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海松

作品数:18 被引量:77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北省中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磁共振
  • 5篇CT
  • 4篇介入
  • 4篇介入治疗
  • 4篇肝癌
  • 4篇MRI
  • 4篇成像
  • 3篇血管
  • 3篇影像
  • 3篇影像学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血管性痴呆
  • 2篇原发性
  • 2篇结核
  • 2篇肺结核
  • 2篇复发
  • 2篇波谱
  • 2篇痴呆
  • 2篇出血
  • 2篇磁共振波谱

机构

  • 18篇湖北省中医院
  • 3篇广州军区武汉...
  • 3篇湖北中医药大...
  • 1篇包头医学院
  • 1篇湖北省中医药...

作者

  • 18篇潘海松
  • 8篇徐庆
  • 3篇王美琳
  • 2篇谭子虎
  • 2篇罗远超
  • 2篇艾军
  • 2篇宋阳
  • 1篇卢怀民
  • 1篇霍雄涛
  • 1篇肖强兵
  • 1篇杨功旭
  • 1篇李锦巍
  • 1篇李峰
  • 1篇江新

传媒

  • 4篇中外医学研究
  • 3篇当代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新医学
  • 1篇陕西中医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中医药临床杂...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安徽中医药大...
  • 1篇世界复合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9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RI与CT在介入治疗肝癌后癌肿残留及复发的早期诊断应用价值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研究MRI与CT在介入治疗肝癌后癌肿残留及复发的早期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选择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64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32例。参照组采用CT对癌肿残留及复发情况进行检查,实验组应用MRI进行检查,比较两组准确率和肿瘤包膜检出率。结果实验组对于良性、恶性肿瘤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包膜检出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肝癌后癌肿残留及复发的早期诊断应用MRI准确率和肿瘤包膜检出率更高,均优于CT检查,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潘海松徐庆邓凡
关键词:MRICT介入治疗肝癌
增强CT扫描及MRI评估肝癌介入治疗效果的应用价值对比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对比增强CT扫描及MRI在评估肝癌介入治疗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实施肝癌介入治疗术的患者40例,均实施增强CT扫描、MRI检查,以DSA为疾病检查金标准,对螺旋CT和MRI检查准确率进行判断,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肿瘤性质检查准确率、复发检查准确率及包膜病灶检出准确率。结果:MRI肿瘤性质检查准确率、复发检查准确率、肿瘤包膜病灶检查准确率均高于增强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介入治疗进行疗效评价的过程中,借助MRI技术,准确率更高,与增强CT对比,优势更加明显,可更加准确地发现肿瘤残余、复发情况,并且对于包膜病灶的检查也更加准确,具有更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邓凡徐庆潘海松
关键词:增强CT扫描MRI肝癌介入治疗诊断准确率
CT用于磨玻璃结节样多灶性肺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分析CT用于磨玻璃结节样多灶性肺腺癌(ML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从2018年1月-2019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疑似磨玻璃结节样多灶性肺腺癌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对患者均进行CT检查,之后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评估CT诊断准确率。结果:CT诊断圆形、分叶征、毛刺症、空泡征、血管集束症准确率分别为90.00%、83.33%、88.89%、91.67%、100%;CT诊断浸润前病变、微浸润腺癌、浸润性腺癌准确率分别为94.12%、97.22%、82.50%;CT诊断纯磨玻璃影像、混合性磨玻璃密度准确率分别为89.58%、88.46%。结论:磨玻璃结节样多灶性肺腺癌诊断中使用CT进行检查,对于疾病分期、疾病症状分析均较为准确,对于患者的疾病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徐庆邓凡潘海松
关键词:CT
肺炎的X线诊断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X线辅助诊断肺炎的临床评价。方法:选取收治的肺炎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行DR胸片检查,32例患者行CT检查。结果:胸片检查,双侧或一侧病灶模糊33例,病灶清晰7例。肺叶、肺段实变13例,肺叶实变11例。双下肺或一侧下肺不规则条索状、网纹状阴影12例,小点状致密影5例。内见钙化2例,胸水1例。肺纹理增多,模糊,伴有肺气肿4例。7例肺内散在小棉球状、斑片状阴影。CT检查,肺实质内孤立性病变5例,贴近胸膜病变14例。4例呈现沟回状,17例呈现波浪状,9例呈现球状,10例呈现不规则状。病变最大直径4.2 cm,密度均匀16例,不均匀24例,其中病变内可见低密度区8例,水样密度区5例,边缘较为完整。空泡6例(单发4例,多发1例),支气管充气征4例,钙化2例(均为单发),空洞3例(内径0.4~0.9 cm,洞壁完整1例,不完整2例)。病变周围斑片影5例,血管束增粗8例。卫星灶2例,胸水1例。结论:采用胸片检查和CT是诊断肺炎的基本方法,表现出不同肺炎的临床特点,结合临床表现相辅相成对肺炎做出准确诊断。
潘海松王美琳
关键词:肺炎X线CT肺纹理
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脑梗死并脑出血的应用价值评价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脑梗死并脑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并脑出血患者114例,随机分为CT组、MRI组,各57例,CT组使用CT诊断,MRI组应用磁共振成像诊断,检查后均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两组的检查准确率。结果CT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病灶大小的判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组诊断的准确率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大小与病理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组检出准确率虽然高于CT组,但是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并脑出血的治疗中使用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准确率均较高,对于疾病的诊断价值理想,但是需要结合患者的经济条件以及疾病情况下选择适宜的方法,为患者疾病的诊断创造更加理想的条件。
徐庆邓凡潘海松
关键词:肺结核64排螺旋CT
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研究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含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15例,脑膜瘤43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的影像学扫描结果及灌注参数。结果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以分叶状、瘤周水肿为主要影像形态学特征,伴有较高比例的坏死毛囊、不均匀强化和宽基底,脑膜瘤患者以宽基底、脑膜尾征、瘤周水肿为主要影像形态学特征,两类患者在分叶状表现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类患者的灌注参数在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RrCBV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通过时间(RMTT)、到达峰值时间(RTTP)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在CT和MRI影像学形态特征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灌注参数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术前诊断率的提高有较好的效果。
邓凡徐庆潘海松
关键词: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脑膜瘤CTMRI灌注成像
可扩张脊柱微创通道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后纤维环裂口的缝合修复被引量:18
2017年
背景: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后行纤维环缝合可在获得良好疗效的同时降低复发率,但有效的修复方法及可靠的修复器械报道极少。目的:观察在可扩张脊柱微创通道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后进行纤维环裂口缝合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湖北省中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缝合组25例在髓核摘除后行纤维环缝合术,对照组25例单纯行髓核摘除术。记录并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评估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腰痛及下肢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同时观察手术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结论:(1)缝合组25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对照组只有23例完成随访;(2)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手术节段等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2组目测类比评分及ODI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2组间比较,除术后1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外,缝合组与对照组术前及术后ODI、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4)对照组2例复发,其中1例行再手术治疗,复发率9%;缝合组中1例复发,并未再次手术,复发率4%;(5)2组均未发生脑脊液漏、感染、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6)综上,腰椎间盘摘除后同时行纤维环裂口缝合术创伤小,重建了椎间盘的完整结构,可有效防止髓核再突出,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临床疗效满意。
江新李峰潘海松霍雄涛肖强兵杨功旭
关键词:腰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髓核摘除生物学治疗
低场磁共振对外伤性骨髓水肿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3年
MRI的医学检查技术发展非常迅速,随着技术不断革新与完善,磁共振在临床迅速普及,特别是骨关节系统的应用更加广泛。MRI对骨髓改变有很高的敏感性,可以很好地显示骨外伤所致的骨髓水肿,是目前最佳的无创检查方法之一,它为伤情鉴定提供了一种新的客观标准,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笔者对48例MRI诊断为骨外伤性骨髓水肿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X线平片和CT进行比较,旨在提高对骨外伤引起的骨髓水肿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潘海松
关键词:骨髓疾病骨髓水肿低场磁共振成像STIR
股骨头坏死诊断中CT与磁共振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对CT和磁共振在诊断股骨头坏死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共计80例作为本次研究纳入的对象,2018年1月—2019年5月,按照患者病历单双号将其划分为CT组和磁共振组,每组各有60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对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CT检出率为75.0%,磁共振检出率为90.0%,在检出率方面,磁共振组与CT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 0.05)。在早期股骨头坏死征象检出率方面,磁共振组高于CT组(P <0.05)。结论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技术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将丰富的影像学信息提供给医生。
潘海松徐庆邓凡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CT磁共振检出率影像学特征
老年性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特点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患者的X线、CT影像学特点,并结合临床表现,为诊断老年性肺结核提供参考,提高老年肺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通过调查2001-2011年有关老年性肺结核的研究报道及相关病历,从各种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鉴别诊断3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老年肺结核患者的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病程较长,影像表现多种多样,结核病灶多在3个肺野以上,以浸润增殖为主;有的以纤维化病灶为主要表现,还可见空洞、结核球及胸膜病变,CT也可发现肺门淋巴结肿大,纵膈淋巴结肿大,多发淋巴结钙化。结论:老年人肺结核病灶性质在影像表现以空洞和广泛纤维化为特点,通过影像表现能够诊断,CT对诊断老年性肺结核优于X线,临床表现可以辅助诊断。
潘海松卢怀民
关键词:老年肺结核影像学表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