孙琳李常虹武东邢瑞杨麟刘蕊赵金霞刘湘源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
- 高龄内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资料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分析高龄内科住院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 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收治高龄老年人, 其中确诊下肢DVT患者106例, 男性58例(54.7%), 女性48例(45.3%), 年龄80~99岁。单纯DVT患者91例(85.9%), 合并肺栓塞15例(15.2%), 随访半年内的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 106例患者中有症状45例(42.5%), 无症状61例(57.6%)。累及下肢近端深静脉(腘静脉及以上静脉)28例(26.4%), 仅累及远端深静脉78例(73.6%)。除高龄外, 其他DVT危险因素为肺部感染60例(56.6%)、卧床(>3 d)58例(54.7%)、2型糖尿病50例(47.2%)、脑梗死46例(43.4%)、心力衰竭37例(34.9%)、活动性恶性肿瘤28例(26.4%)。静脉血栓评分高风险80例(75.5%), 出血高风险68例(64.2%)。74例接受抗凝治疗(69.8%), 与抗凝组(32例, 30.2%)患者比较, 未抗凝组卧床、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脑梗死的患病率及全因死亡率高(P<0.05或P<0.01)。未抗凝患者出血高风险高于抗凝患者(P<0.01)。抗凝患者合并肺栓塞、近端深静脉受累比率及复查好转率高于未抗凝患者(P<0.05或P<0.01)。抗凝患者中, 26例接受住院期间短期的低分子肝素抗凝, 48例(45.3%)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药物。3个月时抗凝治疗率为31.1%(33例), 6个月为24.5%(26例)。抗凝患者4例发生非致死性出血, 但与未抗凝患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内科住院患者应警惕肺部感染、卧床、脑梗死、恶性肿瘤等DVT危险因素;高龄内科住院患者出血高风险比例较高, 接受规律抗凝治疗比例偏低, 需全面评估患者抗凝治疗的风险及获益, 给予个体化治疗。
- 武东王征刘慧琳张帆
-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抗凝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