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广文

作品数:28 被引量:48H指数:3
供职机构: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文学
  • 5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文学
  • 5篇戏剧
  • 5篇小说
  • 4篇叙事
  • 4篇长篇
  • 3篇代文
  • 3篇文化
  • 3篇赖声川
  • 3篇长篇小说
  • 2篇当代文学
  • 2篇叙事模式
  • 2篇意蕴
  • 2篇中国文学
  • 2篇嬗变
  • 2篇文学评论
  • 2篇戏剧研究
  • 2篇美学
  • 2篇美学形态
  • 2篇民性
  • 2篇国民性

机构

  • 12篇曲阜师范大学
  • 8篇山东大学
  • 4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22篇田广文
  • 3篇胡明华
  • 1篇刘香
  • 1篇吴义勤
  • 1篇刘永春
  • 1篇刘玉秋
  • 1篇郑鹏
  • 1篇白浩
  • 1篇于丽娜
  • 1篇贺彩虹
  • 1篇李艳
  • 1篇邵瑜莲

传媒

  • 2篇绥化学院学报
  • 2篇现代语文(上...
  • 1篇理论学刊
  • 1篇世界华文文学...
  • 1篇戏剧之家
  • 1篇小说评论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大舞台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工会论坛(山...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莆田学院学报
  • 1篇内蒙古艺术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2
  • 2篇2001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困惑与张望 ——新潮成长小说论
对成长小说倾心而执著的书写是八九十年代中国新潮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绝非偶然,它牵连着成长小说自身的审美品质与当下历史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将对新潮成长小说的具体形态和潜在意蕴作—梳理和探析,并寻绎其后的社...
田广文
困惑的张望——新潮成长小说论
该部分主要阐明了两个基本问题.其一是以题材为原则来界定新潮成长小说的内涵与外延.传统的教育式成长小说定义局限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狭窄范畴,无法涵括二十世纪以来成长题材小说中对个人内部更为宏阔和深邃的生命体验的开掘和表现,从...
田广文
关键词:失乐园叙事模式当代文学
论赖声川《如影随行》的佛法意蕴
2011年
作为潜修藏传佛教的剧场创意人,赖声川的戏剧创作一直都或显或隐地包含着佛教的底蕴和能量。《如影随行》即以藏传佛教的"中阴身"的视角,讲述了一个现代家庭的悲剧故事,传达了现代人应破除贪、嗔、痴的障蔽,找回慈悲之爱的佛教意旨。剧作还在某些人物形象的设置和创造方面浸润着深刻的佛法体悟。作为一部成功实现了修行与创作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如影随行》鲜明体现了佛教修行给赖声川的戏剧创作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田广文胡明华
关键词:赖声川佛教
论赖声川《如影随行》的佛法意蕴被引量:1
2012年
作为潜修藏传佛教的剧场创意人,赖声川的戏剧创作一直都或显或隐地包含着佛教的底蕴和能量。《如影随行》即以藏传佛教的"中阴身"的视角,讲述了一个现代家庭的悲剧故事,传达了现代人应破除贪、嗔、痴的障蔽,找回慈悲之爱的佛教意旨。剧作还在某些人物形象的设置和创造方面浸润着深刻的佛法体悟。作为一部成功实现了修行与创作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如影随行》鲜明体现了佛教修行给赖声川的戏剧创作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田广文胡明华
关键词:赖声川佛教
2006年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综述
2007年
学术研究需要拓进、创新,也需要反思、积累。当2006年的繁华与喧嚣尘埃落定之后,我们回首凝视,清点这一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创获与缺憾,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为此,我们打算不自量力地充当一回"账房先生",为2006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算一笔总帐。为了能更为详尽地展现2006年研究的繁富与收获,我们将分专题进行评述和总结,相关文章将陆续刊出。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遗珠之憾在所难免,惟请专家、同仁谅解。也非常欢迎对这一课题有兴趣的专家、学者提供稿件。本期推出的是田广文博士对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的评述。2006年的戏剧研究波澜不惊,略显寂寥。但仍有一大批学者在辛勤耕耘,取得了值得珍视的成果。对此,田广文博士进行了认真梳理,并总结出了2006年戏剧研究的基本态势,而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值得重视的意见。遗憾的是,由于条件限制,本文主要局限于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而对2006年出版的有关戏剧的研究著作,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今后陆续刊出的文章中,我们将尽量弥补这一缺憾。
田广文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戏剧研究学术研究尘埃落定研究论文研究著作
论王安忆长篇小说的美学形态
2010年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形态,这一美学形态可用"审美化日常生活的散文式叙事"来指称。它涵容了两大层面:"审美化日常生活"属于叙事内容层,具有日常生活原生态的面目与作家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化把握的"心灵世界"的本质两方面特征;"散文式叙事"属于叙事形式层,它具有零散化的叙事结构和感性化的叙事风格两方面特征。这一美学形态的定型与自觉以《长恨歌》的出现为标志,其形成有着个人与历史语境的多重原因,其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性、丰富性与主体性的有机统一与表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独特而深刻的文学史意义。尽管如此,王安忆小说的美学形态与她的理论认知似乎又形成了某种背离,这一差异潜藏着她开拓另一个审美空间的现实可能性。
田广文
关键词:长篇小说美学形态
试析王安忆的“双子星座”小说——对长篇小说《富萍》与《长恨歌》的对照评析
2005年
王安忆的两部长篇小说《富萍》与《长恨歌》的内在联系使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双子星座”。这一“星座”的特色就是共同致力于一个上海形象的完整呈现,致力于对上海立此存照的史诗式刻划。这一特色体现在两部长篇小说间的独特关系上在内容层面,由于各自描写的空间对象之间的特别关系,二者异中有同,形成了对位互补的特点;在形式层面,叙述的处理方式承续中又富于变化,二者同中有异,体现了鲜明的探索意识。而二者共同刻划的上海形象则具有主体性、客观性、深刻性和完整性的鲜明特征。
田广文
关键词:《富萍》《长恨歌》文学评论长篇小说
“群”与“己”的嬗变 ——国民性思想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本文力图通过对国民性思想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整体关系的系统考察,从文学价值观层面来探究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这一课题。 中国近现代国民性思想是中西两种文化冲突的结晶,它包含两种维度,一维是显在层面的对民众中普遍存在的弱点...
田广文
关键词:国民性思想中国文学群己观
王安忆长篇小说的美学形态论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共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形态。这一美学形态可以用"日常生活的散文化叙事"来指称。它包含三个层面,其中的"日常生活"属于叙事内容层,"散文化叙事"包含零散化的叙事结构层和情感化的叙述主体层两个层面。在叙述主...
田广文
关键词:叙事内容零散化长篇小说美学形态
央华戏剧《悲惨世界》:文学性与剧场性的舞台演绎
2025年
央华戏剧制作的《悲惨世界》是法国导演让·贝洛里尼与中国演员合作的话剧,它集中体现了导演的“演员叙述者”概念和现代化的剧场表现手法。舞台上的演员们主要以叙述者身份讲述小说中的情节与人物内心活动,辅助以人物角色的动作表演和情境设置;观众在剧场中主要通过聆听人物角色的叙述,感受小说的文学魅力。在剧场性的处理和呈现上,导演通过写意简约的舞台布景、丰富多样的现场音乐伴奏和现代中性的服装设计等,使小说摆脱了具体的时空限制,凸显了永恒的人性光辉。戏剧演出虽然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剧场性,但是在戏剧动作和人物对话的处理上明显不足,弱化了观众的观剧体验;而且导演过于忠实原著的改编演出,也无法满足已知原著的观众群体对于二度创作的更高要求。戏剧《悲惨世界》既体现了当前戏剧改编长篇小说所常用的舞台叙述和表演手法,也反映了其在追求文学性、剧场性的同时对戏剧性的忽略和淡化等问题。这为戏剧的小说改编提供了重要的舞台实践和理论参考。
胡明华田广文
关键词:《悲惨世界》剧场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