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皮兴涛

作品数:40 被引量:91H指数:6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太原市科技计划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5篇血栓
  • 14篇静脉
  • 11篇静脉血
  • 11篇静脉血栓
  • 10篇血管
  • 9篇血栓形成
  • 9篇静脉血栓形成
  • 8篇深静脉
  • 8篇深静脉血栓
  • 7篇深静脉血栓形...
  • 7篇综合征
  • 7篇细胞
  • 6篇动脉
  • 6篇下肢
  • 4篇血栓闭塞
  • 4篇血栓闭塞性
  • 4篇血栓闭塞性脉...
  • 4篇脉管
  • 4篇脉管炎
  • 4篇闭塞性

机构

  • 28篇山西医科大学...
  • 10篇山西医科大学
  • 6篇山西医学科学...
  • 1篇山西省儿童医...
  • 1篇晋中市第二人...
  • 1篇山西大医院

作者

  • 40篇皮兴涛
  • 34篇郝斌
  • 31篇曹文东
  • 30篇续慧民
  • 23篇杨涛
  • 8篇梁宏莉
  • 7篇郭炳麟
  • 6篇段红永
  • 6篇曹文东
  • 5篇张建陶
  • 3篇闫盛
  • 3篇杨涛
  • 2篇杨林花
  • 2篇郭鹏
  • 2篇李正飞
  • 2篇李笃强
  • 2篇付芳芳
  • 2篇冯文东
  • 2篇朱蓓
  • 1篇王立维

传媒

  • 11篇临床医药实践
  • 7篇中国药物与临...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山西临床医药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华细胞与干...
  • 1篇血管与腔内血...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9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病毒性脑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05年
病毒性感染合并血栓者临床并不多见,而病毒性脑炎合并深静脉血栓(DVT)者更少见.就目前文献报道,主要与免疫功能、血栓倾向以及内皮细胞损伤等因素有关.其临床表现从轻微到严重昏迷不等.有的病例可以出现发热、头痛和(或)呕吐、抽搐、肌无力、脑膜刺激征;有些病人仅有轻微的症状或一过性的运动失调.本文报道1例病毒性脑炎合并左下肢深静血栓形成者,并作文献复习.
韩轩茂郝斌曹文东皮兴涛杨林花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下肢深静脉血栓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急性缺血肢体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急性缺血肢体股神经的保护作用及意义。方法建立大鼠急性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设置不同时间点亚组。实验组行腹腔注射1000 IU/kg rhEPO,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于术后第6 h,1 d,2 d,3 d,对股神经进行神经电生理和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分析,评价股神经缺血损伤后rhEPO对神经凋亡及功能恢复的影响。采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及不同时间点股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股神经的阈强度分别在6 h(0.008±0.005)、2 d(0.180±0.011)、3 d(0.022±0.0189)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指标随着时间的变化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4.524,P=0.014;F=7.494,P=0.001)。实验组股神经的最大刺激强度在各个时间点[6 h(0.219±0.088),1 d(0.200±0.042),2 d(0.296±0.082),3 d(0.358±0.025)]均优于对照组[6 h(47.778±10.472),1 d(37.055±3.270),2 d(34.388±4.484),3 d(29.657±7.94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指标随着时间的变化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3.832,P<0.001;F=4.478,P=0.015)。rhEPO组股神经传导速度在各个时间点[6 h(72.225±13.607),1 d(58.335±9.131),2 d(53.112±6.690),3 d(52.557±11.667)]均优于NS组[6 h(47.778±10.472),1 d(37.055±3.270),2 d(34.388±4.484),3 d(29.657±7.94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EPO组内各时间点的传导速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NS组传导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9.482,P<0.001;F=1.073,P=0.383)。rhEPO组股神经细胞凋亡率分别在6 h(0.071±0.020)和2 d(0.143±0.035)明显优于NS组[6 h(0.186±0.085),2 d(0.366±0.05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rhEPO组股神经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NS组,两组指标随着时间的变化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35.527,P<0.001;F=24.760,P<0.001)。结论 rhEPO是一种有效的神经保护剂,早期使用rhEPO可以有效减少缺血神经元的凋亡
赵文博杨涛曹文东皮兴涛续慧民郝斌
关键词:红细胞生成素急性动脉栓塞神经保护电生理
氟伐他汀对抗磷脂综合征患者血清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MMP-9的影响
2010年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抗磷脂综合征(APS)患者血清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别用培养基、健康人血清、APS患者血清、APS患者血清加不同浓度氟伐他汀及APS患者血清加不同浓度氟伐他汀加甲羟戊酸处理。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培养液中MMP-9浓度,RT-PCR检测MMP-9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印迹法检测核因子-κBp65(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PS患者血清可诱导MMP-9及NF-κBp65表达增加(P<0.05),而氟伐他汀对上述效应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P<0.05),这种作用可以被甲羟戊酸阻断。结论氟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NF-κB途径来抑制APS患者血清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MMP-9表达增加。
赵小艳郝斌杨涛曹文东皮兴涛续慧民
关键词:氟伐他汀抗磷脂综合征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辅助T细胞亚群17的变化及意义
2013年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外周血辅助T细胞亚群17(Th17)及其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急性期29例,亚急性期24例,慢性期29例,另选20例同期门诊体检者中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的百分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浆中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组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率及IL-17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期患者组间Th17细胞百分率及IL-17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活性增高,Th17细胞激活可能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及病程进展密切相关。
张雄杨涛曹文东皮兴涛续慧民郝斌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白介素17炎症免疫
联合应用断流加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体会(附10例报告)被引量:6
2004年
曹文东郝斌皮兴涛续慧民段红永梁宏莉郭炳麟
关键词:断流术分流术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局部溶栓与全身溶栓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09年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的外周血管疾病,可造成下肢静脉回流障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劳动力,而且可并发肺栓塞(PE),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溶栓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本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患肢股静脉局部溶栓与全身溶栓的方法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闫盛郝斌曹文东杨涛皮兴涛续慧民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局部溶栓疗效比较外周血管疾病静脉回流障碍下腔静脉滤器
不典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1例
2022年
通过对1例不典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诊治过程的回顾、追踪、总结,可知主动脉夹层与血压波动不稳关系密切;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不典型病例容易漏诊,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按照胸痛诊治流程进行筛查。
贾正常皮兴涛赵静乔晓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置换
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内动脉硬化闭塞症(附3例报告)
2004年
郝斌曹文东皮兴涛续慧民段红永梁宏莉郭炳麟
关键词:血管腔内技术动脉硬化斑块
PDI单抗对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体内组织因子活性的影响
2013年
目的观察PDI(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单抗对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体内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PDI蛋白在组织因子活化中的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40只,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预先注射PDI单抗,对照组不加干预。钳夹法损伤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右股静脉,制造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造模后立即抽血,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体内TF含量,发色底物法检测TF促凝活性,并于第3、10、25h分别抽血,利用ELISA法检测大鼠体内D-二聚体含量,25h后解剖大鼠右股静脉观察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对照组大鼠血清中TF含量及活性均高于实验组(P<0.01),3次抽血实验组大鼠血D-二聚体含量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大鼠成增高趋势,解剖后发现实验组大鼠股静脉血栓形成范围、栓子大小及患肢肿胀程度均小于对照组。结论 PDI单抗可以抑制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的形成,PDI蛋白在组织因子活化的活化过程起重要作用。
王胜权杨涛曹文东续慧民皮兴涛郝斌
关键词:PDI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表达及血府逐瘀口服液的干预作用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观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水平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eriosclerosisobliterans,ASO)的关系及体外血府逐瘀口服液对CD11b/CD18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SO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水平;分离培养患者中性粒细胞,用血府逐瘀口服液干预,检测用药后(1h、6h、12h)CD11b/CD18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ASO患者CD11b/CD18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病情严重程度一致,随着病情的进展CD11b/CD18的表达增高;体外用血府逐瘀口服液干预6、12h后中性粒细胞CD11b/CD18的表达降低,与未用药组及用药1h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D11b/CD18可能参与了ASO的发病过程,并且与动脉硬化程度有关,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和预防ASO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CD18的表达,干预中性粒细胞黏附。
郝斌曹文东杨涛皮兴涛续慧民段红永梁宏莉郭炳麟
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症血府逐瘀口服液中性粒细胞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