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艳
- 作品数:73 被引量:485H指数:14
-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轮牧方式对荒漠草原滩羊牧食特征、体重及繁殖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合理的放牧方式对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轮牧方式对滩羊牧食特性、体重及繁殖性能的影响可为草地放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宁夏面积最大的荒漠草原为对象,在载畜率为0.75只/hm2水平下,设置连续放牧(CG)、二区轮牧(TG)、四区轮牧(FG)、六区轮牧(SG)4个处理。采用跟群全天观察法测定滩羊的牧食习性,利用差额法测定采食量,采用常规方法测定草群和滩羊摄入牧草营养成分,每个轮牧周期结束观测滩羊的体重,统计放牧期间繁殖性能等。【结果】放牧全天,滩羊采食时间占据了主体,比例达64%以上。随轮牧分区增加,滩羊采食、游走站立时间下降(P<0.05),反刍卧息时间增加(P<0.05);排泄、争斗、瘙痒、啃食异物等其他行为受个体行为影响更大,所占时间比例不到1.4%。草地牧草采食量表现为四区与六区轮牧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高于连续放牧和二区轮牧,连续放牧采食量最低(P<0.05);草地采食率呈现连续轮牧>二区轮牧>四区轮牧>六区轮牧的趋势,连续放牧达到39.06%,六区轮牧仅为27.9%;滩羊日采食量在二区、四区、六区轮牧方式下差异不大(P>0.05),在连续放牧区最低(P<0.05)。滩羊摄入的牧草的粗蛋白、粗脂肪、磷的含量总体高于草群相应养分含量,而粗纤维和钙低于草群养分含量,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比较接近,说明滩羊具有选食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牧草的能力;随轮牧分区增加,滩羊摄入的牧草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粗纤维呈上升变化,但滩羊摄入干物质、粗蛋白和磷的总量增加;各处理下滩羊营养摄入量均超出了美国NRC绵羊饲养标准,说明暖季滩羊放牧不需要补饲。放牧期间,滩羊体重和日增重以连续放牧最低(P<0.05),二区、四区及六区轮牧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下滩羊产羔率、羔羊平均初生重等繁殖性能接近,说明在�
- 周静静马红彬周瑶王丽牛佳伟沈艳许冬梅
- 关键词:滩羊荒漠草原
- 封育对宁夏典型草原地下碳储量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调节中起重要的作用,探讨封育草地地下有机碳储量的变化特征对探索草地碳循环具有积极意义.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宁夏典型草原不同封育年限草地0~40cm土壤有机碳、根系碳储量和地下碳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封育年限增长,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地下碳储量呈现上升一下降一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根系碳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呈降低趋势,根系碳储量呈现先增加再下降的趋势,地下碳储量在垂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
- 马红彬沈清娟谢应忠沈艳
- 关键词:典型草原封育
- 不同恢复措施对典型草原优势植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5
- 2013年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当前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新的研究热点和焦点.为了研究宁夏典型草原不同恢复措施对优势植物地上部分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不同恢复措施宁夏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对长芒草、阿尔泰狗哇花、冷蒿等优势植物的C、N、P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措施对优势植物长芒草地上部分有机C含量影响并不显著(P>0.05),对全N、全P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表明恢复措施的不同导致优势植物地上部分N、P分配发生变化;不同恢复措施下,菊科植物对N的敏感度小于禾本科植物对N的敏感度,P素对于菊科植物的影响大于禾本科植物;P对植物的限制性显高于N.
- 沈艳谢应忠甄研马红彬
- 关键词:典型草原优势植物
- 宁夏典型草原土壤理化性状对不同管理方式的响应被引量:11
- 2012年
- 以宁夏典型草原为对象,研究封育、放牧和水平沟改良管理方式下草原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管理方式下0-40cm土壤以细沙粒和粗粉粒为主,占颗粒总量的58.46%~77.48%,管理方式对土壤质地无明显影响,但0-15cm土层粘粒和粉粒含量随封育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放牧能显著增加0-5cm土壤容重;管理方式对0-40cm土层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显著,以封育15,20,25年和水平沟改良10年的草地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放牧草地最低;各管理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典型草原土壤理化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 沈艳马红彬谢应忠许冬梅赵菲
- 关键词:典型草原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养分
- 荒漠草原土壤养分和植物群落稳定性对不同管理方式的响应被引量:12
- 2015年
- 以宁夏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管理方式(放牧、补播改良和封育)对土壤养分及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土壤养分与植物群落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管理方式对荒漠草原0~40 cm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显著,封育和补播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积累,中等强度的自由放牧较封育降低了土壤有机质、水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规律并不一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5~15 cm土层高于表层,而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表现为0~5 cm最高.不同管理方式下的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均处于不稳定阶段,相比之下封育5年和7年草地植物群落稳定性较高;群落稳定性与土壤速效钾含量成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他养分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 沈艳马红彬赵菲谢应忠
- 关键词:荒漠草原土壤养分
- 放牧对草原植物功能性状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22年
- 植物功能性状的表达和植被环境适应性相关,植物功能性状之间的权衡变化体现了植物在放牧胁迫下资源的重新整合和获取。本文总结了放牧干扰下植物功能性状表达的差异性,着重将放牧干扰与植物功能性状相结合,介绍了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异来源是植物遗传特征与环境过滤相互协调的结果,归纳了放牧对植物营养性状、繁殖性状的影响,以及植物可以通过调整生存和繁殖策略以适应放牧干扰。本文集中于放牧对植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同放牧干扰下植物功能性状的表达具有差异性,因此植物功能性状可作为解释种群生长和繁殖、群落构建过程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指标。为使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草地生态环境,可依据植物功能性状筛选合理的草地抗牧物种;依据草地植物种群的生活史特征,制定科学的放牧机制;以植株为整体综合考虑植物功能性状变化,提出放牧研究中植物功能性状的发展方向。
- 王晓芳马红彬刘杰苗海涛沈艳沈艳马静利
- 关键词:放牧草原植物功能性状
- 宁夏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型草业技术体系建设及产业化开发
- 谢应忠兰剑马红彬赵萍赵功强张晓刚张蓉沈艳李云彭文栋刘库马非赵菲张艳玲刘亚兵陈亚伟张存
- 该课题以生态型草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引进并初步筛选出优质生态型牧草品种27个;初步建立了生态型牧草良种繁育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制定了繁育技术规程;总结出鲜草快速干燥技术;查清了苜蓿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制定了预测预报办...
- 关键词:
-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
- 不同轮牧方式下的宁夏荒漠草原土壤性质分异特征被引量:3
- 2011年
- 为进一步研究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土壤)的影响机制,试验以宁夏盐池县四墩子行政村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分别研究了禁牧(CK)、自由放牧(A)、2区轮牧(B)、4区轮牧(C)和6区轮牧(D)条件下的0-5,5-15,5-25 cm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并对各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用ANOVA法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放牧强度相同时,增加轮牧分区数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氮、可溶性总盐、速效磷的保持(P<0.05),影响较大的土层为0-5 cm和5-15 cm;轮牧对速效钾含量和pH值的影响不大(P>0.05),但使水解氮含量降低(P<0.05);轮牧分区的增加有利于土壤表层(0-5 cm)粘粒的形成。
- 沈艳谢应忠马红彬
- 关键词:荒漠草原土壤性质
- 干旱区野生沙芦草种子的人工繁育方法
- 一种干旱区野生沙芦草种子的人工繁育方法,包括采集野生沙芦草种子,并进行筛选,得到待种植种子;将种植区域进行整理,去除土地里的杂草根茎,并将种植区域做到地形平整,在预定行距下以预定密度将待种植种子条播至已整理好的种植区域内...
- 沈艳马红彬彭文栋刘定鑫伏兵哲高福洁崔鸿娇许冬梅
- 文献传递
- 几个苜蓿品种抗旱性研究及评价
- 本研究在大田自然干旱条件下对8个苜蓿品种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产量性状及营养成分等方面进行全面对比研究,对8个苜蓿品种在干旱胁迫下的反应进行相关分析,并对其抗旱性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如下: 1)参试苜蓿品...
- 沈艳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