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丽丽
- 作品数:7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不同年龄组癫痫患儿拉莫三嗪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及影响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 张仲斌韩颖臧丽丽王颖慧王云秀王丽吴晔
- 内质网应激后未折叠蛋白反应和自噬在遗传性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中的作用及潜在干预
-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VWM)是一种严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白质脑病,致病基因为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B所编码基因EIF2B1-5任一突变所致.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由于真核翻译起始因子突变所致的遗传病.临床特点以进行性运动智力倒...
- 陈娜代丽芳姜玉武郝洪军任雅丽冷雪荣臧丽丽王静敏吴希如吴晔
- 关键词:自噬
- 未折叠蛋白反应通路持续过度激活在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探讨EIF2B3突变的少突胶质细胞是否存在对内质网应激(ERS)的不耐受,检测未折叠蛋白反应(UPR)通路的变化,为了解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VWM)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本研究利用转染EIF2B3野生型或突变型c.1037T>C全长cDNA慢病毒载体的人类少突胶质细胞系,Thapsigargin对其进行ERS诱导后,通过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实验反映细胞增殖活力,检测凋亡相关分子Caspase-3剪切体的表达反映细胞凋亡水平,来验证野生与突变细胞对ERS的耐受性,并比较二者在基础状态及ERS诱导后不同时间点UPR激酶样内质网激酶(UPR-PERK)通路各分子指标的变化.结果 1.EIF2B3突变型少突胶质细胞对ERS不耐受,表现为ERS刺激后凋亡的增加和活力的显著下降.2.EIF2B3突变型少突胶质细胞存在UPR通路的过度激活.3.基础状态下UPR-PERK通路分子磷酸化α亚基的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P-eIF2α)、激活转录因子4、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HOP)和生长抑制DNA损伤基因34(GADD34)的水平不同程度高于野生组.4.ERS刺激24h后,凋亡相关的UPR分子(CHOP和GADD34)和抑制蛋白翻译的P-eIF2α在野生型细胞中表达下降,而在突变细胞中持续高表达.结论 EIF2B3突变的人少突胶质细胞对ERS不耐受,这种不耐受与突变细胞存在UPR-PERK通路的过度持续激活,引起凋亡性的细胞死亡相关.减轻突变细胞的内质网负荷或稳定UPR的过度激活有望对疾病进展起到干预作用.
- 陈娜代丽芳张海华郝洪军臧丽丽王静敏冷雪荣姜玉武吴晔
- 关键词: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未折叠蛋白反应内质网应激
- 34例基因确诊Ⅰ型亚历山大病患儿自然病程随访及基因型分析
- 山大病(Alexander disease,AxD)是第一个被人类发现的人类遗传性星形胶质细胞病.为GFAP(Glial Fbrillary Acid Protein)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脑白质病.根据发病年...
- 班婷婷吴晔臧丽丽顾强王静敏张仲斌姜玉武
- 关键词:儿童患者亚历山大病自然病程基因型
- 中国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患儿EIF2B1-5基因型特点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对临床确诊为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VWM)的33例患儿进行遗传学分析,探讨中国VWM患儿基因型特点并为中国VWM患儿提供基因诊断策略。方法以2006年9月至2013年7月临床诊断为VWM的3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EIF281—5基因外显子及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区进行基因测序及拷贝数异常检测;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验证患者中的常见突变E1F283c.1037T〉C(P.Ile346Thr)是否为创始者突变。结果1.本组33例患儿基因突变阳性29例,阳性率与国外报道一致(88%比90%)。2.共发现EIF281-5突变32种,其中23种为国外未报道的新突变,以错义突变为主。3.患者突变谱与国外报道不同:29例基因突变阳性患儿中EIF285突变占38%(11/29例),EIF283突变占31%(9/29例),EIF284突变占17%(5/29例),EIF282突变占10%(3/29例),EIF281突变占3%(1/29例),其中EIF283突变患者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国外报道(4%)。4.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显示包含EIF283基因c.1037T〉C突变位点的单倍体上下游各2200bp范围内有相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结论EIF283突变的患儿在中国VWM患儿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白种人群(31%比4%),提示中国患儿有自己独特的突变构成谱。EIF283的c.1037T〉C为中国患者的创始者突变。
- 张海华吴晔陈娜代丽芳臧丽丽冷雪荣杜丽王静敏姜玉武张锋吴希如
- 关键词: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基因型
- 不同年龄组中国癫痫患儿丙戊酸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分别建立丙戊酸在不同年龄阶段(婴幼儿、学龄前、学龄+青春期)的中国癫痫患儿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PPK)模型,为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收集518例(建模组404例,验证组114例)2010年至2013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应用丙戊酸治疗的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生物学资料、用药资料、血药浓度测定结果及同期生化指标。其中婴幼儿组191例,学龄前组172例,学龄+青春期组155例。采集有效血药谷浓度数据655个(建模组535个,验证组120个),其中婴幼儿组218个,学龄前组214个,学龄+青春期组223个。应用NONMEM软件,采用一级吸收和消除的一室模型,建立不同年龄组及全年龄组癫痫患儿丙戊酸PPK模型。考察患儿的生物学信息以及联合用药对清除率(CL/F)和表观分布容积(V/F)的影响。采用1000次自举法(Bootstrap)对模型进行验证。使用验证组数据来评价不同年龄组及全年龄组丙戊酸PPK模型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比较二者的平均预测误差(MP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根方差(RMSE)。结果不同年龄组及全年龄组丙戊酸最终模型:1.婴幼儿期:CL/F(L/h)=0.154×(WEIG/11.5)^1.31,V/F(L)=3.32×(WEIG/11.5)^2.49;2.学龄前期:CL/F(L/h)=0.211×(WEIG/18)^0.534,V/F(L)=4.08;3.学龄+青春期:CL/F(L/h)=0.287×(wEIG/29.75)^0.464,V/F(L)=7.05;4.全年龄组:CL/F(L/h)=0.197×(WEIG/18)^0.648×1.09^GEND,V/F(L)=4.25×(wEIG/18)^0.714。(GEND为性别,男=1,女=0;WEIG为体质量)。Bootstrap法结果与模型拟合值相符。验证组数据计算不同年龄组与全年龄组模型MPE、MAE和RMSE,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模型各值均小于全年龄组模型,其具有更高的准确�
- 张仲斌吴晔季双敏臧丽丽王颖慧王云秀卢炜王丽
- 关键词:丙戊酸群体药代动力学癫痫不同年龄组
- 不同年龄组中国癫痫患儿丙戊酸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及影响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分别建立丙戊酸在不同年龄阶段(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的中国癫痫患儿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PPK)模型,并探讨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
- 张仲斌吴晔臧丽丽王颖慧王云秀王丽
- 关键词:儿童患者癫痫丙戊酸药代动力学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