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华
- 作品数:176 被引量:758H指数:14
-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对照被引量:22
- 2013年
- 目的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9年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SPS的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并对其影像学特征和病理表现加以对照。所有患者均曾进行DR、CT平扫和MR平扫加增强检查,手术前曾行DSA肿瘤血管造影术。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HE、过碘酸-希夫(PSA)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34。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6~37岁,中位年龄24岁。肿瘤发生位置:盆腔2例,大腿3例,小腿2例。DR与CT平扫缺乏特征性表现。MR图像显示肿瘤位置深在,体积较大,边界清晰,内部可见大量蜿蜒迂曲的流空血管。T1加权和L加权均为高信号;增强后持续显著强化。DSA显示肿瘤血管丰富,存在动-静脉瘘,肿瘤实质期持续时间较长。病理显示大量多边形肿瘤细胞围成肿瘤巢呈腺泡样排列,肿瘤巢之间为血窦样结构。PAS染色阳性,CD34染色显示细胞巢之间的血窦内皮细胞阳性。结论ASPS为好发于年轻女性躯干及下肢深层的恶性肿瘤,MR图像具有大量血管流空信号和T1加权高信号并存的特征性表现,DSA表现能够印证其MR特征的血管形态基础,这些特征与其病理表现密切相关。
- 周建功马小龙汪建华蒋慧
- 兔肺VX2移植瘤放疗前后^(18)F-FDG PET及CT观察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兔肺VX2移植瘤模型用于评估肺部肿瘤放射治疗效果的可行性。方法:12只兔肺VX2移植瘤模型行短期大剂量放疗,放疗前及放疗后第7天行18F-FDGPET及CT检查,以常规病理作为金标准。结果:兔肺VX2移植瘤放疗前PET显像,常规SUVmax为2.95±1.04,延迟SUVmax为3.58±1.32;放疗后第7天PET显像,常规SUVmax为1.47±0.36,延迟SUVmax为1.88±0.44。放疗后PET常规显像较放疗前18F-FDG代谢变化百分率下降60.48±5.66,PET延迟显像18F-FDG代谢变化百分率下降57.18±6.79。兔肺VX2移植瘤放疗前后PET常规显像SUV改变与放疗前后PET延迟显像的SUV改变均以t检验分析,放疗前后SUV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病理检查见肿瘤组织内大片凝固坏死。结论:兔肺VX2移植瘤模型短期大剂量放疗后行18F-FDGPET显像,其SUV显著降低,可在兔肺VX2移植瘤出现CT形态学改变之前早期评估兔肺VX2移植瘤对放射治疗的反应。
- 张庆汪建华王少雁左长京崔斌高明军彭烨孔令山贾荣飞
- 关键词:肺肿瘤脱氧葡萄糖
- 新型稀土纳米双模态显像剂合成及其对胰腺癌放疗增敏体外实验研究
- 2021年
- 目的探讨NaHoF_(4)@CeO_(2)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CT、MRI双模态显像的可行性及其对胰腺癌细胞(Panc-1)的体外放疗增敏效果。方法合成并表征NaHoF_(4)@CeO_(2)纳米颗粒,并测定其粒径大小及主要元素物质含量。分别用MTT及动物实验测定NPs在体内外的毒性作用,CT及MRI成像仪评估NPs体外CT及MRI成像效果,MTT及细胞克隆实验验证单纯NPs组,单纯放疗(radiation therapy,RI)组及RI+NPs组对Panc-1放疗增敏效果。结果成功制备出粒径大小均匀、化学成分稳定的纳米复合材料NaHoF_(4)@CeO_(2)。NPs在体外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体外实验表明NPs具有良好的CT及MRI双模态成像作用。此外,体外放疗MTT实验及细胞克隆实验表明该材料对胰腺癌细胞有放疗增敏效果。结论NaHoF_(4)@CeO_(2) NPs可同时进行CT、MRI双模态显像,通过体外细胞学实验表明,该纳米粒子具有对Panc-1细胞放疗增敏效果。
- 徐开蔚任志豪汪建华丁前江郇伟伟唐微微徐榴
- 关键词:放疗增敏对比剂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继发感染的幼猪模型建立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建立适合影像学研究的大动物ANP继发感染模型。方法将30只幼猪分为实验组(20只)与对照组(10只)。先采用主胰管逆行插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和5%胰蛋白酶混合液(0.5ml/kg体重)制备ANP模型,并将主胰管近端结扎。2—3d后采用CT引导下细针穿刺技术向胰腺坏死区内注射大肠杆菌(10^8/m1)3—4ml,对照组注入灭活大肠杆菌。制模后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并行CTSI评分。检测血WBC、血淀粉酶,做血液细菌培养。注射大肠杆菌后5d处死动物,于感染灶或坏死灶处抽液涂片及细菌培养,周围组织常规病理检测。结果实验组ANP继发感染成功率80.0%(16/20),共发现17处感染灶,感染灶细菌培养阳性率100%(17/17),血培养阳性率68.8%(11/16);对照组制模成功率70.0%(7/10),剔除1头污染外,仅发现1处感染灶,细菌培养及血培养阳性率均为14.3%(1/7)。两组血WBC及淀粉酶在制模后均明显升高,变化趋势相似,但实验组血WBC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两组CTSl分值均≥4分,严重程度均为中重度。结论在建立ANP模型基础上采用CT引导下向坏死区内注射细菌的方法可成功建立ANP继发感染大动物模型,尤其适合影像学研究。
- 汪建华邵成伟左长京郑建明张庆张峰孙高峰郝骏
- 关键词: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 基于分组聚合深度学习模型的肋骨骨折CT图像分类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分组聚合深度学习模型的肋骨骨折CT图像分类方法,其获取干净数据集,从干净数据集中的每幅经脱敏处理后的肋骨骨折CT图像中连续取80张切片,将各自包含80张切片的肋骨骨折CT图像及对应的标签构成训练样本数...
- 胡叶天郭立君何秀超张荣汪建华
- 文献传递
- 痛风性关节炎的早期影像学表现被引量:14
- 2010年
- 目的研究痛风性关节炎的早期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早期痛风性关节炎的X线、CT及MRI检查资料,分析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7例关节偏侧性软组织肿胀(或结节),11例邻近骨髓腔水肿,9例关节腔少量积液,5例骨皮质略缺损或毛糙。结论多种影像技术联合,尤其是MRI检查的应用,可以敏感发现病变并提示临床进行相关检查,对于痛风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痛风早期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
- 顾浩汪建华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痛风关节炎
- 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假撕裂MRI征象分析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 :明确板股韧带及膝横韧带所致外侧半月板假撕裂的发生机制,探讨外侧半月板假撕裂与真撕裂的鉴别方法。方法:对自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间72例(左膝44例,右膝28例)经关节镜证实的无外侧半月板撕裂的膝关节进行矢状及冠状位MR扫描,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龄25~61岁,平均33.7岁。观察板股韧带及膝横韧带的MRI表现。结果:膝横韧带与外侧半月板前角及其中央腱性附着部之间以脂肪组织分隔,在MRI矢状像上,可见脂肪组织在膝横韧带与外侧半月板前角之间形成的线样稍高信号裂隙,类似外侧半月板前角撕裂,称为外侧半月板前角假撕裂。板股韧带在矢状像上表现为位于后交叉韧带前或后方的类圆形或短棒状低信号结构,而在冠状像上表现为自外侧半月板后角至股骨内侧髁外侧面的条带样低信号结构。在矢状像上,板股韧带与外侧半月板后角之间显示出一线样高信号,称为外侧半月板后角假撕裂。膝横韧带在MRI上的出现率约34.7%(25/72),表现为外侧半月板前角假撕裂18例,均表现为外侧半月板形态规则、撕裂线斜行,矢状位图像可连续显示膝横韧带,冠状位图像能显示该韧带的长轴。板股韧带显示率为73.6%(53/72),其中板股前韧带为23.6%(17/72),板股后韧带为70.8%(51/72),两条韧带同时存在为16.7%(12/72)。表现为外侧半月板后角假撕裂25例,假撕裂仅有两种走行方向,即后下斜行(19/25)或垂直方向(6/25)。结论:根据外侧半月板形状、撕裂线方向、观察矢状和冠状位图像,可正确区分外侧半月板的真、假撕裂。
- 王蓼江凯成科叶如卿吴元华邓生德汪建华
- 关键词:膝关节磁共振成像
-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MSCT表现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MS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穿刺活检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MSCT表现。6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观察其MSCT表现并与临床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6例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4例血浆乳酸脱氢酶升高。共9个病灶,其中3例单侧,3例双侧。肿瘤最大径3~12 cm,平均(5.9±3.0)cm。病灶呈椭圆形8个,结节融合状1个,长轴与肾上腺方向一致。CT平扫表现为肾上腺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4个,轻度不均匀5个,增强后病灶均呈延迟轻中度强化。结论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当CT发现单侧或双侧肾上腺均质或稍不均质肿块,增强后呈延迟轻中度强化,不伴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尤其是伴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和(或)血浆乳酸脱氢酶升高时,应考虑到肾上腺原发性淋巴瘤的可能。
- 涂灿汪建华邓生德王玉涛于志海于亮
- 关键词: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CT
- 肾集合管癌的CT影像学特征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通过分析肾集合管癌(CDC)的CT多期增强表现,总结该病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病理证实的5例CD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从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强化程度、病灶周围结构及浸润、转移等征象分析CDC的特征,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发病部位,本组5例中,CDC位于右肾2例,左肾3例,除1例左肾CDC并发右肾透明细胞癌,余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形态方面,4例呈分叶状,境界不清楚,1例类圆形,境界较清楚,形成"假包膜"。肿瘤大小2.5 cm×2.0 cm^8.0 cm×5.0 cm。内部结构,3例肿瘤呈实质性,2例呈囊实性。CDC实性部分平扫CT值略高于肾皮质、髓质(34.63±3.50比32.83±6.70,32.75±5.15,均P>0.05),多期增强扫描呈轻度-中度不均匀进行性强化,强化程度均低于肾皮质、髓质(均P<0.05)。5例均侵犯肾皮质,其中2例同时侵犯肾盂、肾盏。1例患侧肾静脉受侵犯;1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余未见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征象。结论 CDC的CT多期增强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与其病理特点密切相关,确诊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 王玉涛白延军王海涛张建杨剑李振伟刘亭邓生德汪建华
- 关键词:肾肿瘤集合管癌计算机体层成像
- 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分析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特点,提高对肾上腺疾病影像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的CT、MRI资料,回顾性分析病灶的影像特点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相对照。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右侧肾上腺病灶7例,左侧肾上腺病灶6例,病灶平均大小3.5cm×4.5cm,CT平扫为等或低密度,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增强后早期轻度强化、延迟后进行性增强,肿瘤可有漩涡征及包绕血管、但不侵犯血管等征象,3例肿瘤内出现钙化。结论: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能较好地显示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的内部结构和影像学特点,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有助于与肾上腺其它病变的鉴别。
- 袁小东张静田建明马小龙徐钐汪建华程小青孙婷
- 关键词:肾上腺神经节瘤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