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世旺 作品数:14 被引量:65 H指数:4 供职机构: 北海市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海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 广西北海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北海地区中年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综合干预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 研究北海地区中年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综合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纳入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志愿者600例展开研究,按照是否患有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分组,以187例中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以非脑卒中健康体检者413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并进行综合干预,分析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脏病史、血压、血脂、颈动脉狭窄症、心电图ST-T段改变等比例同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史、吸烟、BMI为中年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87例中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综合干预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北海地区中年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实施综合干预,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为以后预防或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 陈锦艳 王大成 李雄新 罗世旺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中年人群 综合干预 缺氧诱导因子-1α、ICAM-1、γ-干扰素及BDNF在脑出血模型大鼠中的表达水平变化 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脑出血模型大鼠中的表达水平变化。方法选取30只SD健康雄性大鼠,其中10只大鼠作为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另外20只大鼠建立脑出血模型,使用Morris水迷宫对2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测试,取大鼠脑组织制作标本待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HIF-1α、ICAM-1、IFN-γ及BDNF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p-AKT)、Bax蛋白和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脑出血模型大鼠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有追尾现象出现,大鼠不能正常站立或打滚,不能进行自发性活动,出现意识障碍;脑出血组大鼠逃避潜伏期长于正常组,穿越平台次数少于正常组(P<0.05);脑出血组大鼠HIF-1α、ICAM-1、IFN-γ水平高于正常组大鼠,且第14d脑出血组HIF-1α、ICAM-1、IFN-γ水平低于第7d(P<0.05);脑出血组大鼠BDNF水平低于正常组,第14d脑出血组BDNF水平高于第7d(P<0.05);脑出血组大鼠p-AKT、Bcl-2水平均高于正常组,Bax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 HIF-1α、ICAM-1、IFN-γ及BDNF在大鼠脑出血中均呈现异常表达。 陈锦艳 李雄新 罗世旺 黄剑林 王大成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 干扰素 脑出血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158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是否发生CMB进行分组,将发生CMB的38例患者作为试验组,未发生CMB的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入院检查结果、NIHSS评分、GCS评分,Logistic多因素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CMB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冠心病、饮酒、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患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房颤动、高胆固醇血症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GC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高胆固醇血症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CMB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心房颤动、高胆固醇血症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高度警惕CMB发生,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 陈锦艳 王大成 李雄新 罗世旺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微出血 心房颤动 高胆固醇血症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血、尿NGAL及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研究 王姝 莫英绪 米红 李雄新 王大成 庞才滨 罗世旺 郑婵新 陈锴 黄文利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血、尿NGAL及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研究》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计划课题,合同编号为:Z2012011。随着CT、MRI的广泛应用,造影检查成为新的检测方法,临床工作中使用越来越...关键词: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尿NGAL、血肌酐及尿微量白蛋白变化的研究 2015年 目的:观察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后患者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的变化,以及与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关系。方法:对行全脑DSA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6,24,48h采集血液、尿液样本,分别进行NGAL、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患者术后6h的尿NGAL明显高于其它时间点(P<0.01);术后48h的血肌酐明显高于其它时间点(P<0.05);术后48h的尿微量白蛋白明显高于其它时间点(P<0.05)。尿NGAL与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关系(r=0.574,r=0.623,均P=0.000)。结论:测定尿液中NGAL的变化可早期发现行全脑DSA后患者急性肾功能的异常。 王姝 王大成 李雄新 莫英绪 米红 罗世旺 陈锦艳 郑婵新 廖文明 黄翔 麦纪麟 陈锴 沈小棋 黄文利关键词:造影剂肾病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血肌酐 尿微量白蛋白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采取阿替普酶溶栓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前瞻性研究2017年5月—2020年5月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进行分组,5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80例联合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预后、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24 h、90 d NIHS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口腔出血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临床疗效97.50%高于常规治疗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01,P<0.001)。结论rtPA溶栓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较常规治疗预后更好,治疗安全性上与常规治疗无明显差异。 劳小平 廖荣西 罗世旺 李雄新 陈锦艳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替普酶 预后 并发症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54例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流学、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4例。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片100 mg和氯吡格雷片75 mg,均1天1次。治疗组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d,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d,疗程14 d。观察神经缺损功能的改善情况、TCD变化及对血流变学、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29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12例,无变化2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基本痊愈20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11例,无变化7例,恶化4例,总有效率为79.6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的出血事件。两组治疗后的血流变学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TCD血流均有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可降低血流变指标、D-二聚体等,并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 陈锦艳 王大成 罗世旺关键词:疏血通注射液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脑梗死 广西北海地区帕金森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广西北海地区常驻居民中帕金森病(PD)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北海地区中年龄≥40岁,户口所在地居民外出不满1个月,或虽无常住户口但在该区域居住超过1个月的3111例居民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其中男性1422例,女性1689例;40~49岁1013例(占32.56%),50~59岁997例(占32.05%),60~69岁649例(占20.86%),70~79岁329例(占10.58%),≥80岁123例(占3.95%)。结果 3111例中PD患者47例,男性28例,女性19例,总患病率为1.511%;男性患病率1.969%,女性患病率1.124%;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人群的发病率分别为0.296%、0.903%、2.773%、3.647%、4.06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体力劳动、农药接触史、PD家族史、糖尿病、高血脂可增加PD的发病风险;饮酒、饮茶、食用海鲜可减少PD的发病风险。多因素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药接触史、PD家族史、糖尿病是PD的危险因素;饮酒、饮茶、食用海产品是PD的保护因素。结论北海市年龄≥40岁人群PD的患病率为1.511%。农药接触史、PD家族史、体力劳动、糖尿病是PD的危险因素;饮酒、饮茶、食用海产品是PD的保护因素。 莫英绪 王姝 彭芳 王大成 罗世旺 郑婵新 黄文利关键词:帕金森病 患病率 脑分水岭梗死的不同类型血管狭窄分层与短期预后分析 2015年 目的:探究脑分水岭梗死的类型、血管狭窄分层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接收的123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对所有患者脑分水岭梗死的类型及其血管狭窄分层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23例患者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64例皮质脑分水岭梗死和59例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其中血管狭窄可以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以及重度狭窄。在预后方面,64例皮质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总体预后良好49例(76.6%),其中无血管狭窄及轻、中、重度血管狭窄患者预后良好率分别为93.3%、88.2%、64.7%、60%;在59例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总体预后良好35例(59.3%),其中无血管狭窄、轻、中、重度血管狭窄患者预后良好率分别为76.9%、66.7%、50.0%、46.1%。皮质脑分水岭预后不良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皮质脑分水岭预后发生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分水岭梗死的类型及血管狭窄分层是影响脑分水岭梗死预后的因素,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发生预后不良的风险较高,中度、重度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较无血管狭窄的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风险高。 罗世旺 李雄新关键词:脑分水岭梗死 预后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6 2022年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368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治疗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将回归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作为预测因子,建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368例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有104例(28.26%)预后不良。不同预后患者的高血压合并情况、糖尿病合并情况、溶栓时间(即发病至给予溶栓药物的时间)、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高血压、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时间长、溶栓前NIHSS评分高、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和CRP水平升高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07,灵敏度为0.865,特异度为0.837;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为χ2=8.589,P=0.378;校准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内部验证前后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14。结论高血压、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时间长、溶栓前NIHSS评分高、入院白细胞计数及血清CRP水平高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现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及预测一致性,简单易懂,或可为临床医生制订溶栓前后的决策提供参考。 劳小平 罗世旺 张炜志 廖荣西 李雄新关键词: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预后 列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