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梅

作品数:6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系建设专项资金“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肉鸡
  • 5篇小麦
  • 5篇酶制剂
  • 3篇复合酶
  • 3篇复合酶制剂
  • 2篇体外消化
  • 1篇血清生化
  • 1篇血清生化指标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利用
  • 1篇养分利用率
  • 1篇肉鸡肠道
  • 1篇肉鸡生长
  • 1篇乳品
  • 1篇乳品加工
  • 1篇乳品加工业
  • 1篇生物菌
  • 1篇生物菌群
  • 1篇食糜
  • 1篇饲粮

机构

  • 6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英国诺丁汉大...
  • 1篇海阳市畜牧兽...

作者

  • 6篇薛梅
  • 5篇王述柏
  • 4篇史雪萍
  • 2篇张廷荣
  • 2篇宋玉芹
  • 2篇司倩倩
  • 1篇田文儒
  • 1篇周传凤
  • 1篇元丽花
  • 1篇徐玉
  • 1篇周宇
  • 1篇姜建阳

传媒

  • 2篇动物营养学报
  • 1篇饲料研究
  • 1篇中国畜牧杂志
  • 1篇中国饲料
  • 1篇兽医导刊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肉鸡小麦型饲粮4种单酶复配效应的体外法评定被引量:6
2014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植酸酶用于肉鸡小麦型饲粮的最佳复合酶谱。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不同水平的β-葡聚糖酶(30、60、90、120、150和180 U/g)、木聚糖酶(200、400、600、800、1000和1200 U/g)、纤维素酶(200、400、600、800、1000和1200 U/g)和植酸酶(500、1000、1500、2000、2500和3000 U/kg)分别添加于肉鸡小麦型饲粮中,采用模拟胃肠液体外消化试验,研究单酶的最佳添加水平;据此,采用4因子3水平L9(34)正交设计和体外法研究4种单酶复配效应,每种酶各设计3个添加水平:β-葡聚糖酶为100、150和200 U/g,木聚糖酶为900、950和1000 U/g,纤维素酶为900、950和1000 U/g,植酸酶为1500、2000和2500 U/kg,以还原糖生成量、植酸磷降解率、饲料残渣总能为判定指标,确定4种单酶的最佳复合酶谱。结果表明:1-3周龄肉鸡小麦型饲粮中,当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添加水平分别为150、960、950 U/g 时,分别获得最大还原糖生成量0.918、1.161、0.927 mg/g,当植酸酶添加水平为2010 U/kg时,获得最大植酸磷降解率92.35%;4-6周龄肉鸡小麦型饲粮中,当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添加水平分别为150、950、960 U/g时,分别获得最大还原糖生成量0.920、1.160、0.929 mg/g,当植酸酶添加水平为1940 U/kg时,获得最大植酸磷降解率92.23%;当4种酶的复合酶谱为β-葡聚糖酶150 U/g、木聚糖酶950 U/g、纤维素酶900 U/g、植酸酶2500 U/kg时,还原糖生成量、植酸磷降解率、饲料残渣总能均获得较优值。综上,肉鸡小麦型饲粮中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植酸酶的最佳添加水平,1-3周龄分别为150、960、950 U/g和2010 U/kg,4-6周龄分别为150、950、960 U/g和1940 U/kg,且2个阶段肉鸡小麦型饲粮中4种酶的最佳复合酶谱为β-葡聚糖酶150 U/g、木聚糖酶950 U/g、纤维素酶900 U/g、植酸酶2500 U/kg
薛梅史雪萍张廷荣司倩倩王述柏
关键词:酶制剂体外消化试验肉鸡
小麦-豆粕型饲粮添加复合酶制剂对肉鸡肠道微生物菌群和酸度的影响被引量:16
2018年
为研究小麦-豆粕型饲粮添加不同水平复合酶制剂(含木聚糖酶、纤维素酶、β-葡聚糖酶、植酸酶)对肉鸡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和食糜酸度的影响,试验选取720只1日龄爱拔益加肉鸡随机分为6组,1组饲喂小麦-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2~6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0、1500、2000、2500、3000 mg/kg复合酶制剂,于21 d、42 d检测消化道微生物数量和食糜酸度。结果表明:(1)21 d和42 d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内容物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总厌氧菌数量2~6组均不同程度高于1组。4~6组空肠乳酸杆菌数量较1组高1.59%~3.20%(P<0.05),盲肠较1组高1.09%~3.60%(P<0.05)。十二指肠双歧杆菌数量较1组高2.92%~4.74%(P<0.05),6组空肠较1组高1.78%~2.59%(P<0.05);42 d肉鸡回肠双歧杆菌数量3~6组较1组高1.04%~1.64%(P<0.05),盲肠较1组高0.63%~1.13%(P<0.05)。十二指肠总厌氧菌数量较1组高0.79%~1.37%(P<0.05),回肠较1组高0.97%~2.71%(P<0.05),盲肠较1组高0.83%~2.11%(P<0.05)。(2)21 d和42 d肉鸡肠道各部位大肠杆菌、总需氧菌数量随复合酶添加水平增加均不同程度下降。回肠大肠杆菌数量较1组低0.94%~1.77%(P<0.05或0.01);42 d肉鸡盲肠较1组低0.83%~1.11%(P<0.05或0.01)。十二指肠总需氧菌数量较1组低1.28%~2.07%(P<0.05);4~6组盲肠较1组低1.07%~2.99%(P<0.05);42 d 5~6组空肠较1组低1.76%、1.76%(P<0.05);6组回肠较1组低1.44%(P<0.05)。(3)消化道(嗉囊、腺胃、肌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食糜pH各试验组较对照组均呈降低趋势(P>0.05)。肉鸡小麦-豆粕型饲粮添加复合酶制剂可优化肠道菌群,提高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总厌氧菌数量,降低大肠杆菌、总需氧菌数量,以2000~3000 mg/kg作用效果最好。
谭子超刘浩民薛梅宋玉芹王述柏
关键词:小麦肉鸡复合酶制剂肠道微生物
小麦-豆粕型饲粮添加复合酶制剂对肉鸡生长和屠宰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试验旨在研究在小麦一豆粕型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复合酶制剂(含木聚糖酶8.5×10^5、纤维素酶7.5×10^5、β-葡聚糖酶5万和植酸酶2000U/kg)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840只1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7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20只鸡。对照组I饲喂玉米一豆粕型饲粮,对照组Ⅱ饲喂小麦一豆粕型饲粮,试验I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和试验V组在小麦一豆粕型饲粮中分别添加1000、1500、2000、2500和3000mg/kg复合酶制剂。试验结果表明:1—21和22~42d,各组间平均日采食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1~21d,复合酶制剂的添加水平达1500~2500mg/kg可显著提高肉鸡日增质量(P〈0.05),2000~3000mg/kg添加量可显著降低肉鸡料重比(P〈0.05);22~42d,1000~3000mg/kg添加量可显著提高肉鸡日增质量(P〈0.05),1500和2000mg/kg组效果最显著(P〈0.05),添加水平达1500~3000mg/kg可显著降低肉鸡料重比(P〈0.05)。不同水平复合酶制剂对肉鸡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水平复合酶制剂对血清生化指标有不同程度影响,对肉鸡血清钙、总胆固醇、总蛋白和尿素氮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提高血清磷含量,21d时2000—3000mg/kg的添加量效果显著(P〈0.05),42d时2000和2500mg/kg添加量效果显著(P〈0.05),均以2500mg/kg添加量血清磷水平最高;可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21和42d时,均以2000~3000mg/kg的添加量效果显著(P〈0.05或0.01),以2500mg/kg添加量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最低;可提高血清三酰甘油水平,21d时2500mg/kg添加量效果显著(P〈0.05);可提高血糖含量,2l和42日龄时均以20t30~3000mg/kg的添加量效果显著(P〈0.05)。
薛梅史雪萍徐玉姜建阳王述柏
关键词:肉鸡复合酶制剂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
肉鸡小麦-豆粕型饲粮添加复合酶制剂对内源消化酶活性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18
2020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肉鸡小麦-豆粕型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复合酶制剂(含木聚糖酶850 U/g、纤维素酶750 U/g、β-葡聚糖酶50 U/g、植酸酶2000 U/kg)对肉鸡消化器官内源消化酶活性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试验选用336只1日龄爱拔益加肉鸡公雏,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对照组Ⅰ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对照组Ⅱ饲喂小麦-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Ⅰ、Ⅱ、Ⅲ、Ⅳ、Ⅴ组在小麦-豆粕型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00、1500、2000、2500、3000 mg/kg复合酶制剂。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21和42日龄时,试验Ⅲ组肉鸡腺胃和肌胃胃蛋白酶活性略低于对照组Ⅰ(P>0.05),其他试验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Ⅰ(P<0.01)。2)42日龄时试验Ⅲ组肉鸡胰腺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与对照组Ⅰ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21和42日龄时其他试验组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Ⅰ(P<0.05或P<0.01);21日龄时试验Ⅰ~Ⅴ组和42日龄时试验Ⅲ组肉鸡胰腺脂肪酶活性与对照组Ⅰ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3)42日龄时试验Ⅲ组肉鸡十二指肠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以及试验Ⅳ组肉鸡十二指肠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与对照组Ⅰ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21日龄时试验Ⅱ~Ⅴ组和42日龄时试验Ⅲ~Ⅳ组肉鸡十二指肠糜蛋白酶活性与对照组Ⅰ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试验组上述指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Ⅰ(P<0.05或P<0.01)。4)21日龄时试验Ⅲ组肉鸡空肠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肉鸡空肠脂肪酶和糜蛋白酶活性略低于对照组Ⅰ(P>0.05),42日龄时试验Ⅲ~Ⅳ组肉鸡空肠淀粉酶活性、试验Ⅱ~Ⅲ组肉鸡空肠脂肪酶活性以及试验Ⅲ组肉鸡空肠糜蛋白酶活性与对照组Ⅰ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试验组上述指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Ⅰ(P<0.05或P<0.01)。5)21日龄时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以及42日龄时试验Ⅲ组肉鸡�
周传凤薛梅张廷荣史雪萍王述柏
关键词:肉鸡复合酶制剂消化酶活性养分利用率
屡配不孕奶牛排卵后孕酮浓度不足的发生率及治疗
2010年
在过去的20年内,英国乳品加工业中奶牛的繁殖力在下降,初配牛的产犊率由60%降至40%,平均每年下降1%。同时繁殖障碍的发生率却大大增加。奶牛成功受孕需要胚胎的充分发育,
N. R . KendallA.P.F. FlintG.E. Mann周宇元丽花薛梅田文儒
关键词:不孕奶牛发生率排卵乳品加工业繁殖障碍
肉鸡小麦-豆粕型饲粮中4种单酶复配的体外消化筛选试验被引量:2
2015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用于肉鸡小麦-豆粕型饲粮的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植酸酶复配的最佳酶谱组合。试验首先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植酸酶分别设定6个水平添加到肉鸡小麦一豆粕型饲粮中,采用模拟胃肠液体外消化试验,研究单酶的最佳剂量:然后根据各单酶最佳添加量,将4种单酶分别设定3个水平:木聚糖酶(750、800、850U/g),β-葡聚糖酶(50、100、150U/g),纤维素酶(700、750、800U/g),植酸酶(1000、1500、2000U/kg),采用4因子3水平b(3。)正交设计,设置9种组合方式.以净还原糖生成量、植酸磷降解率、饲粮残渣总能为检测指标,确定4种单酶复配的最佳酶谱组合。结果表明:肉鸡小麦-豆粕型饲粮中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植酸酶的最佳添加量,0~3周龄分别为800、130、770、1360U/kg;4~6周龄分别为800、130、790、1470U/kg;4种单酶组合的最佳酶谱均为木聚糖酶850U/g、纤维素酶750U/g、β-葡聚糖酶50U/g、植酸酶2000U/kg。
薛梅史雪萍宋玉芹司倩倩王述柏
关键词:酶制剂肉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