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腾
- 作品数:4 被引量:67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改良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被引量:15
- 2015年
- 目的 评价采用Smith-Peterson入路、不切断股直肌直头、进行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25 - 46岁FicatⅡ-Ⅲ期(Ⅱ期8例、Ⅲ期6例)股骨头坏死手术病例14例、共14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例,女4例,平均年龄35岁,随访时间24个月,分别比较术前、术后症状缓解程度、髋关节功能改善(Harris评分)、影像学评估(X线). 结果 术后2年,患者Harris评分明显改善,术前、术后分别为(68.47±5.33)分和(86.80±4.72)分,评分平均提高18.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24,P<0.01);X线显示术后术侧股骨头坏死无进展,无塌陷.结论 通过Smith-Peterson入路、不切断股直肌直头、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近期疗效满意,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手术方式.
- 费腾陈增淦张璟潘建锋李朔郭常安阎作勤
-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直肌腓骨
- SPECT-CT评价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供的变化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利用SPECT-CT观察不同分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供的变化和股骨头不同部位血供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的SPECT-CT检查资料,股骨颈骨折采用Garden分型,并将股骨头分为外上方(A)、外下方(B)和内下方(C)三个区域,分别计算患/健股骨头核素比值和三个区域与健侧股骨头核素计数比值,比较股骨颈不同类型骨折、同种骨折股骨头不同部位血供的变化。结果 GardenⅠ、Ⅱ、Ⅲ和Ⅳ型患/健比均值分别为:2.6、1.7、0.7和0.4(F=2.34,P<0.05)。股骨头外上方、外下方和内下方与健侧股骨头的核素比分别为:(GardenⅠ型)1.9、3.2、2.4(F=3.85,P<0.05),(GardenⅡ型)1.3、2.3、1.6(F=4.56,P<0.05),(GardenⅢ型)0.3、0.9、0.5(F=3.47,P<0.05),(GardenⅣ型)0.1、0.6、0.3(F=2.73,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移位程度越大,股骨头血供破坏越严重,尤其是股骨头的外上方部位血供下降程度最为明显。
- 申锋阎作勤郭常安费腾潘建锋刘嘉李朔石洪成顾宇参陈曙光
- 关键词:SPECT-CT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
- 局部植入利福平(RFP)缓释剂对P糖蛋白(P-gp)活性及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影响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观察局部植入利福平(rifampicin,RFP)缓释剂对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活性及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影响。方法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取32只成年雌性兔,随机平均分为4组:3个对照组(空白/口服给药/肌肉注射)和局部缓释组(试验组)。其中局部缓释组于左侧股骨上段植入RFP缓释剂,右侧相同位置植入空白颗粒作为对照。4周后检测外周血、骨髓内单核细胞P-gp活性,肝内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 P450,CYP450)含量,比较骨代谢血清学指标、组织学形态(HE、Masson染色)、股骨头坏死率。结果局部缓释组左侧骨髓内P-gp活性高于右侧(P<0.05)。口服、肌注组外周血P-gp活性和肝细胞色素P4503A含量高于局部缓释组(P<0.05)。HE染色示:局部缓释组左侧股骨头比右侧骨小梁增宽,脂肪细胞减少,骨坏死率降低(P<0.05);口服、肌注组股骨头骨质流失及脂肪化受到抑制。Massons染色示:口服、肌注及局部缓释组左侧股骨头骨质成熟胶原较多,矿化完全。结论局部植入RFP对外周P-gp及肝内CYP450无明显影响,可增强骨内P-gp活性,降低激素性骨坏死发生率。
- 费腾李朔潘建峰刘嘉陈晨郭常安邵云潮阎作勤
- 关键词: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6
- 2011年
- 股骨头坏死为骨科常见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其中长期或大剂量应用皮质激素已成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首位发病因素,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有多种学说,包括:血管内凝血学说、脂肪代谢紊乱及骨内高压学说、动脉血管炎学说等。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干细胞等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研究中的不断深入,细胞凋亡、骨髓基质干细胞脂肪分化、基因多态性等被认为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为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 费腾阎作勤
- 关键词: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骨髓基质干细胞脂肪代谢紊乱发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