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璞
- 作品数:15 被引量:47H指数:5
-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襄阳市科技计划研究与开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及其危险因素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登记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TIA患者,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主干狭窄患者入组;对入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按有无脑血管事件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主要观察指标:(1)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2)责任动脉供血区新的卒中;(3)服药依从性。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42例,121例(85.2%)完成随访,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6例(13.2%),其中12例(75%)复发位于病变血管同侧。单因素分析显示: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P=0.017)、糖尿病(P=0.017)和动脉重度狭窄(P=0.030)在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OR=3.719,P=0.005)、糖尿病(OR=1.842,P=0.029)和动脉重度狭窄(OR=1.503,P=0.045)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脑卒中复发明显相关。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较高;有糖尿病、动脉重度狭窄和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有更高的卒中复发风险。
- 王普清王安平曹治华王璞陈华先宋金辉黄瓅周佩洋王守安王勇
- 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预后
- 甲钴胺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评价甲钴胺治疗对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栓塞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神经科自2007年7月至2013年1月收治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动眼神经麻痹患者56例,随访55例,其中27例行单纯动脉瘤栓塞术,28例行动脉瘤栓塞术+甲钴胺治疗,随访并比较患者术后1年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情况。结果全部患者随访1年以上。55例患者中31例动眼神经完全恢复(56.4%),19例部分恢复(34.5%),5例(9.1%)无恢复;其中动脉瘤栓塞术+甲钴胺治疗组完全恢复20例(71.4%1,单纯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组完全恢复11例(4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栓塞术结合甲钴胺治疗能促进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
- 王守安李承晏张贵斌周佩洋王璞杨军冯玉华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动眼神经麻痹栓塞甲钴胺
- 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在栓塞术后的恢复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在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恢复情况以及影响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神经科自2007年7月至2013年1月行动脉瘤栓塞术的随访资料完整的55例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情况,以及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探讨可能影响动眼神经麻痹恢复的因素。结果 随访1年以上,31例(56.4%)完全恢复,19例(34.5%)部分恢复,5例(9.1%)无变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栓塞术后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的相关因素是术前麻痹程度(OR=5.366,95%CI:1.253~22.974,P=0.024)、术前麻痹时间(OR=5.518,95%CI:1.398~21.774,P=0.015)、甲钴胺治疗与否(OR=6.988,95%CI:1.659~29.431,P=0.008)。 结论 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可促进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好转,术前不全麻痹、术前麻痹时间短、使用甲钴胺治疗是影响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的相关因素。
- 王守安李承晏张贵斌周佩洋王璞杨军冯玉华
- 关键词:后交通动脉瘤动眼神经麻痹栓塞
- 节律性视觉刺激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节律性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帕金森病患者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帕金森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除给予常规抗帕金森药物进行治疗外,还给予节律性视觉刺激。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血清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0 m步行能力测试(10 mw T)评分、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2(UPDRS-Ⅱ)评分、UPDRS-Ⅲ评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步频、步速、步长、6 min步行测试(6 minw T)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血清泌乳素、叶酸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训练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血清学指标的变化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有效的节律性视觉刺激,可使帕金森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血清学指标得到显著改善。
- 杨军王守安王璞
- 关键词:帕金森病血清学指标
- 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寻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脑卒中机制。方法发病后48 h内行MR弥散成像(DWI)证实在椎基底动脉(VBA)供血区有急性梗死灶的患者,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特征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按相关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并对两组的脑梗死模式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症状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15例,其中动脉主干狭窄>50%的脑梗死患者58例(50.4%),心源性脑栓塞患者10例(8.7%)。动脉粥样硬化组最常见狭窄部位是椎动脉V4段(51.7%),其次是基底动脉中段及VBA接合处(41.4%)。多发性梗死在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分别为60.3%和70%(P=0.820);双侧梗死在两组分别为43.1%和50%(P=0.951);基底动脉终末支的远端梗死在两组分别为50%和70%(P=0.408)。结论后循环动脉病变以颅内段为主;多发性梗死是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的重要特征;动脉-动脉性栓塞是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脑卒中的重要病理机制。
- 王普清刘焦枝王勇柳娟娟曹治华王安平王璞郝世胜丁志刚
- 关键词:脑梗死脑栓塞后循环
- 他汀药物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20mg/d)、B组(阿托伐他汀40mg/d)各50例,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来预防卒中复发,治疗1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血脂和hs-CRP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20mg/d和40mg/d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水平均下降,其中40mg/d组下降的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阿托伐他汀20mg/d和40mg/d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治疗前后均有升高趋势,且40mg/d组HDL-C升高水平高于20mg/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降TC、TG、LDL-C和升高HDL-C水平及抗炎作用,且40mg/d组降TC、TG、LDL-C和升高HDL-C水平及抗炎作用强于20mg/d组。
- 曹治华周佩洋杨静张贵斌王普清王璞王守安
- 关键词:他汀降脂脑梗死高敏C反应蛋白
- 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冻结步态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对其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的步态冻结症状和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估情况,将83例帕金森病患者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1(UPDRS-Ⅰ)评分、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2(UPDRS-Ⅱ)评分、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3(UPDRS-Ⅲ)评分、服用左旋多巴日总量、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简易智力状况量表(MMSE)评分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Y分期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胱抑素C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酸值、H-Y分期是帕金森病伴步态冻结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帕金森病的步态冻结症状与尿酸值、H-Y分期有关;且帕金森病伴步态冻结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更加明显,非运动功能的损伤更加严重。
- 杨军王璞周佩洋
- 关键词:帕金森病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影像学评估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ICAS)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ICAS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低剂量组(10 mg/d)、标准剂量组(20 mg/d)和强化组(40 mg/d),每组患者各40例。临床随访52周,观察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及血管狭窄程度的变化,评价强化降脂疗效。结果三组在治疗后26周和52周,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相对达峰时间(r TT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化组r TTP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组平均狭窄率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与治疗后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他汀强化降脂治疗(40 mg/d)可以降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提高脑血管的血流灌注。
- 周佩洋高平王普清曹治华王璞黄瓅冯玉华张贵斌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
- AQP4基因多态性与视神经脊髓炎的相关研究
- 2015年
- 目的:从基因水平研究分析AQP4基因外显子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以及其在视神经脊髓炎(NMO)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145例研究对象分为4组:NMO及高危综合征组25例,多发性硬化组(MS)40例,脑梗死组(CI)40例,正常对照组(NC)40例。对所有入选对象的全血DNA进行AQP4基因的单核苷酸位点分析,并通过特异性的定点诱变技术对携带AQP4基因表达序列的p EGFP质粒进行定点诱变,根据相应SNP位点突变生成相应突变质粒,脂质体转染法将相应质粒转染细胞建立抗AQP4抗体检测细胞株。根据相关统计学数据分析AQP4突变位点细胞株与滴度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在NMO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结果:NMO组发现SNP位点2个,位于2号外显子,突变位点为R108T及I110N。3、4号外显子区域未发现SNP位点,多发性硬化组、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未发现相应的单核苷酸位点。组间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抗体滴度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SNP位点突变可能会导致表达蛋白一级结构发生微小的但却可以改变其抗原性的变化,抗原抗体反应的强度不同可能是导致不同突变组间滴度差异的原因,推测基因水平的变化可能参与了NMO的发病机制。
- 王青松王璞宋金辉丁志刚李小龙周佩洋杨军郝世胜张贵斌
-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单核苷酸多态性发病机制
- 双侧小脑梗死模式的探讨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寻双侧小脑梗死的模式和机制。方法经MRI弥散成像(DWI)证实急性期小脑梗死的患者,根据梗死灶的分布将患者分为单侧小脑梗死组(UCI)和双侧小脑梗死组(BCI),并对两组的人口学特征、血管分布、小脑以外梗死灶以及病因进行了比较。结果因急性卒中入院的115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56例为小脑梗死或小脑合并其它部位梗死,其中单侧小脑梗死36例(64.3%),双侧小脑梗死20例(35.7%)。基线资料比较显示,脑卒中史(P=0.002)、纤维蛋白元水平(P=0.036)和入院时NIHSS评分(P=0.001)在双侧小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单侧小脑梗死组。按血管分布区划分,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小脑梗死发生率最高,且更多发生单侧小脑梗死(P=0.006);而双侧小脑梗死更常见于PICA+小脑上动脉(SCA)供血区(P=0.004)。双侧小脑梗死组合并小脑以外梗死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侧小脑梗死组(P=0.002),特别是合并幕下梗死灶常见(P=0.022)。在卒中机制上,双侧小脑梗死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更多见(P=0.041),责任动脉病变主要是在椎动脉V4段、V4段与BA接合处的重度狭窄或闭塞。结论双侧小脑梗死并不少见,常见于PICA+SCA供血区;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源性栓塞是其卒中重要机制之一。
- 王普清刘焦枝王勇柳娟娟曹治华王安平王璞郝世胜丁志刚
- 关键词:小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