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柳 作品数:12 被引量:19 H指数:2 供职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miR-29和ZO-1在大鼠血神经屏障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通过miR-29对大鼠外周神经闭锁小带蛋白-1(ZO-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rt PA组(rt PA)和无催化活性rt PAi组(rt PAi)。3组大鼠分别在坐骨神经旁注射生理盐水、rt PA和rt PAi,2 h后利用real time 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坐骨神经内Z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并采用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坐骨神经miR-29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t PA组大鼠坐骨神经周围注射rt PA后,ZO-1的mRNA表达下降(P <0. 05),Western Blot发现ZO-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 <0. 05),免疫荧光检测同样发现ZO-1表达减少;无催化活性的rt PAi处理大鼠坐骨神经后,神经束膜内ZO-1的mRNA及蛋白水平同样明显下降(P <0. 05);与对照组相比,rt PA和rt PAi处理2 h后大鼠坐骨神经内miR-29表达均明显增高(P <0. 05)。结论:rt PA通过减少神经束膜中ZO-1表达水平,增加神经束膜通透性,其作用不依赖于其对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催化功能,可能通过增加miR-29表达下调ZO-1蛋白表达水平。 杨少兵 胡柳 迟晓慧 廖明锋 陈堃 张志发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MIR-29 曲马多与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开胸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比较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曲马多对比地佐辛配伍舒芬太尼用于胸外科开胸手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开胸手术患者292例,随机分为2组,各146例:SQ组,舒芬太尼100μg+曲马多600 mg+0.9%氯化钠溶液至150 m L;SD组,舒芬太尼100μg+地佐辛25 mg+0.9%氯化钠溶液至150 m L。分别于术后0,4,24,48 h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评分,统计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并观察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腹胀、尿潴留、皮肤瘙痒、眩晕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静息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Q组在术后4和24 h运动VAS评分均明显低于SD组,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也明显少于SD组。两组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曲马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开胸患者术后镇痛较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能明显减轻患者术后运动痛,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胡柳 迟晓慧 张咸伟 杨少兵关键词:曲马多 地佐辛 舒芬太尼 体检查出囊肿 需要特别注意吗 2024年 “囊肿是肿瘤吗?”很多人会不自觉地产生这样的疑问。全身各器官均可能长囊肿,但绝大多数囊肿是良性、无症状的。体检中,常见的囊肿有以下三种。 蒋萌 胡柳 陈忠关键词:体检 囊肿 全身 无症状成人颈椎管狭窄年龄相关性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研究无症状成人颈椎侧位X线片上椎管狭窄相关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无颈椎症状成人100例,按初次检查时年龄分为3组:第1组(20~39岁),第2组(40~59岁),第3组(60岁以上),分别在2011年与2017年进行标准颈椎侧位X片检查。测量椎管狭窄参数:椎管矢状径,椎体中矢径,退变椎体矢状径,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分析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各组所有参数两次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C_(3~7)节段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均与年龄之间存在负相关;各组所有参数前后两次检查结果比较:椎管矢状径仅在组3中C_(3)节段有统计学差异;椎体中矢径仅在组2中C_(5)节段及组3中C_(6)节段有统计学差异;退变椎体矢状径在组1中C_(5)节段、组2中C_(3~7)节段及组3中C_(4~6)节段有统计学差异;颈椎管率在组1中C_(5)节段、组2中C_(3~5)节段及组3中C_(3~7)节段有统计学差异;有效颈椎管率在组1中C_(5)节段、组2及组3中C_(3~7)节段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与年龄相关,其在60岁以上人群中随年龄增长变化明显;有效颈椎管率判断椎管狭窄的进展更敏感。 胡柳 吕永曼 林阳关键词:颈椎管狭窄 X线片 年龄 血神经屏障和Claudin-1蛋白在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观察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坐骨神经的血神经屏障(BNB)变化,并探讨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组(CCI组)。对照组不做处理;Sham组仅分离暴露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不结扎;CCI组暴露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并用丝线结扎。术后1 d,采用伊文斯蓝蛋白染剂(EBA)观察大鼠坐骨神经BNB通透性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坐骨神经内的Claudin-1蛋白分布。术前及术后6 h、1 d、7 d和14 d测定各组大鼠后肢机械痛阈值,RT-PCR法测定Claudin-1 m RNA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Claudin-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其他2组相比,CCI组大鼠术后1 d右侧后肢机械痛阈值降低,术后7 d降至最低,并且一直持续到术后14 d(均P<0.05);术后1 d,CCI组EBA含量显著增高(P<0.05);术后6 h、1 d、7 d和14 d CCI组大鼠坐骨神经内Claudin-1 mRNA转录水平和Claudin-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他2组(均P<0.05);坐骨神经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laudin-1蛋白主要分布于神经内膜和神经束膜,术后1 d,CCI组坐骨神经束膜中Claudin-1蛋白荧光强度明显低于其他2组(均P<0.05)。结论: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坐骨神经BNB被破坏,通透性增加,神经内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蛋白表达水平减少。 杨少兵 胡柳 迟晓慧 张志发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 CLAUDIN-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清胆红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19年 背景: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胃肠外疾病密切相关,但机制尚未明了。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是冠心病、糖尿病等的危险因素,可能参与Hp感染致病的过程。目的:探讨Hp感染与血清胆红素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17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10 843名体检人群,评估Hp感染情况,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和BMI之间Hp感染率差异。比较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差异,探讨Hp感染与血清胆红素的关系。结果:Hp感染率为35. 0%,不同性别之间Hp感染率无明显差异,而不同年龄、BMI之间Hp感染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与Hp阴性组相比,Hp阳性组TBil、DBil和IBil水平明显降低(P <0.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与血清TBil、DBil和IBil之间均呈负相关(回归系数为-0. 805,95%CI:-1. 256~-0. 353,P <0. 001;回归系数为-0. 134,95%CI:-0. 243~-0. 026,P=0. 015;回归系数为-0. 667,95%CI:-1. 047~-0. 287,P=0. 001)。结论:Hp感染与血清TBil、DBil和IBil之间均呈负相关,可能通过降低血清TBil、DBil和IBil水平而参与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胃肠外疾病的发生。 胡柳 万政策 吕永曼 杨少兵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胆红素 不同静脉镇痛方法用于剖宫产术后伤口疼痛和子宫收缩痛的效果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 评价不同药物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伤口疼痛和子宫收缩痛的效果.方法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Ⅱ级剖宫产产妇400例,根据静脉镇痛药物不同分为四组:舒芬太尼组(S组,96例),舒芬太尼+氟比洛芬酯组(SK组,99例),布托啡诺组(N组,106例)和布托啡诺+氟比洛芬酯组(NK组,99例),麻醉方法采用蛛网膜下隙与硬膜外隙联合阻滞麻醉,手术结束时均接受静脉自控镇痛.记录产妇术后静息和动态伤口疼痛、子宫收缩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镇静程度Ramsay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400例产妇均完成观察.四组产妇的年龄、体重、孕周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静息伤口疼痛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伤口疼痛NRS评分在术后13h时S组明显低于N组[(3.6±1.3)分比(5.4±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收缩痛NRS评分在术后4h和13h时,N组和SK组均优于S组[(1.3±1.0)、(1.1±0.9)分比(2.5±1.1)分,(1.6±1.0)、(1.4±0.9)分比(2.9±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产妇镇静程度Ramsay评分和头昏发生率显著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均未出现镇静过度病例.所有新生儿未发现有反应减弱或其他异常情况.结论 舒芬太尼联合非甾体抗炎药用于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安全而且更有效,可以同时缓解产妇伤口疼痛和子宫收缩痛. 迟晓慧 廖明锋 张雪 胡柳 代恒茂 王学仁 张咸伟关键词:布托啡诺 氟比洛芬酯 体检人群BMI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成人体检人群体质量指数(BMI)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相关性,为早发现、早干预微小血管病变提供新证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武汉同济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过眼底照相的常规体检者,收集每个样本人口学信息、体格测量指标、血生化指标及既往疾病史等特征,并对视网膜血管进行分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探讨BMI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研究对象8678人,其中男性5378人,女性3300人,年龄为(48.6±10.4)岁。视网膜动脉硬化患病率在对照组(BMI<24.0 kg/m^(2))、超重组(BMI 24.0~27.9 kg/m^(2))、肥胖组(BMI≥28.0 kg/m^(2))中分别为2.0%、3.7%、6.4%,整体呈上升趋势(趋势P<0.001)。在调整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肾小球滤过率混杂因素后,BMI与视网膜动脉硬化患病风险成正相关关系,与对照组相比,超重组和肥胖组的OR值(95%CI)分别为1.13(0.83~1.55)、1.89(1.31~2.73),趋势P<0.001;BMI每增加1 kg/m^(2),视网膜动脉硬化患病风险OR值为1.09(1.05~1.14)。结论:超重或肥胖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是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丁熊 胡柳 吕永曼 万政策 雷小妹关键词:体质量指数 视网膜动脉硬化 超重 肥胖症 无症状成人颈椎间隙高度随年龄变化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研究无症状成人颈椎侧位X线片上颈椎间隙高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选取2011年与2017年在本院常规体检的无颈椎症状成人100例,按照初次检查时年龄分为3组:组1共19例(20~39岁),组2共64例(40~59岁),组3共17例(60岁及以上),分别在2011年与2017进行标准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C2-3C3-4C4-5C5-6C6-7C7-T1节段颈椎间隙的前缘、中点及后缘高度。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各节段颈椎间隙高度在两次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颈椎间隙前缘高度:仅组3中C4-5C5-6C6-7节段两次检查结果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点高度:组2中C5-6节段及组3中C3-4C4-5C5-6C6-7节段两次检查结果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缘高度:组2中C4-5C5-6C6-7节段及组3中所有节段两次检查结果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在40岁以后颈椎间隙高度开始随年龄增长而下降,60岁以后下降更加明显,且椎间隙后缘较前缘和中点更易出现高度下降。 胡柳 吕永曼 林阳关键词:年龄 X线片 健康体检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 2024年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 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血清25(OH)D检测的41 090例成年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 收集其一般资料、人体测量指标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等。根据baPWV≥1 800 cm/s和<1 800 cm/s将研究对象分为动脉硬化组(2 440例)和非动脉硬化组(38 650例), 根据血清25(OH)D≥30 μg/L、20~<30 μg/L和<20 μg/L将研究对象分为25(OH)D充足组(2 830例)、不足组(11 400例)和缺乏组(26 86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清25(OH)D水平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 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动脉硬化患病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纳入分析的41 090例健康体检人群中, 男性25 001例, 女性16 089例, 检出动脉硬化者2 440例(5.94%);动脉硬化组年龄、体重指数、尿酸、肌酐、25(OH)D水平及血脂异常比例均显著高于非动脉硬化组[(60.1±9.8)比(46.0±10.4)岁、(25.3±3.4)比(24.5±3.4)kg/m^(2)、(356.2±99.6)比(345.0±95.8)μmol/L、(77.0±21.5)比(73.8±15.9)μmol/L、(18.51±7.93)比(18.11±7.27)μg/L、48.4%比38.5%], 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低于非动脉硬化组[(87.2±16.1)比(99.1±14.0)ml·min^(-1)·1.73 m^(-2)](均P<0.05)。血清25(OH)D缺乏与动脉硬化患病风险呈正相关(OR=1.26, 95%CI:1.07~1.51), 25(OH)D每下降10 μg/L, 动脉硬化患病风险增加16%(均P_(趋势)<0.001)。25(OH)D缺乏组baPWV水平比充足组平均高12.45 cm/s(95%CI:3.89~21.02), 25(OH)D每下降10 μg/L, baPWV平均增加11.23 cm/s(95%CI:8.11~14.19)(均P_(趋势)<0.001)。血清25(OH)D缺乏与动脉硬化患病风险的关联在体重指数≥24 kg/m^(2)的人群中更为明显(P_(交互)=0.039)。血清25(OH)D水平与动脉硬化患病风险之间呈"L"型剂量-反应关系(P_(非线性)<0.001)。结论健康� 高文 胡柳 王文捷 黄玉钗 徐慧 吕永曼 万政策关键词:体格检查 25-羟维生素D 动脉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