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玲
- 作品数:11 被引量:65H指数:6
- 供职机构: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异质的中产阶层教养方式:理想类型与“双重”行为逻辑被引量:2
- 2021年
- 教育不仅是代际流动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阶层再生产的重要途径,在决定个体生活际遇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场域中,一方面,中产阶层的父母常可以利用自身阶层的优势而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在中产阶层内部,群体的异质性也不容忽视,表现在资源异质性的中产阶层内部,由于资源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家庭的实际教育优势差异性较大。因此,对社会同一阶层但不同群体家庭发挥自身优势的动态描述,将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阶层内部可能存在的不同的教养价值观与教养方式,获悉同一阶层内部不同的父母群体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在结构限制下进行教养实践,从而呈现出不同教养方式间转变的动态过程。以往研究多将中产阶层视为同质性群体,并认为其倾向于采取密集型教养方式。实际上中产阶层内部具有多面向特征,在教育期待与教养实践中亦存在较大的内部分歧,可归结为四种理想类型:权威性、专断型、“佛系”型、“规划”中的放纵型。决定中产阶层父母教养方式的行为逻辑有工具性理性,也有价值合理性,中产阶层家庭教养方式差异化的表象下是情感与理性价值双重逻辑的共同作用。
- 蔡玲
- 关键词:中产阶层教养方式行为逻辑
- 青年过渡中的个体选择与结构限制——对当今青年从学校到职场过渡过程中“悠悠球”现象的质性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滚雪球抽样对14位正在或曾有过非典型就业、失业经历的青年进行个案访谈,审视当今中国青年过渡的Yo-Yo现象,并分析在青年过渡过程中的机会开放与结构限制效应。研究发现,与西方学者研究发现相类似,目前中国也存在青年过渡中的Yo-Yo现象;有部分青年持续停留在非典型、不稳定的工作变动中;青年的Yo-Yo过渡现象既是机会开发也是结构限制的结果,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家庭的支持能力。最后本研究归纳出三个值得进一步验证的命题:Yo-Yo是教育开放、就业限制的结果 ;Yo-Yo是对家庭资源充足者开放,对家庭资源不足者限制的结果 ;Yo-Yo是表面上开放,部分实质限制的结果。
- 蔡玲
- 科技职场中女性的职业处境与性别管理——以IT女性程序员为例的质性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本研究将16位正在从事IT程序员工作的女性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她们进行线上访谈或面对面访谈,了解IT女性程序员的职业处境与应对策略,并进一步探究科技职场中对自身的性别管理。研究发现:一方面,在当前科技职场男女性别人数比例较为悬殊的背景下,传统的性别建构通过职场文化不断得到复制,并对女性在分工、升迁、加薪等方面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以IT女性程序员为代表的科技职场中的女性为协调同时身为“女性”和“程序员”二者间的张力,依据不同场合的互动对象通过采取“性别管理”的策略或顺从或反抗地面对性别化组织文化张力。只有改变整个社会中的传统性别社会建构,科技场域中的性别化现象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 蔡玲
- 父亲参与亲职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生态系统论视角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在当前社会性别秩序下,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受到了较大程度的挑战,社会对父亲的角色也进行了重新定位,然而当前父亲参与亲职状况依旧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子女数目和年龄、教育水平、职业、夫妻职业等级差对父职承诺、性别角色态度、亲职参与程度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在线性结构模型中,子女数量和年龄、所认知原生家庭父亲的亲职参与、所认知的配偶期望、父职承诺和性别角色态度对父亲参与亲职均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 蔡玲
- 家庭教育投入问题研究述评被引量:1
- 2022年
-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境,父母的养育过程对儿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子女教育问题对家庭产生的影响日益成为社会各届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不仅包括家庭在整体教育投入中所承受的经济型负担,还包括由于密集型教养方式带来的非经济型投入。通过对当前学术界有关家庭教育投入的概念与影响因素的细致梳理,发现对于家庭教育投入的探讨主要为“经济型投入”与“非经济型投入”两种分析维度,其中家庭所具有的不同社会经济地位要素是影响家庭教育投入的关键性因素。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拓展:第一,采用组合视角对家庭教育投入进行更加全面、整合性、历时性、动态性的描述,分析新时期我国家庭教育投入所具有的总体性、结构性特征以及投入偏好的历时性变化;第二,采用具有全国性的跨期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可以准确反映当前家庭教育投入总体状况的结论;第三,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对家庭教育投入的机制与过程做更为细致的考量,对比不同阶层家庭在教育经济性支出和非经济性教育投入上的异质性,分析家庭资本的累计与转变在不同阶层间影响其家庭教育投入的内在机制,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
- 蔡玲
- 关键词:家庭教育投入教育公平
- 流动的背后:家庭关系与男性气质建构被引量:7
- 2018年
- 本研究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将"动态多元男性气质"作为研究框架,以陈力在不同生命历程中的流动经验为个案进行深度剖析,揭示其如何通过"离乡——返乡"的流动来协商家庭关系,展现地区性男性气质。研究发现,对于具有乡村成长经验的陈力来说,在他三次重要的流动行动背后,履行的是父权社会所期待的"好儿子""好丈夫"和"好爸爸"的性别角色,而他每次流动的决策都深刻烙印着地区性父权文化,他所呈现的地区性男性气质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不同的家庭关系中表现出迥异的特征:第一阶段的流动以逃离父权体制的压迫、追求现代都市生活为目的,体现的是"冒险家男性气质";第二阶段的流动为了既协商、逃离父权家庭的压迫,又满足父系社会对成年男性的期望,表现的是"策略性男性气质";第三阶段的流动为满足现代父职要求、履行照顾父母责任,表现出"养育者男性气质"和"传统男性气质"。研究认为,以个案各阶段的流动行为为代表,体现的是在中国一定乡土区域内普遍存在的"乡村型霸权男性气质",即作为一种行动策略,男性企图以流动的行动机会努力协商父系制度与父权文化带给他们的情感压力和家庭负担。
- 蔡玲
- 关键词:家庭关系男性气质
- 结构限制下的个人认同、行为选择与母职实践——以中产阶层妈妈离职选择为例被引量:5
- 2018年
- 本研究基于对十五位中产阶层全职妈妈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这些母亲虽多数强调离职是她们“自愿的选择”但实际上面临的是结构限制下的“选择差距”;她们离职后以兼职工作、加入志愿者活动等来逃避社会对“传统家庭主妇”的标签,并在此过程中建立自我认同。然而,从制度层面看,女性母职认同与离职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巩固了当前中国社会性别化与市场化的儿童照顾体制,加深了儿童照顾是个人与家庭责任的社会氛围,对推动照顾与工作相容的社会变革具有不利的影响。
- 蔡玲
- 关键词:角色冲突
- “成本”视角下购房对家户生育行为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4
- 2018年
- 本文以"成本"作为分析视角,通过建立生育行为存活模型对购房对家户生育行为可能产生影响的两种情况——"没房子不生孩子"与"买房子不敢生孩子"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发现,生育前购房较未购房的家户有相对较长的婚后至生育时间,且在房价高峰期购房的家户由于占据了较多的家庭资源,使房子对孩子的挤压效果更为明显,进而拖延生育时间;对于未购房在外租房的家户,由于需负担租金、难以获取家庭代际资源等其婚后生育时间较与原生家庭同住的家户有较长的婚后生育时间。
- 蔡玲
- 关键词:购房生育高房价
- 育儿差距:家庭教养方式的实践与分化被引量:6
- 2021年
- 当今社会在不同家庭背景群体中,家庭教养方式已成为阶层再生产的重要机制,除了存在收入、身份等方面的差异,还存在较为严重的“育儿差距”。第一,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家长对孩子的培养途径与精英的塑造上分歧日益明显,在家庭教养方式上呈现出因资本不同所导致的一定程度的断裂。第二,虽然整体上看在对待女孩的教养方式上不同背景的家庭均呈现出一定的密集化趋势,中产阶层在教养孩子上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良好的教养和国际通用型人才是其培养的主要目标;与之相对,工薪阶层的父母在教育观念上更强调孩子应拥有一技之长,期望孩子未来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自由自在的生活。第三,在型塑文化资本的过程中,不同家庭背景的母亲在获取教育资源、与教师和其他家长互动、主动协调自身教育经验等方面表现出异质性。其中工薪阶层的母亲主要以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质层面支持,而中产阶层的母亲还擅长利用其他社会和文化资源,为孩子提供额外的教育资源。
- 蔡玲
-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