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忠

作品数:10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458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干细胞
  • 4篇人骨髓
  • 4篇人骨髓间充质...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骨髓间充质
  • 4篇骨髓间充质干...
  • 4篇充质干细胞
  • 3篇生物学
  • 3篇生物学鉴定
  • 3篇细胞
  • 2篇自体
  • 2篇自体骨
  • 2篇自体骨髓
  • 2篇骨髓
  • 1篇大隐静脉
  • 1篇大隐静脉曲张
  • 1篇单纯性
  • 1篇单纯性大隐静...
  • 1篇点状剥脱
  • 1篇动脉

机构

  • 8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解放军第45...

作者

  • 10篇王忠
  • 8篇高毅
  • 5篇汪艳
  • 4篇潘明新
  • 3篇陈小平
  • 2篇张志
  • 2篇孙宁东
  • 2篇陈世洪
  • 1篇李雪松
  • 1篇李爱辉
  • 1篇李治国
  • 1篇周焕城
  • 1篇杨俊
  • 1篇郑培荣
  • 1篇梁志强

传媒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人民军医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2007年全...
  • 1篇第二届中国现...
  • 1篇第三届全国血...
  • 1篇广东省肝脏病...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纤维素与明胶微载体微重力培养肝细胞的比较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商品化的多孔微载体:cytopore 2和cultispher S何种更适合于微重力条件下培养CL-1细胞。方法采用RCCS旋转培养系统,在50ml水平微重力旋转培养CL-1细胞。分别对接种至cytopore 2和cultispher S的细胞进行动态形态学观察、细胞计数和功能学检测。结果CL-1细胞在两种载体上均可粘附生长,并于第9天达到生长高峰。细胞计数结果提示cultispher S的细胞密度可达到4×106个/ml。在第10、11、12天,cytopore 2组的上清中白蛋白浓度明显高于cultispher S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第10、11天,cytopore 2组的上清中尿素浓度明显高于cultispher S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ytopore2培养的CL-1细胞计数低于Cultispher S组,但功能好于Cultispher S组。
张志周焕城李治国潘明新王忠高毅
关键词:多孔微载体人肝细胞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行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扩增方法,并就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细胞周期、生长曲线、超微结构、核型等方面进行初步鉴定. 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
王忠高毅汪艳潘明新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鉴定细胞染色体超微结构
文献传递
高位结扎加点状剥脱治疗军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观察高位结扎加点状剥脱治疗军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选择军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57例为观察组,同期收治地方患者65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高位结扎加点状剥脱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顺行剥脱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55.0±18.6)min、住院时间(8.0±3.2)天,显著少于对照组的(87.0±29.5)min、(12.0±4.7)天(P<0.05)。观察组发生皮下瘀斑1例、切口麻木1例、复发0例;对照组10例、8例、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高位结扎加点状剥脱治疗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效果优于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顺行剥脱治疗。
李雪松陈小平王忠施章时孙宁东陈世洪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点状剥脱
门诊行Lichtenstein疝成型术的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门诊行Lichtenstein无张力疝成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可行性。方法住院治疗腹股沟疝病例39例,门诊治疗28例,均于明确诊断后在局部麻醉下行Lichtenstein无张力疝成型术,观察术后疼痛、用药情况、体温、饮食、恢复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整体治疗费用。结果住院及门诊行Lichtenstein无张力疝成型术在术后恢复、疼痛缓解、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而总体治疗费用门诊治疗较住院手术明显降低。结论门诊行腹股沟疝的Lichtenstein无张力疝成型术安全可行,可以成为常规门诊手术。
李爱辉潘明新高毅张志王忠
关键词:门诊手术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的临床救治
目的: 探讨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形成机制和外科治疗的措施。 方法: 对6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的病人实施了患肢股动脉结扎和瘤体清创术。 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 结论: 血...
孙宁东陈世洪陈小平王忠
关键词: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临床救治
文献传递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骨髓组织可分为造血和基质两大系统。骨髓基质细胞是来源于骨髓基质的一种间充质细胞,一方面在空间上起支持作用,另一方面在造血功能上起着精细调节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骨髓基质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向成纤维细胞、成骨、成软骨细胞、脂肪...
王忠高毅汪艳潘明新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细胞分离
文献传递
输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小型猪异基因移植肝的保护作用研究
2009年
目的观察经门静脉输注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移植肝脏中的分布情况和对移植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版纳小型猪(供体)和西藏小型猪(受体)各16只配对行肝移植。受体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处理组,每组8只。对照组只做原位肝移植,处理组在原位肝移植的基础上于术中经门静脉注射1×109个预先经BrdU标记的受体自身BMSCs,术后第3、7、10天静脉采血检测肝功能,术后检测标记的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局部的分布状况,同时检测其在脾、肺组织中的分布状况。结果BrdU标记的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聚集在移植的肝脏中,脾、肺组织中几乎没有分布。术前两组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处理组受体血清中AST和ALT总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7天,处理组肝组织轻度淤血,血管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点状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而对照组术后第3天,移植的肝脏中可见汇管区大量炎症细胞聚集、肝细胞浑浊、气球样变性,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点状、灶状坏死。结论肝移植术导致移植肝脏的微环境变化,BrdU标记受体自身BMSCs在肝组织中聚集分布,对移植肝脏有保护作用。
王忠汪艳潘明新孔凡东高毅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骨髓移植物排斥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行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扩增方法,并就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细胞周期、生长曲线、超微结构、核型等方面进行初步鉴定。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相差显微镜下观...
王忠高毅汪艳潘明新
关键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鉴定
文献传递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索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大规模开展提供基础。方法 6例肝功能不全患者均来源于我所住院患者,年龄44~69岁;患者在无菌条件下,从骼后上棘抽取骨髓50ml,分离纯化骨髓干细胞。在局部麻醉下,行肝动脉介入将分离的骨髓干细胞移植于肝脏;患者在移植后不同时间,1、2、4、8、12周进行肝功能检测;观察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移植后,谷丙转氨酶逐渐降低,由平均98.4IU/L降至41.5IU/L,总胆红素由平均136.5μmol/L降至78.4μmol/L,肌酐由112.3μmol/L降至72.1μmol/L;白蛋白逐渐升高,由平均23.3g/L升至32.6g/L;凝血酶原时间下降不明显。患者在移植12周生存率为100%,1例在7个月后死亡。移植后大多数患者症状明显改变,移植后12周食欲改善3例,精神体力好转3例,腹胀减轻2例。在4例随访患者中未发现严重并发症,术后有轻度恶心1例,发热1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肝功能逐步改善,症状好转,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有效且副作用小,安全。
王忠陈小平梁志强杨俊郑培荣高毅
关键词:肝功能不全自体骨髓干细胞细胞移植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被引量:28
2006年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行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的体外培养扩增方法,并就hBMSCs的表型、细胞周期、生长曲线、超微结构、核型等方面进行初步鉴定。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BMSCs,条件培养基培养。相差显微镜下观察hBMSCs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hBMSCs的表面标记以及细胞周期;绘制hBMSCs的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倍增时间;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hBMSCs的超微结构;Giemsa染色检测hBMSCs的细胞核型。结果密度梯度离心法能分离出纯度较高的hBMSCs。hBMSCs贴壁生长,以长梭形为主。细胞存活率均大于95%。流式细胞仪检测hBMSCsCD29、CD34、CD44、CD45、CD71、CD105、CD166、HLA-ABC、HLA-DR、UEA-1阳性表达细胞比率分别为95.3%、1.8%、94.7%、0.8%、96.2%、96.6%、92.7%、96.3%、1.1%、98.7%。hBMSCs的生长曲线呈S形,在传代7代之前具有较好的生长特性。超微结构显示hBMSCs表面较多突起,孔隙较多,胞质丰富,粗面内质网发达,囊腔扩张,可见大量蛋白分泌物。核型分析显示第3、6代hBMSCs的染色体数量和形态均未发生变化。结论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可得到纯度较高的hBMSCs,能表达hBMSCs的表型特征。hBMSCs能在体外较长期培养,细胞染色体数目未发生改变。
王忠高毅汪艳潘明新
关键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鉴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