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杨
- 作品数:29 被引量:488H指数:10
- 供职机构:重庆交通大学财经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顾及知识溢出的区域创新产出差异研究
- 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日益完善,地理空间因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知识溢出成为解释产业集聚、区域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区域创新作为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必然受到主体...
- 王春杨
- 关键词:知识溢出产业集聚经济增长
- 地方政府竞争视角下的我国区域市场分割研究综述被引量:8
- 2013年
- 区域市场分割问题是空间市场一体化领域重要研究方向,地方政府竞争所衍生出的地方保护是我国市场分割形成的关键所在。以此为视角,对市场分割的理论探讨形成了基于财政激励的分析路径和基于政治晋升激励的分析路径两条基本研究脉络。目前理论研究重点开始由单纯探讨市场分割机理转向解释市场分割空间差异性。此外在干预市场手段上,研究逐渐由关注产品贸易领域的地方干预转向关注资本市场领域尤其是企业跨区并购和投资上的地方干预上来。研究方法上,未来需要重点引入对区域异质性,中央政府或制度监管,信息完备性以及多阶段,多主体博弈策略的考察,以便更好解释我国市场分割程度的空间差异性以及某些地区出现的市场整合趋势。
- 张超王春杨
- 关键词:地方政府竞争
- 以学生为本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被引量:28
- 2015年
- 如何实现从规模效应提升到内涵式发展的深刻转变,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大众化和国际化的核心命题和最紧迫任务。基于目前很多高校现行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高校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包括学术性、互动性、成长性、差异性、导向性和可测性。
- 吴国誉王春杨彭秀芳
-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 中国区域创新差距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以东、中、西三大区域作为地理观测单元,以专利申请受理数作为创新的度量指标,运用Theil指数及其分解详细刻画中国区域创新差距的时空变动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7—2013年间,中国区域创新相对发展率差异较大,省际创新呈现自东向西梯度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的省际创新差距持续增大,不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而区域间创新差距先增大后减小,由此推动区域创新总体差距以2007年为分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变化特征;东、中、西三大区域内的省际差距对全国整体差距的贡献率在考察期内持续增加,而区域间创新差距对全国整体差距的贡献率却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各地区不同的科技资源投入、区域创新环境以及知识溢出和地理集聚所引发的创新在空间层面的报酬递增是影响中国区域创新差距的主要因素。
- 王春杨翁蒗
- 关键词:THEIL指数影响因素
- 我国区域创新差距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以我国31 个省域和东中西三大区域作为地理观测单元,以专利申请受理数作为创新产出的度量指标,采用相对发展率、Moran's I 指数、Theil 指数及其分解详细刻画我国区域创新产出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
- 王春杨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基于地区产业结构演进视角的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作者运用区位基尼系数、份额变动和份额-偏离分析方法,以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为视角,考察2001年~2011年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时空特征及变动原因。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中国制造业呈现出先集聚后分散的时空演变特征,即2001年~2005年,制造业向东部地区集聚;2005年~2011年,制造业则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转移,中部地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中国2005年~2011年的制造业区域转移主要是地区间产业竞争优势的变动所致,而不是来源于各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的变动,即东部地区由竞争优势向竞争劣势转变,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则由竞争劣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地区制造业的增长路径,但其长期效果受竞争优势的影响明显。东部地区亟需加快产业升级并重塑竞争优势,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则应理性承接产业转移,提高优势产业的专业化水平。
- 王春杨吴国誉
-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转移竞争优势
- 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学论教视角被引量:62
- 2015年
-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课堂教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帮助学生学习、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完善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问题表现为:评价理念滞后于现代教学观,指标设计体现"以教论教";评价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导向功能薄弱;评价指标的可测性不强,评价结果缺乏准确性。在对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理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应从"以教论教"向"以学论教"转变。同时,提出以学论教评价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学术性、互动性、成长性、差异性、导向性和可测性等原则,并基于学生为本视角,构建了可供参考的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 王春杨敖敏
-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 我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选择
- 不管是世界经济还是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的经济,都显示为"集聚",经济集聚的概念非常清晰的反映了真实世界。同时,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集聚往往表现为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区域经济的增长有赖于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集...
- 王春杨
- 关键词:特色优势产业指标体系
- 中国省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以中国省域空间作为地理观测单元,以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作为创新产出的度量指标,采用相对发展率、Theil指数及其分解详细刻画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1988-2013年期间,我国省际创新产出相对发展率的地区差异较大,并呈现自东向西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2区域内创新差异在考察期内缓慢增大,并呈现两阶段"U"型变动特征,东中西三大区域不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3区域间创新差异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由此推动区域创新总体差异以1996年和2007年为拐点,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S"型变化特征;4从贡献率的变动趋势看,区域内部省际差距对全国整体差距的贡献率在考察期内先减小后增大,而三大区域间创新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率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发展趋势。
- 王春杨许浩楠
- 关键词:THEIL指数
- 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拐点”争论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目前国内经济学界围绕"中国无限劳动力供给时代是否结束"展开了激烈争论,争论的实质主要体现在对"拐点"概念认识、证明及数据选择上的分歧。判断"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关键在于考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城镇内部工资是否趋同"两大因素。沿着这一思路,我国呈现出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城镇劳动力供给不足并存的特殊现象,这说明我国劳动力供给"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目前劳动力短缺现象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作用的结果。
- 张超王春杨
-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工资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