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满志敏

作品数:68 被引量:1,010H指数:2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天文地球
  • 21篇历史地理
  • 6篇经济管理
  • 4篇水利工程
  • 3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社会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28篇气候
  • 11篇气候变化
  • 9篇历史气候
  • 8篇清代
  • 6篇历史地理
  • 6篇历史文献
  • 6篇降水
  • 5篇台风
  • 5篇温度变化
  • 5篇历史时期
  • 5篇梅雨
  • 5篇黄河
  • 4篇土地利用
  • 4篇气候背景
  • 4篇夏季
  • 4篇夏季风
  • 4篇黄河中游
  • 4篇季风
  • 4篇GIS
  • 3篇地理

机构

  • 67篇复旦大学
  • 23篇中国科学院
  • 8篇陕西师范大学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西北大学
  • 3篇四川大学
  • 3篇上海电机学院
  • 2篇兰州大学
  • 2篇聊城大学
  • 2篇云南大学
  • 2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黄河水利科学...
  • 1篇杭州电子科技...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纽约州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作者

  • 67篇满志敏
  • 17篇杨煜达
  • 14篇郑景云
  • 12篇葛全胜
  • 9篇潘威
  • 8篇方修琦
  • 6篇刘炳涛
  • 5篇张丕远
  • 5篇张健
  • 4篇赵赟
  • 3篇何凡能
  • 3篇王美苏
  • 2篇郑微微
  • 2篇李卓仑
  • 2篇唐晶
  • 2篇刘大伟
  • 2篇闫芳芳
  • 1篇成赛男
  • 1篇宋进喜
  • 1篇张晓虹

传媒

  • 17篇中国历史地理...
  • 7篇地理研究
  • 7篇第四纪研究
  • 5篇复旦学报(社...
  • 5篇古地理学报
  • 4篇地理学报
  • 2篇江汉论坛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自然科学史研...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思想战线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灾害学
  • 1篇地学前缘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旅行者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8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清代黄河中游、沁河和永定河入汛时间与夏季风强度被引量:3
2012年
利用清政府布设在黄河中游三门峡万锦滩、沁河下游木栾店以及永定河下游石景山、卢沟桥的志桩水位记录,以首次涨水超过0.64m作为汛期建立的标志,在候尺度下恢复了其汛期建立时间距平序列。黄河中游、沁河下游和永定河下游序列分别开始于1766年、1736年和1761年。研究时段内,黄河中游和沁河下游平均在7月6~10日入汛、永定河则在7月16~20日。永定河相对较为稳定,显示出其上游雨季开始时间基本维持在7月初,而黄河中游和沁河却波动较大,早晚相差达3个月;黄河中游与沁河入汛距平波动的同相位现象在19世纪中期之后比较明显。1870~1900年代黄河中游、沁河和永定河入汛普遍延迟1个候左右,对应于黄土高原夏温偏低的时期;1820~1860年代黄河中游、沁河入汛偏早,则对应了黄土高原夏温偏高。
潘威满志敏庄宏忠叶盛
关键词:夏季风强度黄河气候变化
1819年黄河中游区极端降水事件诊断:史实、特征及气候背景
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在黄河中游区发生大范围降水和中下游重大气象灾害,是在明清小冰期大气候背景下的极端气候事件.文章利用清宫档案和方志等史料记载,复原了该年雨情与灾情图景、天气特征、洪涝灾害及影响,并尝试着对可能涉...
张健满志敏张俊辉
关键词:历史气候极端降水事件
1823年太湖流域极端雨涝事件的重建和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清道光三年(1823年)太湖流域发生了严重的雨涝灾害。利用《管庭芬日记》保存的降水信息复原了海宁地区逐月降水量,进而综合日记、档案和地方志中天气、雨情、水情、灾情等记录系统梳理太湖流域由春至秋的降水过程、水位变化和水灾分布特征,并探讨此次大涝的天气气候背景。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该年太湖流域雨期长,集中降水始于2月16日,到9月22日才基本结束,流域由春至秋大致经历10次降水集中期和10场暴雨过程。海宁汛期5月、6月、7月、9月雨日和雨量尤多,较平湖地区1954~2009年分别增加52.2%~72.7%和100.5%~321.5%,5月、汛期和年降水量重现期均达到200年一遇。2)本年的梅雨期相对典型,海宁6月7日入梅,较常年提前8天,春雨梅雨无明显间歇;7月4日出梅,梅期雨日23天,梅期长27大,梅雨量571.9mm,梅雨降水异常偏强,期间至少有3场暴雨过程。3)流域汛期水位历经3次显著上涨阶段,8月7~14日台风暴雨期间太湖以东地区水位普遍达到峰值,吴江地区洪水位估算为4.38m,接近1954年和1999年最大值。4)水灾持续约4个月,主要分布于流域中东部低平原区,以阳澄淀泖区、东苕溪一带灾情最重,雨带长期维持、梅期降水异常偏强、台风接连入侵和太湖下泄水道年久淤塞致使排涝功能萎缩是流域性大涝的重要原因。5)流域1822/23年冬季、春季早期气温与常年相仿,但期间天气复杂多变,气温冷暖波动频繁,春季后期温度偏低。
唐晶郑微微满志敏杨煜达
关键词:太湖流域降水集中期水情灾情气候背景
从小圩到园田:近百年来上海地区河网密度变化被引量:6
2014年
基于GIS技术复原历史河流面貌,并构建格网体系管理历史区域水系信息,在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界中尚使用较少,制约了对三角洲河网复杂形态的深入研究。本文以今上海地区为研究范围,提取本区域1918年和1978年两个时间断面上河网信息,建立湖荡面积、河网密度、河流长度等指标。比对两个时间断面上的河网密度指标发现,1918—1978年河网密化的原因是研究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兴修运动时,开挖新河渠的同时大量保留了原有的河道;另外,将上海地区在道光、同治年间的水利兴修运动与建国之后的农田水利发展规划进行比对可以发现,集中组织人力进行大规模运动使得建国初期对本区的传统农田水利结构"小圩"彻底改造为规整的"园田",成为今天的棋盘化格局。这说明,在太湖流域,建国后对社会基层控制能力的空前加强使得政府调集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加强,这是本区域实现河网改造很重要的原因。
闫芳芳满志敏潘威
关键词:GIS
1609—1615年长江下游地区梅雨特征的重建被引量:4
2011年
根据明代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和项鼎铉的《呼桓日记》中有关浙江嘉兴地区的夏季天气、感应记录,重建了1609-1615年夏季嘉兴地区的降水序列,并确定其梅雨期的入梅和出梅时间。据此,对上述年份梅雨进行了分类,其降水在雨期开始、结束日期和持续时间等特征上与现代浙江北部地区的梅雨特征均存在一定差异。进而根据地方志中的旱涝灾害情况,分析了梅雨特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关系,二者虽然有密切关系,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契合,甚至有些年份完全相反。这对于了解小冰期前期的梅雨活动和特征以及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状况均具有重要意义。
刘炳涛满志敏杨煜达
关键词:梅雨小冰期
清代江浙沿海台风影响时间特征重建及分析被引量:18
2011年
根据清代-民国的历史文献,在判定台风现象记录的基础上,建立了1644-1911年苏、沪、浙沿海受台风影响的天数Td序列,显示研究区在此期间内年均有2d左右受台风影响;19世纪中期之后,台风影响时间有所延长,指征了该地台风活动趋于活跃的现象。小波分析显示1640-1690年代和1800-1830年代,Td变化分别存在4~8a和6~8a的准周期现象,但其他时段周期性规律很不显著。MTC与ATC之间缺乏年际和年代际的对应关系可能是导致本研究Td分布无明显规律的重要原因。台风影响陆地时间与全球冷暖变化并不完全对应,仅发现17世纪早期的增暖与Td值放大在时间上基本一致。
潘威王美苏满志敏
关键词:台风清代
1868年长江中下游“二度梅”的雨带推移过程被引量:2
2011年
本文尝试使用高分辨率的清代日记资料,复原1868年长江中下游各地夏季降水情况,辨析出当年梅雨季节各地的降水时间和主要降水过程,发现该年发生了"二度梅"现象。该年入梅较早,6月8日全流域降水就已经开始,且14日以后雨带有北抬趋势,但很快南撤出长江流域,引起降水中断。直至7月5日开始,雨带又重新占据长江南岸,带来第二段梅雨。"二度梅"的发生可能与副高持续南撤有关。
郑微微满志敏杨煜达
关键词:梅雨环流背景
公元1000—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极端干旱事件序列重建与分析被引量:9
2019年
利用历史文献记录重建了公元1000—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极端干旱事件序列,在此基础上分析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特征与规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极端干旱事件在公元1000—2000年中存在200年左右的周期波动。在15世纪中期、17世纪初期和18世纪末期存在3次极端干旱事件高发期。(2)极端干旱事件的变动与中国东部地区干湿变化相一致,在偏干的时期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次数上升,在偏湿时则下降。(3)在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温度愈高,极端干旱事件偏多;而在小冰期,则温度偏低的时期极端干旱事件多发。(4)西风带影响下的非季风区,干湿变化与极端干旱事件的关系与华北季风区相反,这可能与所谓的“丝绸之路遥相关”和NAO(NorthAtlanticOscillation,北大西洋涛动)的影响有关。
韩健夫杨煜达满志敏
关键词:历史文献小波分析
1766-2000年黄河上中游汛期径流量波动特征及其与PDO关系被引量:9
2018年
利用清代黄河上中游3个站点的志桩尺寸记录,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反演了1766-1911年的逐年径流量,重建了兰州、青铜峡和三门峡1766-2000年的逐年汛期径流量序列,再结合河源段唐乃亥站1766-2000年的逐年径流量,构建了河源—上游—中游4个站点的径流量序列,这是目前利用历史文献记录能够获得的最为清晰的黄河径流量曲线。研究显示,19世纪中期出现在黄河下游的沉重"河患"是由青铜峡—三门峡河段内的径流量突变所致,而20世纪20年代的枯水时段从河源段到中游段都存在,但其不是突变造成。同时,研究也揭示出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与黄河上中游径流量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着阶段性的反相位关系,20世纪前期和中期,8~16年尺度上在4个站点的径流量都有反相位关系出现;在19世纪30-50年代,PDO与流量在4~6年尺度上的反相位关系在兰州和三门峡断面都较为明显。交互小波分析显示,PDO与黄河上中游汛期水量在8~16年尺度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反相关关系,但只存在于三门峡和兰州断面。这一关系也许表明,黄河上中游产流区的夏季降雨量与PDO的关系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性。
潘威潘威郑景云
关键词:黄河气候变化PDO径流量
1700—1978年云南山地掌鸠河流域耕地时空演变的网格化重建被引量:15
2020年
基于多源数据资料重建小尺度区域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深入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机制及其环境和气候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从流域尺度聚落格局演变重建到聚落尺度耕地数量和空间分布重建,再到流域尺度耕地格局重建的思路,以云南山地典型的中小流域为研究区,以历史文献资料、田野考察资料、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档案资料、现代统计资料、地理基础数据为支撑,综合考虑区域自然因素(坡度、海拔高度)、人文因素(人口、政策、农业技术、耕地与居民点距离),设计了历史时期山地小尺度区域耕地网格化重建模型,重建了1700—1978年具有明确时间和空间属性的网格化耕地格局。结果表明:①掌鸠河流域的耕地面积近300 a增长6.3倍,垦殖率从1700年的2.1%上升到1978年的15.6%。②不同地形区的耕地面积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山区和半山区的耕地面积最大,且增长速度最快;平坝区和中下游河谷区的耕地面积增长相对平缓,是自然环境、人口、政策和农业技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③通过总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等对结果进行验证,证明了重建结果的合理性。本文设计的网格化重建模型可以为模拟具有明确时间和空间属性的小尺度区域历史耕地网格化数据集提供参考。
霍仁龙杨煜达满志敏
关键词:山地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