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桂华

作品数:10 被引量:51H指数:5
供职机构: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黑热病
  • 3篇杜氏利什曼原...
  • 3篇原虫
  • 3篇利什曼原虫
  • 2篇乙肝
  • 2篇脂肪
  • 2篇脂肪性
  • 2篇脂肪性肝病
  • 2篇慢性
  • 2篇慢性乙肝
  • 2篇酒精
  • 2篇酒精性
  • 2篇酒精性脂肪性...
  • 2篇儿童
  • 2篇非酒精性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肝病

机构

  • 10篇喀什地区第一...
  • 2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0篇苏桂华
  • 4篇吴超
  • 3篇吴静
  • 3篇郭芙蓉
  • 1篇李修萍
  • 1篇阿不力克木
  • 1篇冯春红
  • 1篇舒欣
  • 1篇高志良
  • 1篇李民
  • 1篇张杨
  • 1篇王文靓
  • 1篇海仁姑
  • 1篇阿不里克木·...

传媒

  • 2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3
  • 2篇2010
  • 1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疆喀什儿童黑热病11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地方传染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四季散发,近年有上升趋势。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喀什地区伽师县出现黑热病暴发,主要为儿童,且临床表现与以往有所不同,现就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在此期间收治的110例维吾尔族黑热病患儿分析报道如下。
苏桂华吴静
关键词:黑热病儿童杜氏利什曼原虫
83例黑热病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目前该病内陆地区已经少见,新疆喀什地区特别是疏附县佰什克拉木乡近年仍高发,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健康。为此对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83例黑热病病例进行分析。病例均为维吾尔族。男女之比为1.18:1。年龄0.33~62岁,平均18.37岁。
李民王文靓阿不力克木苏桂华海仁姑冯春红
关键词:流行病学分析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原虫维吾尔族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黑热病22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分析婴幼儿与较年长儿童患黑热病时临床表现的异同点。方法收集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维吾尔族儿童患者228例,对这22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8例黑热病中,婴幼儿174例,>3~14岁儿童54例。其中婴幼儿起病急,病史短,感染中毒症状重,早期表现不典型,并发症多。尽早给予葡萄糖酸锑钠(斯锑黑克)抗病原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治疗有效率93.7%。>3~14岁儿童起病较缓慢,病程长,血象有三系改变、脾肿大明显,病程长者,锑剂治疗疗效差。结论黑热病在>3~14岁儿童较婴幼儿临床表现典型,但婴幼儿比年长儿病情重,并发症多。
苏桂华阿不里克木.吐尔松
关键词: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原虫锑剂婴幼儿
MDT模式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干预中的应用价值
2023年
[目的]分析多学科团队协作(MDT)模式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干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确诊并住院治疗的156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8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诊疗模式,研究组实施MDT模式。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身体形态相关指标、血脂水平、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胰岛功能状况。[结果]干预后,2组体质量、BMI、腰围、臀围、脂肪含量以及体脂肪率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体质量、BMI、腰围、臀围、脂肪含量以及体脂肪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肌酐、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水平均明显降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MDT模式能够有效改善NAFLD患者身体形态,改善血脂、血糖及肝肾功能,提高临床干预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库尔班妮萨·吾拉音苏桂华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多学科协作模式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诊治的162例NAFLD患者,所有入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患者自入选之日起采用MDT模式,多学科合作,联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综合诊断和治疗NAFLD以及NAFLD相关全身系统损害;对照组患者采用NAFLD常规诊疗模式,根据肝功、血糖、血脂等情况就诊于不同科室,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以及饮食运动指导。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身体成分、肝功、肾功、血糖、胰岛功能、血脂水平、血管B超和肝脏硬度改善情况。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肝功水平均显著低于干预前水平(P<0.05),但干预后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干预后体质量、腰围、臀围、BMI、全身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干预前水平(P<0.05),但干预后以上指标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血糖水平、胰岛功能、血脂水平以及动脉硬化显著优于干预前以及对照组水平(P<0.05),干预后两组肝脏硬度值较干预前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MDT模式可显著改善NAFLD患者血糖、血脂和动脉硬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促进胰岛功能恢复,在NAFLD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库尔班妮萨·吾拉音苏桂华吴李贤阿不里克木·吐尔松吴超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胰岛素抵抗
2012-2016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病毒性肝炎是威胁当地居民健康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本次研究旨在对既往五年当地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及病例纳入标准所有统计病例均为本地区常住居民,患者发病登记时间为2012年1月-2016年12月,疾病种类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及未分型肝炎(丁型不单列).
郭芙蓉吐尔地.卡孜吴超吴静苏桂华
关键词:丙型肝炎戊型肝炎丁型常住居民戊肝
黑热病31例误诊原因分析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总结黑热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黑热病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有发热、食欲缺乏,多伴有乏力、出汗、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早期肝、脾不大,血白细胞可正常。病初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肝炎各8例,伤寒、感染性腹泻各4例,结核病3例,急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雅克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结缔组织病各1例。31例经rk39免疫层析试条法或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黑热病特异性抗体阳性,骨髓穿刺检查找到利-杜体23例,未找到利-杜体8例,均显示骨髓增生活跃。8例未检出病原体者行试验性治疗效果较好而确诊。均治愈出院。结论黑热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可累及多系统脏器,易误诊,特异性免疫学检查和骨髓检查可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苏桂华李修萍
关键词:误诊呼吸道感染伤寒
健康体检人群HBV携带者进展为慢性乙肝的长期随访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慢性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为半年以上有畏食、乏力、腹胀、恶心、肝区疼痛等临床表现的患者,我国约1.2亿的人口携带HBV,目前临床上并未明确HBV感染后进展为慢性乙肝的机制,有研究指出[1,2]可能与病毒和宿主有一定相关性。因此本研究对某院健康体检人群HBV携带者进展为慢性乙肝的长期随访进行了探究,以期能为后期临床提供参考。现分析报道如下。
吐尔地.卡孜郭芙蓉吴超吴静苏桂华
关键词:HBV携带者慢性乙肝健康体检人群肝区疼痛随访研究慢性化
益生菌对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研究益生菌对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100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生菌治疗。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肝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及血清内毒素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嗜酸杆菌及梭菌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肠杆菌和肠球菌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ALT、AST及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IL-10、TNF-α及内毒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K、CD3及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生菌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疗效显著,能够促进患者肠道有益菌增加,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吴超郭芙蓉苏桂华
关键词:益生菌肠道菌群免疫功能
布鲁菌病67例临床特征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分析疫区及非疫区两家三甲医院收治的布鲁菌病(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喀地一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三院)住院的67例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比较两地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选择的差异。【结果】喀地一院、中山三院分别有23例(43.4%)、11例(78.6%)患者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P=0.019)。发热、乏力、关节疼痛是布病最常见的症状。除了首发纳差症状外,两家医院患者的起病症状大致相同。患者发热、肌肉疼痛发生率及热峰相似,但喀地一院多汗、乏力、关节疼痛、皮疹症状较中山三院常见。两家医院患者均有病例出现肝脾肿大,但均无明显浅表淋巴结肿大。喀地一院、中山三院分别有39例(73.6%)、11例(78.6%)患者发生并发症,院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971),且均以肝炎和骨骼损害最常见。中山三院患者脊柱炎(P=0.042)及神经型布病(P=0.041)的发生率高于喀地一院,其余并发症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喀地一院有7.5%患者使用单药治疗,59.7%使用二联抗菌治疗,均高于中山三院(0、50.0%)。后者使用三联方案的比例高于喀地一院(50.0%vs.11.3%)。【结论】不同地域布病的临床特征总体类似,但在流行病学史、症状、并发症及治疗方案选择上存在部分差异。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本地病例的特点综合分析,提高布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
曾国芬庄江锋高亮沈堃宇张杨苏桂华高志良舒欣
关键词:布鲁菌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