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建文

作品数:34 被引量:68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都市农业学科群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历史地理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11篇历史地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篇杏仁
  • 4篇植物
  • 4篇甜杏仁
  • 4篇主人
  • 3篇叶螨
  • 3篇清代
  • 3篇朱砂叶螨
  • 3篇屋顶绿化
  • 3篇绿化
  • 3篇薄荷
  • 2篇遗址
  • 2篇园林
  • 2篇栽培
  • 2篇植物类型
  • 2篇乳化油
  • 2篇土温
  • 2篇清初
  • 2篇足癣
  • 2篇痤疮
  • 2篇屋顶

机构

  • 33篇北京农学院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北京市科学技...
  • 1篇农业应用新技...

作者

  • 34篇王建文
  • 13篇谷继成
  • 13篇王有年
  • 12篇师光禄
  • 7篇梁为
  • 6篇张铁强
  • 5篇侯芳梅
  • 5篇白雪娜
  • 4篇付军
  • 4篇任建军
  • 3篇路瑾瑾
  • 2篇王淑英
  • 2篇张馨丹
  • 2篇温哲屹
  • 2篇伍军
  • 2篇杨恒颖
  • 2篇程秋生
  • 1篇吴丽娟
  • 1篇张友焱
  • 1篇李卫

传媒

  • 11篇北京林业大学...
  • 8篇北京农学院学...
  • 2篇林业科学
  • 1篇果树学报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6
  • 1篇2005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万年来导致华北、西北地区天然林不断减少诸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华北、西北地区历史上曾经分布着大面积原始森林,目前这一地区的天然林已经基本消失,森林遭受破坏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中主要是气候改变和自然灾害,人为因素中在古代主要是火猎、火田、战争、建筑、手工业、薪炭等;到了近代,由于各种工业、手工业和日常生活消耗,使幸存于偏远之处的原始森林也遭受了毁灭。在导致我国森林减少的人为因素当中,人口的不断增加而产生的对森林资源的持续压力是根本的原因。
王建文王有年
薄荷中杀螨活性物质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7
2009年
为测定薄荷中杀螨活性物质的毒力,分离鉴定该物质的分子结构,利用甲醇、氯仿和石油醚3种溶剂在常温下进行提取后,用液-液萃取法萃取,并用硅胶层析和薄层层析(TLC)结合碘显色法进行分离纯化,同时用玻片浸渍法对活性物质跟踪;最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液相色谱法(HPLC)、红外色谱(RI)和质谱(MS)等技术对该物质进行鉴定。研究发现薄荷地上部分的石油醚粗提物对朱砂叶螨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当浓度为1mg.mL-1时,24h内对成螨的致死率为87.05%,卵为93.16%。经Duncans检验,3种不同溶剂的粗提物对成螨及卵的致死率差异显著(P<0.05)。同时发现薄荷地上部的甲醇、氯仿提取物杀螨效果相对较差,24h致死率仅为28.51%与10.73%。用甲醇对石油醚粗提物进行液液萃取后发现,杀螨活性物质主要集中在极性较弱的石油醚中,其对成螨24h的触杀率高达93.75%。对石油醚萃取物进行分离,共得到8段流分。利用生物活性跟踪,得到一种具有较高杀螨活性的样品V,其对成螨触杀的LC50值为0.5464mg.mL-1,95%置信区间为0.3268~0.9134mg.mL-1。经紫外和高压液相色谱分析,该样品纯度达到89.16%;质谱检测该物质的分子离子峰为414,数据库显示该物质为甾醇环状结构。红外分析显示该物质在1160,1450,1380,1700cm-1等处有明显特征峰,初步确定该化合物为β-谷甾醇。
任建军师光禄王建文谷继成王有年
关键词:薄荷朱砂叶螨Β-谷甾醇
明末清初江苏省扬州市瓜洲于氏南园、于氏北园及其主人考
2015年
考证结果表明:明末清初,瓜洲存在南北两个于园,于氏南园和于氏北园。于氏南园在瓜洲城内,是瓜洲于氏的宅园,于氏北园在明代瓜洲城北郊的五里铺。瓜洲于氏南园和于氏北园的主人都是来自瓜洲的于通海家族。"余园""余氏园""余氏南园"的名称是因为把园主人的姓氏"于"写成了"余"。于氏北园的建造者或主人可能是于道南。天启、崇祯年间,于氏南园的主人应该是于承祖、于道章。
王建文包琰侯芳梅
一种屋顶绿化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屋顶绿化方法,经试验测定,本发明中基质的最大持水量为750mg/ml,比普通土壤高出37%;本发明中基质的比重为490mg/ml,比普通土壤要轻52%。可见本发明中基质的保水性强、重量轻,是屋顶绿化合适...
王有年谷继成师光禄王建文梁为白雪娜
文献传递
鲜食枣新品种‘鸡心脆枣’的选育
2017年
【目的】选育鲜食枣新品种,丰富北京地区枣栽培种类。【方法】通过品种资源调查获得农家品种,采用多点区域试验,对植物学性状、果实品质、抗逆性、丰产性进行品质比较试验。【结果】选育出鲜食枣新品种‘鸡心脆枣’,果实鸡心形,平均单果质量13.2g,可食率98.1%。果皮薄,红色,光滑平整。果肉白色,多汁,酥脆细嫩,酸甜适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8%,总酸0.74%,维生素C 3.13mg/g。在北京地区9月中旬成熟。【结论】该品种自花结实,品质优良,早果性强,丰产稳产,抗病耐瘠,性状表现稳定,适于京郊宜枣平原及山地发展。
路瑾瑾师光禄邢广宏鲁向兵王建文张铁强
关键词:鲜食选育性状
薄荷提取物对朱砂叶螨体内几种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研究经2mg.mL^-1薄荷活性成分处理后朱砂叶螨的症状表现和处理24h后的透射电镜亚细胞结构,采用生化方法测定薄荷活性成分对朱砂叶螨体内的单胺氧化酶(MAO)、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薄荷提取物处理朱砂叶螨后,成螨经历了静止、活跃、痉挛和死亡4个时期。与对照组相比,处理后螨体内MAO活性增强,12h和24h时活性差异显著(P<0.05);GSTS亦被激活,24h内酶活性呈上升趋势;AchE活性受抑制,处理后12h时酶活性最低,处理组与对照组酶活性24h内变化趋势相同;蛋白酶活性整体处于被抑制状态。薄荷提取物对朱砂叶螨有毒害作用,并引起了螨体内GSTs的解毒,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AchE的活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并可能造成神经递质积累、传递阻断。MAO活性被激活,单胺在螨体内没有积累,因而并非通过此途径导致成螨死亡。蛋白酶活性受到抑制表明该物质对消化系统有破坏。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颈部体壁亚细胞结构完整且规律,而处理组结构完全溶解,无法辨认。初步推测薄荷提取物通过破坏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对朱砂叶螨产生毒害作用。薄荷提取物可以作为新型植物源农药,且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任建军师光禄谷继成王建文王有年
关键词:薄荷朱砂叶螨酶活性亚细胞结构
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植物洗面油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植物洗面油,该植物洗面油的原料组成为:甜杏仁与活性白土,两者的重量比为80-120∶3-5。本发明植物洗面油能把面部结合态油垢溶解起来,洁面效果比单独使用香皂类产品效果更理想,表现出缓解和预防痤疮发生的效果...
王有年谷继成师光禄杨恒颖程秋生王淑英王建文温哲屹梁为
文献传递
江苏省仪征市清代园林白沙翠竹江村位置及余氏主人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白沙翠竹江村是清代仪征县一座著名的园林,它位于长江北岸,景色优美,景点众多。很多著名人物,例如石涛、曹寅、吴敬梓等都曾经到这里游览,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作,但是,清代后期,这座园林已经毁坏。当地人士一直希望能够恢复这座园林。由于在古代文献中这座园林的位置信息、园主信息十分简略,同时缺少遗存下来的实物证据,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不能确定它的位置和余氏主人的名字。通过文献分析并结合实地调查,确定了白沙翠竹江村的位置是在东升村花园组,白沙翠竹江村的余氏主人是余熙。
王建文巫晨邓桂安侯芳梅
明代坐隐园主人和园址的研究——以新发现的汪廷讷家族家谱为基础被引量:1
2020年
坐隐园是主人汪廷讷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建造的一座私家园林,规模宏大,景点众多。时至今日,在坐隐园园址和园主家世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清晰的地方,亟待后续的研究进行澄清。通过对新发现的《汪氏谱略》《颍川越荫堂汪氏家谱》《环翠堂华衮集》进行分析,得到了汪廷讷的家族成员和后代的信息。同时,证明了汪廷讷是汪仕齐的亲生儿子而不是义子,更正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汪廷讷个人身份的一个误解。同时找到了有关坐隐园位置的新证据,进一步证明了坐隐园园址位于安徽省休宁县东部的万安镇汪村(今黄山市经济开发区新潭镇陈坑村)。
王建文汪顺生付军
关键词:园址家谱
欧洲葡萄栽培和酿酒在中国的传播被引量:5
2006年
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 L.)栽培和酿酒引入中国西部的时间是在西汉以前,引入中部地区的时间是在西汉。引入的路线是从中亚到汉代西域,再至都城长安,然后逐渐向东部地区传播,先至河南、山西,之后扩散至河北、山东以及其他地区。中国古代人民培育出许多著名的葡萄品种,采用了独特的葡萄栽培方式。自然发酵的葡萄酒基本上是在西域地区生产,广大的中东部地区很少采用这种技术。自然发酵在东部广泛应用的时期是元代,中国现代葡萄栽培和酿酒技术始于1892年。目前,欧洲葡萄栽培和酿酒已成为我国新疆、山东、河北等地农业和轻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建文王有年
关键词:栽培酿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