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菊
- 作品数:41 被引量:86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汉语“面”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
- 2010年
- 隐喻作为人类一种普遍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对"面"的语义系统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分析"面"的本义在隐喻和转喻机制的作用下向具体域、空间域、抽象域的投射,可以从共时角度构拟出"面"的语义演变路径。
- 许红菊
- 关键词:隐喻转喻词义演变
- 高校群体对参与社区教育的认同度调查及分析
- 2016年
- 基于安徽省某高校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高校各群体对参与社区教育的认同度,虽然高校各群体普遍认识到参与社区教育的必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长效性等问题。为此,笔者提出摒弃错误认识、树立协调发展新思维,结合高校社区特点、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及统筹多方力量、保障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长效性,以期为加强高校各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力度提供决策支持。
- 许红菊
- 关键词:高校群体社区教育认同度
-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思考
- 2024年
- 从夯实基础、落实主体、强化保障三个方面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和评价体系上的一体化建设,有效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纵向衔接、横向贯通”,为培育时代新人赋能增效。
- 许红菊操龙德
- 关键词:立德树人
- 基于高职学生特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思考被引量:2
- 2020年
- 进入新时代,高职教育迅猛发展,但相应的思政教育并不相匹配,甚至出现滞后状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主体务必"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在充分考虑高职生源特点、个性特征及心理状况的基础上,从合力教育、衔接教育、阵地建设等路径探索高职生思政教育的新方法。
- 许红菊
- 关键词:高职学生特质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教育衔接教育
- “(S)有的是NP”句的语义生成原理和习语化历程——基于语法构式和修辞构式的分类理论被引量:5
- 2016年
- "(S)有的是NP"是在语法构式"(S)VP的+是+NP"的基础上添加一定的修辞动因形成的修辞构式,其字面意义为"(S)领有/存在的东西(人或物)全为NP,没有别的东西"。当NP为泛指时,其在夸张认知机制的作用下形成表示主观大量的"NP很多(不怕没有)"义;当NP为特指时,其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形成表示强调的"(S)有的仅是NP"义。在特定语境下,"(S)有的是NP"可恢复逻辑上的等同关系,作为"(S)VP的+是+NP"的实体构式而出现。表示主观大量义的用法因为符合交际需要而获得高频使用,并最终导致习用语"有的是"的形成。
- 许红菊
- 关键词:语法构式修辞构式
-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及对策被引量:8
- 2016年
- 少数民族学生是内地高校,尤其是非民族院校中绝对的少数群体,他们在民族意识、宗教习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民族印记,但高校管理者往往忽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与差异性,更多地采取共性管理、一视同仁的思想教育态度。本文从分析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入手,强调思政工作者要特别注重"爱严细"原则,提出构建"理论"、"文化"和"平台"的三育人模式。
- 许红菊
- 关键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探析
- 2010年
- 实现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教改来说,尤为迫切和重要。面临诸多问题,高职高专院校要想有所突破,必须紧扣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从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设计、方式方法等方面寻求突破。
- 刘媛媛许红菊贺正皖
- 关键词: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
- “断取”修辞与词汇发展被引量:1
- 2011年
- 概括介绍"断取"辞格的定义、特点以及分类的情况,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论述了"断取"修辞影响词汇发展的原理和过程,总结了"断取"修辞影响词汇发展的两种表现,并给出了相关例证。
- 许红菊
- 关键词:词汇发展
- 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被引量:28
- 2016年
- 以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就是要以构建公平的体制机制为前提,充分保障高职教育的机会公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立足点,打造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积极创新发展,开拓高职教育发展的空间,最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 许红菊韩冰
- 关键词:高职教育
- 内职班学生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探索
- 2016年
- 2011年起,内地新疆中职班(简称"内职班")招生,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家乡,去内地求学。这些学生长期寄宿学校,校园已然是他们成长成才成功的重要平台。但由于一些原因,部分内职班学生很难融入校园文化中。本文从校园文化意义入手,分析内职班学生无法融入校园文化的原因,从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层面探索内职班学生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
- 许红菊操龙德
- 关键词: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