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全忠
- 作品数:68 被引量:144H指数:6
- 供职机构:青海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丘脑出血的临床、CT及预后的对照研究
- 1999年
- 目的:探讨丘脑出血(TH)的临床表现、CT异常及预后间的关系,提高临床认识水平。方法:随机选取经头影CT确诊的TH129例进行临床分型、针对治疗、评定疗效、分析预后。结果:TH的临床表现虽复杂多样,仍具有特征性;Ⅰ、Ⅱ型疗效及预后较好,Ⅲ型较差。本组TH死亡率27.9%,致残率88.5%。结论:TH的致残率、死亡率较高,其预后取决于意识水平、出血量大小,是否破入脑室、累及下丘脑、脑干,以及有无严重并发症,治疗是否及时、准确等因素。
- 吴世政王莉胡全忠
- 关键词:丘脑出血CT预后
-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ESAT-6和CFP-10的动态观察
- 张波戚利坤才鼎侯倩胡全忠李娜李龙煜郑佳周有婷唐莉李沛
- ELISA方法检测脑脊液中ESAT-6和CFP-10的表达水平,操作方法简单、快速、费用低廉,一般实验室均可达到所要求的实验条件。根据结核性脑膜炎患者ESAT-6和CFP-10水平的动态观察,对早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是常规...
- 关键词:
-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
- 8例高原脑水肿血浆精氨酸加压素含量变化的临床研究
- 2002年
- 胡全忠
- 关键词:脑水肿精氨酸升压素缺氧
- 高海拔地区急性重症脑功能损伤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 <正>目的研究高海拔地区急性重症脑功能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动态变化及意义,评价NSE与急性重症脑功能损伤的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对20例高海拔地区急性重症脑功能损伤组发病第1天、第2...
- 樊青俐吴世政王莉胡全忠
- 关键词: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高海拔地区
- 文献传递
- GSK-3β活性与小胶质细胞TLR4受体在POCD发生中的作用机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体外实验中检测小胶质细胞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的活性和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蛋白的表达,探究手术后认知障碍(post 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小胶质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采用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荧光法鉴定小胶质细胞;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小胶质细胞损伤,筛选最佳POCD造模条件;采用MTT法检测小胶质细胞活力;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胶质细胞中GSK-3β和TLR4蛋白的表达。结果 GFAP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阳性,大鼠小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成功;MTT结果表明,最佳PODC造模条件为LPS(100 ng/mL)诱导小胶质细胞损伤7h;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可显著性地上调小胶质细胞内GSK-3β和TLR4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 PODC的发病机制可能与LPS上调小胶质细胞中GSK-3β和TLR4蛋白的表达有关。
- 张波吴世政胡全忠侯倩才鼎钱燕宁
- 关键词:术后认知障碍糖原合成酶激酶-3ΒTOLL样受体4小胶质细胞
- 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药物治疗进展被引量:2
- 2022年
- 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NICE)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50%~60%。近年来,NICE的治疗从最初的单药抗血小板到双联抗血小板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证明21 d的短程、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具有更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NICE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获益的同时会增加出血风险,目前对于NICE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溶栓治疗仍存在争议,但可预知的是,NICE的类型、NIHSS评分、溶栓时间窗、药物剂量等可作为后续研究设计考虑的影响因素。对于携带CYP2C19 LOF基因的NICE患者,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预后效果明显优于氯吡格雷;另外,其他基因的多态性对NICE的预后也存在较大影响,基因多态性研究或成为未来卒中治疗的一个新方向。
- 李振华刘著胡全忠
-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抗血小板治疗
- 中高海拔地区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中高海拔地区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acute minor ischemic stroke,AMIS)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的AMIS患者。在发病后90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1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02例中高海拔地区AMIS患者,男性58例(56.9%),年龄(61.41±4.72)岁。1例发生颅内出血,19例(18.6%)复发缺血性卒中,24例(23.5%)转归不良。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发缺血性卒中[优势比(odds ratio,OR)10.68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824~62.540;P=0.009]、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 3.980,95%CI 1.654~6.711;P=0.014)、高黏血症(OR 2.374,95%CI 1.679~5.263;P=0.027)和高红细胞压积(OR 8.545,95%CI 1.869~49.978;P=0.010)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入院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OR 0.876,95%CI 0.769~0.978;P=0.023)为转归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中高海拔地区超过1/5的AMIS患者在发病90 d时转归不良,其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复发缺血性卒中、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高黏血症和高红细胞压积,而入院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与转归良好独立相关。
- 柴昌胡全忠
-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 高海拔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R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35例ACI患者(ACI组)为研究对象,另选择98例健康者为对照(对照组);通过采用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斑块,免疫增强比浊法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采用酶偶联测定法测定血清UA水平;根据超声学检查,分为无斑块组(69例)、稳定斑块组(31例)、不稳定斑块组(35例),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ACI组血清RBP、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ACI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BP与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关系密切(OR=2.318,95%CI=0.007~0.721)。结论高海拔地区ACI患者血清RBP水平很有可能成为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有效生物学标志物,并且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 曾玮胡全忠侯倩马志良
- 关键词:视黄醇结合蛋白颈动脉斑块
- 血清β淀粉样蛋白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预测价值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水平对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预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1年10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14例,根据是否出血转化分为HT组(41例),对照组(73例),记录入院后一般基础资料及血清β淀粉样蛋白水平并分析引起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经统计后两组年龄、性别、房颤病史、Hyc水平、LD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清Aβ水平、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尿酸水平、NHISS评分(≥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血尿酸水平、NHISS评分(≥10分)、血清Aβ水平是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HT组中无症状组与症状组之间Aβ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示:血清Aβ预测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90.90%,cut-off值为166.84 ng/ml,灵敏度为:87.8%,特异性为:79.5%。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示血清Aβ水平也具有一定预测出血转化后严重程度的作用。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压病史、入院后NHISS评分高、尿酸水平升高及血清Aβ水平上升是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Aβ水平升高对HT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牛壮胡全忠
- 关键词:脑梗死出血转化AΒ炎症因子
- 高原脑水肿血脑屏障损害的病理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高原脑水肿(HACE)是急性高海拔病的危重表现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主流理论认为HACE是一种血管源性水肿,也就是血脑屏障损害是其关键因素,针对血脑屏障损害的生化介质改变其通透性的研究日益增多,已发现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水通道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氧自由基等,对此进行总结。
- 张蓉胡全忠
- 关键词:高原脑水肿血脑屏障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