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国栋

作品数:28 被引量:269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盆地
  • 14篇鄂尔多斯盆地
  • 9篇储层
  • 8篇地质
  • 7篇勘探
  • 4篇油气
  • 4篇成藏
  • 3篇盐岩
  • 3篇致密
  • 3篇溶蚀
  • 3篇碳酸
  • 3篇碳酸盐
  • 3篇碳酸盐岩
  • 3篇碳酸盐岩储层
  • 3篇下二叠统
  • 3篇二叠统
  • 3篇奥陶系
  • 2篇地质背景
  • 2篇地质目标
  • 2篇地质意义

机构

  • 24篇中国石油天然...
  • 9篇低渗透油气田...
  • 6篇中国石油
  • 6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长庆...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青海...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28篇董国栋
  • 9篇赵伟波
  • 9篇高星
  • 8篇陈娟萍
  • 7篇赵小会
  • 7篇付勋勋
  • 6篇王康乐
  • 6篇史云鹤
  • 5篇黄道军
  • 5篇朱筱敏
  • 5篇张琴
  • 5篇刘新社
  • 4篇文彩霞
  • 3篇刘晓鹏
  • 3篇张道锋
  • 3篇朱世发
  • 2篇鲜本忠
  • 2篇牛花朋
  • 2篇侯云东
  • 2篇范立勇

传媒

  • 3篇天然气工业
  • 2篇天然气地球科...
  • 2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煤炭技术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石油地质与工...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年份

  • 4篇2025
  • 5篇2024
  • 6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3
  • 1篇201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苏门答腊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及其油气意义被引量:4
2013年
构造演化控制了中苏门答腊盆地始新世—全新世的海侵—海退旋回:始新世—渐新世,盆地处于同生裂谷早期,盆地低洼区主要发育小范围陆相沉积;中新世时,盆地进入同生裂谷后期而继续断裂扩张,早期发生了来自西南方向的海侵,中中新世之后盆地几乎全部被海水淹没;到中新世晚期盆地开始遭受挤压,海水逐渐退出盆地。生储盖分布明显受沉积相控制,烃源岩和盖层主要为深海—半深海页岩,而储层主要发育于三角洲相和滨浅海砂岩中。
董国栋张琴朱筱敏朱世发王新荣
关键词:新生代油气意义
致密油勘探研究现状被引量:20
2013年
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调研,总结了致密油勘探研究现状。研究表明,致密油与页岩油存在差异,研究中应将两者区分开来;广泛分布的致密储层、成熟度适中的优质烃源岩以及烃源岩层与致密储层紧密接触是形成致密油的重要条件;致密油主要发育于前三角洲和重力流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以及半深湖-深湖相分布的云质岩和泥灰岩中,其储层物性差,纳米级颗粒内孔、晶间孔和微裂缝在储集空间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常规油藏相比,致密油油藏具有生储盖紧邻、受构造圈闭影响小、油藏圈闭界限不明显的特征,原油在运移过程中主要受排烃压力作用以非达西流的方式进行渗流充注,油藏无统一的油气水界面和压力系统,油气水分布无明显规律;国内外对于致密油资源量估算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目前主要通过盆地模拟法、统计法和类比法对致密油资源量进行评价。
董国栋张琴严婷陈小东马英党洲涛
关键词:储层特征成藏特征
储层裂缝有效性等级评价方法
本发明公开的储层裂缝有效性等级评价方法,具体步骤如下:准备工区构造数据、标定井数据;根据工区构造数据绘制构造平面等值线图,并插值得到构造数据体;将构造数据体代入曲率算法,得到曲率数据体,并根据标定井数据从曲率数据体中抽取...
付勋勋赵伟波王康乐董国栋赵小会高星刘晓鹏史云鹤陈娟萍卢子兴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二叠系山西组深层煤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煤环境被引量:1
2024年
鄂尔多斯盆地蕴含丰富的煤岩气资源,展现出了巨大的煤岩气勘探开发潜力,煤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的沉积条件、古气候信息可以为煤岩气的形成及有利区优选提供重要依据。为了探究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二叠系山西组5号煤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煤岩发育控制因素,在钻井岩心观察、采样的基础上对5号煤岩进行了煤工业组分及全硫含量、镜质体随机反射率(R_(o))和主微量的测试分析,并揭示了煤岩的成煤环境。研究结果表明:①5号煤岩类型以光亮煤、半亮煤为主,灰分含量为6.04%~29.00%,平均为17.23%,挥发分含量为12.21%~35.05%,平均为21.61%,水分含量为0.49%~0.78%,平均为0.63%,全硫含量为0.10%~1.49%,平均为0.53%,Ro为1.75%~1.84%,平均为1.79%;②主元素化合物以SiO_(2)和Al_(2)O_(3)为主,微量元素以Sr、Ba,稀土元素以Ce为主,含量整体较高,稀土元素以轻稀土元素富集为主,上地壳分配模式曲线具有Eu负异常特征,表明5号煤岩聚煤过程中未受到深部热液影响;③结合m_(Sr)/m_(Ba)、GI^(*)、m^(Sr)/m^(Cu)及分布特征分析,表明5号煤岩主要形成于三角洲前缘低位沼泽相和三角洲平原潮湿森林沼泽相,整体以咸水、温湿的还原环境水体为主,且沉积水体北部偏酸性,南部偏碱性,5号煤岩的聚煤过程整体受到海侵作用控制。结论认为,研究成果深化了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山西组5号煤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煤岩发育控制因素的认识,为深层煤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范立勇史云鹤史云鹤张君莹董国栋王彦卿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成煤环境地质意义
一种溶蚀速率和结构同步观测的溶蚀实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溶蚀速率和结构同步观测的溶蚀实验方法,属于油气储层地质实验分析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的方法在溶蚀实验过程中,记录岩石切片和薄片同时进行溶蚀实验的方法,实验结果既有溶蚀量化指标—溶蚀速率,又可掌握溶蚀结构变化...
赵伟波王康乐卢子兴陈娟萍高星董国栋黄道军文彩霞殷亮亮宋佳瑶裴文超
南苏门答腊盆地构造演化对沉积演化及成藏条件的控制被引量:9
2013年
南苏门答腊盆地是新生代弧后裂谷盆地,盆地的构造演化明显地控制了沉积演化和成藏条件。早始新世—早渐新世为同生裂谷早期,地堑和半地堑发育,以陆相沉积为主,前三角洲页岩为重要的烃源岩,冲积扇和辫状河砂砾岩为主要储层;晚渐新世盆地处于同生裂谷后期的早期,西南方的海侵使盆地中央为海相沉积,边缘为三角洲和河流相沉积,三角洲中的含煤页岩为主要烃源岩和重要盖层,河流—三角洲相砂岩是重要储层;早中新世为同生裂谷后期末,盆地以海相沉积为主,深海—半深海泥页岩、泥灰岩是重要烃源岩和区域性盖层,而储层主要是滨浅海的碳酸盐岩滩和生物礁灰岩;中中新世—上新世,盆地遭受挤压,发生海退,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同时发育,滨浅海的海退砂岩是良好的储层,而三角洲相泥页岩是好的烃源岩和盖层。
张琴朱筱敏董国栋张亚雄
关键词:裂谷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勘探技术被引量:88
2021年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是我国近20年来石油天然气储量、产量增长最快的盆地,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油气生产盆地和第一大天然气产区。长庆油田通过50多年的攻关研究,创新发展了“陆相淡水湖盆页岩油、内陆坳陷湖盆大型三角洲、侏罗系古地貌油藏群、陆相致密砂岩气、奥陶系岩溶古地貌天然气”等5项油气地质认识,形成了“黄土塬三维地震勘探、低渗透致密油气层测井识别与评价、低渗—致密储层体积压裂”等三大技术系列,发现了4个10亿吨级大油区和3个万亿立方米大气区,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同时对国内外其他类似盆地的勘探提供了重要经验与借鉴。
付金华董国栋董国栋周新平惠潇淡卫东王永刚范立勇王永刚王永刚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石油勘探成果
一种基于分形理论的古沟槽预测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属于古沟槽预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分形理论的古沟槽预测方法及系统,通过对已知的古沟槽数据进行整理,并根据钻井数据绘制已知古沟槽的初步平面展布图;粗化初步平面展布图,并根据古沟槽的展布规律和走向将初步平面展布图...
付勋勋赵伟波董国栋刘晓鹏陈娟萍卢子兴赵小会高星虎建玲史云鹤文彩霞
鄂尔多斯盆地榆林-清涧地区太原组砂岩成因与分布被引量:2
2023年
鄂尔多斯盆地榆林-清涧地区砂体沉积特征及成因认识不清楚,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工作。为预测砂体及井位部署,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等对榆林-清涧地区太原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并对砂体成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本区砂岩岩性以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为主,杂基含量较高,分选中等-较差。粒度概率曲线多为两段式加过渡段,少见多段式。岩芯上多见单向交错层理及冲刷面构造,偶见潮汐层理,发育植物化石。单期砂体沉积序列以正旋回为主,平面上砂体呈孤立状,砂体走向近平行于海水走向,自陆向海呈分叉尖灭状;整体呈现出河道砂体特征。孤立状砂体为潮汐改造水下分流河道而形成的潮汐沙坝,其形成受沉积古地形的控制,地形低洼处易形成大规模砂体,由于潮汐改造较弱,整体表现出分流河道特征。榆林-清涧地区潮汐沙坝发育,是下一步勘探的重要目标。
董国栋赵伟波赵伟波卢子兴付勋勋付勋勋高星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砂体成因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潮汐-三角洲复合砂体沉积环境被引量:28
2018年
为了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石炭统本溪组的沉积环境与有利储集砂体发育分布规律,本文在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沉积相标志判别和砂体宏观分散体系刻画,建立了本溪组的沉积模式。本溪组具有潮汐成因的双向层理和河道牵引流成因的单向层理共存的特征;畔沟期的三角洲沉积作用弱,砂体规模小,强潮汐作用将砂体改造成补丁状,基本失去了原始三角洲的形态;晋祠期南部的三角洲沉积作用较弱,砂体规模中等,以强潮汐作用控制为主,被切割成孤立分布的潮汐砂坝群;晋祠期北部的三角洲沉积作用较强,中潮差背景下的河控砂体呈南北方向的条带状,规模最大,仍然保留了三角洲的形态;本溪期为开敞型陆表海湾环境,潮汐与河流相互作用的时空差异控制着本溪组砂体的发育分布规律。本溪组为潮汐砂坝-三角洲复合沉积体系,潮汐作用对先存三角洲砂体具有明显的破坏和再分配效应。
侯云东侯云东陈安清赵伟波杨帅董国栋杨帅徐胜林刘新昕张晓星
关键词:潮汐作用三角洲本溪组鄂尔多斯盆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