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 作品数:20 被引量:157H指数:7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SOCS3 mRNA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点、早期治疗反应的相关性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 mRNA)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水平,分析SOCS3 mRNA表达水平高低与儿童ALL疾病状态、危险度之间的关系,探讨SOCS3 mRNA在儿童ALL疾病状态和危险度评估、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45例新诊断ALL患儿初诊时、诱导缓解期和13例正常儿童骨髓单个核细胞中SOCS3 mRNA表达水平;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的方法分析SOCS3 mRNA表达水平与ALL危险度、临床特点的关系。同时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联合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测定ALL患儿骨髓单核细胞中SOCS3 mRNA的位置与表达量。结果:45例患儿初诊时SOCS3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P<0.05);诱导缓解期45例患儿的SOCS3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儿童无显著差异(P>0.05);初诊时中、高危组患儿SOCS3 mRNA表达水平高于低危组(P<0.05);按照中位数法将45例患儿初诊时SOCS3 mRNA表达水平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比较2组患儿临床特点发现,SOCS3 mRNA高表达组具有更高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和预后不良基因。此外,2组在危险度比较时SOCS3 mRNA高表达组危险度更高。结论:SOCS3 mRNA在初诊时下调而在疾病诱导缓解后恢复正常表达,SOCS3可以作为评价疾病状态的指标。SOCS3 mRNA的高表达使ALL危险度上调,SOCS3 mRNA可以作为评价ALL危险度的因子,通过调节SOCS3 mRNA表达水平治疗ALL或许可以成为治疗的新方向。
- 吴正玉王宁玲刘亢亢储金华汪燕杨林海谢志伟
- 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早期治疗反应
- 孟鲁司特联合阿奇霉素对小儿上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8
- 2018年
-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联合阿奇霉素对小儿上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08例支原体感染诱发上呼吸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4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接受阿奇霉素治疗,研究组接受孟鲁司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2组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的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结果研究组患儿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喘憋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免疫球蛋白指标IgG及T细胞亚群指标CD4^+、CD4^+/CD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免疫球蛋白指标IgM、IgA及T细胞亚群指标CD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上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症状及体征,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 方瑞汪燕项云都鹏飞
- 关键词:孟鲁司特钠阿奇霉素支原体感染
- 儿科住院患儿血流感染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分析某院儿科住院患儿发生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布情况,为临床提供BSI的病原学分布特征。方法对我院儿科2009年6月-2012年6月72例确诊BSI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BSI住院患儿中,社区获得性BSI(CABSI)21例(29%),平均年龄4.45±3.84岁,合并基础疾病10例(48%),治愈率95%,医院获得性BSI(NBSI)51例(71%),平均年龄6.44±4.66岁,合并基础疾病50例(98%),治愈率86%(P值均<0.01)。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37株(51%)、革兰阴性菌31株(43%)、真菌4株(6%)。CABSI前三位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肺炎链球菌,NBSI前三位病原菌为大肠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CABSI中,MRSA、MRCNS分别占5%、10%,对万古霉素均敏感。NBSI中,MRSA、MRCNS均占2%,对万古霉素均敏感;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分别占4%、6%,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均敏感;真菌感染4例,其中白色念珠菌2例,近平滑念珠菌1例,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均敏感。结论 CABSI、NBSI均有着各自的临床特点,需区别对待。根据BSI病原学分布特征,合理有效的选用抗菌药物,对提高治愈率甚为重要。
- 涂松济王宁玲储金华汪燕黄玲玲杨林海张坤龙
- 关键词:儿科血流感染病原学
- 血清铁调素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4
- 2016年
- 目的:通过检测6-24月缺铁性贫血(IDA)伴和不伴维生素D缺乏患儿血清铁调素(hepcidin)在治疗前后的表达水平差异,及其与血清铁蛋白(SF)关系,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以68例6-24月IDA患儿为对象,分为A组20例,均合并维生素D缺乏;B组48例,均不合并维生素D缺乏;健康对照组26例。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HGB、MCV、MCH、MCHC;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铁蛋白;ELISA法检测血清hepcidin及25-(OH)D。结果:治疗前A组、B组、对照组血清hepcidin水平分别为(29.16±7.50)ng/ml、(27.11±7.10)ng/ml、(29.25±8.39)ng/ml;治疗后A组、B组血清hepcidin水平分别为(36.21±5.68)ng/ml、(34.16±4.54)ng/ml,各组hepcidi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50,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A组治疗后血清hepcidin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B组治疗后血清hepcid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5)。B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清hepcidin水平均与SF水平均呈正相关(r=0.352,r=0.367,P=0.014,P=0.010)。结论:hepcidin在评估IDA治疗疗效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在利用血清hepcidin表达水平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婴幼儿IDA的过程中,应注意排除维生素D缺乏对血清hepcidin水平的干扰作用。
- 蔡华菊王宁玲刘亢亢储金华汪燕杨林海吴正玉
- 关键词: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铁调素
- 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败血症56例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AL)治疗中合并败血症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的血培养阳性的AL患儿56例,分析其发病因素、病原学、耐药情况、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 56例患儿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2例,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淋髓混合型)2例。常见感染途径依次是消化道、呼吸道、口腔,高发时间为诱导化疗阶段。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持续时间一周以上患儿败血症发生率显著升高。血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前三位分别为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其中产ESBL(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氏菌9例(16%),产ESBL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4%),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碳青酶烯类药物均敏感。结论 AL患儿败血症的发生与化疗阶段、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等诸多因素相关。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常见的感染途径为消化道和呼吸道。
- 牛曼曼王宁玲刘亢亢储金华汪燕黄玲玲
- 关键词:白血病儿童败血症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首次诱导缓解化疗合并肠梗阻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首次VDLP诱导缓解化疗合并肠梗阻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5月-2017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住院并完成首次诱导缓解化疗的新发ALL患儿共246例,比较合并肠梗阻组与非肠梗阻组患儿的感染发生情况、伊曲康唑使用情况,并进行卡方检验及相关性分析,讨论肠梗阻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246例ALL中,合并肠梗阻者共43例(17.48%),其中39例梗阻前1周内合并感染并静脉使用广谱抗菌药,有34例使用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真菌感染;未合并肠梗阻者共203例,其中合并感染者133例,有89例采用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真菌感染,经统计学分析,梗阻前合并感染及应用伊曲康唑与肠梗阻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VDLP方案化疗期间,合并感染组的肠梗阻发生率(22.67%)高于非感染组(5.41%),如需应用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因伊曲康唑口服液可增加肠梗阻发生风险,应尽量避免使用。
- 杨林海刘亢亢谢志伟张坤龙涂松济蔡华菊汪燕储金华王宁玲
- 关键词:肠梗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伊曲康唑
-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致肝损害的高危因素探讨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otavirus, RV)肠炎患儿致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方法选取作者医院2015-01/2019-12月收治住院的60例RV肠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非RV肠炎患儿60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儿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V肠炎合并肝功能损害的高危因素。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中ALT及AS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在单因素分析中RV感染在呕吐、脱水、酸中毒影响因素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脱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需注意RV肠炎患儿引起的肝功能异常,且脱水患儿更易发生肝功能损害。
- 戴瑞汪燕王宁玲
-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酸中毒
- SOCS3 通过JAK/STAT3调节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4+CD25+CD1271ow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
- 目的:探究SOCS3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情况和对JAK/STAT3信号通路的作用,以及对肿瘤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我们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测定了 45例新发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SOCS3m...
- 吴正玉王宁玲刘亢亢储金华汪燕杨林海谢志伟
- 关键词: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JAK/STAT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调节性T细胞
-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T细胞亚群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和T细胞亚群变化规律,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9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患儿初诊及治疗后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初诊患儿临床表现以发热(93.2%)、淋巴结肿大(62.7%)和咽峡炎(52.5%)多见;实验室检查以外周血WBC>10>10~9/L(84.7%)、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81.3%)和ALT升高(52.5%)多见;与初诊时比较,治疗后淋巴结肿大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他项目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初诊患儿DNT细胞、CD3^+T细胞、CD3^+CD8^+T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3^+CD4^+T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患儿DNT细胞、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IM起病时症状多样,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衡,监测患儿不同时期临床特点及T细胞亚群变化,能够为IM患儿临床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张坤龙王会平刘亢亢汪燕王宁玲
- 关键词:T细胞亚群
- 儿童巨大肥厚性胃病1例并文献复习
- 2020年
- 巨大肥厚性胃病(Ménétrier’s disease,MD)是一种少见疾病,该病最早由prerre Ménétrier’s于1888年报道,并描述为胃黏膜过度增生导致黏膜皱壁呈广泛性、巨大性肥厚[1]。目前在国内报道的主要是成年人[2-3],儿童却少见报道。为了提高临床医师的认识,防止误诊及漏诊,同时进一步了解该疾病的发病特点及可能机制,现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儿童MD报道如下。
- 方瑞汪燕项云都鹏飞
- 关键词:低蛋白血症胃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