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亮

作品数:39 被引量:110H指数:6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上海市科技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5篇消融
  • 12篇心房
  • 12篇心房颤动
  • 12篇房颤
  • 11篇静脉
  • 10篇消融术
  • 9篇导管
  • 9篇导管消融
  • 9篇肺静脉
  • 7篇血管
  • 6篇导管消融术
  • 6篇心血管
  • 6篇心血管病
  • 6篇心血管病学
  • 6篇血管病
  • 6篇血管病学
  • 6篇射频
  • 6篇射频消融
  • 5篇心脏
  • 4篇心房颤动患者

机构

  • 38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解放军第10...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上海市浦东新...
  • 1篇上海长征医院
  • 1篇解放军273...

作者

  • 38篇赵亮
  • 26篇廖德宁
  • 24篇张家友
  • 11篇侯立军
  • 10篇赵学
  • 10篇顾兴建
  • 9篇姜其钧
  • 8篇夏阳
  • 8篇徐涛
  • 8篇吴宗贵
  • 7篇王君玉
  • 6篇赵伟
  • 6篇杨志健
  • 6篇孟小茜
  • 5篇于明琨
  • 5篇李一明
  • 5篇桂燕萍
  • 5篇刘士远
  • 4篇杜荣增
  • 3篇李培蕾

传媒

  • 12篇第二军医大学...
  • 7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医学研究生学...
  • 2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医学教育探索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5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太阳能充电的开颅磨钻套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太阳能充电的开颅磨钻套装,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主机,主机内部设有储电模块、磨钻电机、开颅电机和控制主板,控制主板分别连接储电模块、磨钻电机和开颅电机;太阳能充电模块,太阳能充电模块连接储电模块,...
韩硕侯立军乔思雨王君玉李一明徐涛戴大伟张丹枫赵亮朱开鑫王申浩
肺静脉和左房内嵴形态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关系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探讨肺静脉开口大小和心房内嵴宽度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38例房颤患者应用GE LightSpeed VCT进行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和仿真内窥镜测量四个肺静脉开口内径和心房内嵴的宽度,接受Carto-Merge技术指导的环肺静脉电隔离术,门诊随访3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内,有19例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包括16例房性早搏(简称房早),8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7例心房扑动,14例房颤。3个月内出现与未出现各种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肺静脉开口面积均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早期有短阵房速或房颤的患者左右两侧肺静脉间嵴的宽度都明显大于无短阵房速或房颤的患者(P<0.05)。术后有房早的患者的左心耳与左侧肺静脉间嵴的宽度明显大于无房早者(P<0.05)。结论Carto-Merge技术指导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手术后3个月的各种房性心律失常,与肺静脉开口基本无关,而左心耳与左侧肺静脉间嵴的宽度与术后早期房早有关,左右两侧肺静脉间嵴的宽度与术后早期短阵房速和房颤有关。
姜其钧孟小茜赵亮赵学张家友吴宗贵廖德宁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电流肺静脉仿真内窥镜
起搏器囊袋巨大血肿一例被引量:5
2007年
1例因外力撞击后致起搏器囊袋巨大肿块患者。起搏器程控显示电池耗竭。及时清创囊袋及更换起搏器避免了严重并发症,术中缩小囊袋缝合防止了起搏器在其中滑动及对电极导线的牵拉。
赵亮廖德宁杜荣增李玫姜其钧吴宗贵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起搏器血肿清创
左上肺静脉脂肪垫对犬心房颤动的影响
2011年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左上肺静脉脂肪垫(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 fat pad,LSPV-FP)对心房颤动(AF)的影响。方法 12只健康杂种犬,麻醉插管后持续心电监测;于双侧颈部暴露迷走神经干,左右侧第4肋间开胸并暴露LSPV-FP;分别测量基础、刺激迷走神经、消融LSPV-FP、刺激迷走神经+消融LSPV-FP 4种状态下的心房及左上肺静脉有效不应期(ERP)和有效不应期离散度(dERP)、AF诱发率、AF时心室率。结果基础状态下,刺激左侧或右侧迷走神经干可明显缩短心房ERP[(84.44±29.50)ms vs(129.7±15.83)ms,(85.42±26.11)ms vs(129.7±15.83)ms,P<0.05]、增大dERP[(71.67±14.03)ms vs(34.17±18.32)ms,(57.5±24.17)ms vs(34.17±18.32)ms,P<0.05]、增大左上肺静脉近端与远端ERP的差异(P<0.05)、增加AF的诱发率[(5.33±1.231)次vs(0.75±0.96)次,(4.67±1.155)次vs(0.75±0.96)次,P<0.05]及降低AF时心室率[(143.6±22.42)次/min vs(226.3±28.50)次/min,(146.4±30.72)次/min vs(226.3±28.50)次/min,P<0.05]。消融LSPV-FP可以逆转刺激左侧迷走神经干所致的上述变化(P<0.05),但对右侧迷走神经刺激干所致的电生理变化无显著影响。结论左侧迷走神经干纤维部分通过LSPV-FP对心房颤动的触发或维持发挥作用。
杨志健夏阳赵亮张家友姜树军廖德宁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有效不应期心房颤动
一种防止分流管堵塞的吊灯式分流管腹腔端固定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分流管堵塞的吊灯式分流管腹腔端固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分流管腹腔端的修剪;(2)利用金属通条作头颈胸腹部皮下隧道;(3)利用腹腔镜,将分流管腹腔端置入腹腔内;(4)作皮肤切口;(5)向腹腔内置入固...
侯立军王光明张丹枫朱开鑫徐涛李一明游清赵亮曲笑霖陈文王君玉
频发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左室功能和结构的变化被引量:5
2012年
探讨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左室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按有一定功能和结构变化的标准收集成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频发室早56例。比较手术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有关参数的变化。与术前比较,消融治疗后,24h室早总数由术前23 662±12 559个减少为125±113个;患者胸闷、心悸症状缓解;NYHA心功能分级较前改善(P<0.05);超声心动图腔室结构参数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P<0.05)。结论射频消融可改善频发室早引起的心脏结构重构和功能减退。
庄晓华桂燕萍牛晓萍张家友顾兴建赵亮徐涛廖德宁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室性早搏
术中颅内压监测对弥漫性脑肿胀颅高压与脑疝手术决策的作用(病例分享)
于明琨侯立军王蕴坤梅其勇许政王君玉代大伟赵亮
CBL教学法在心律失常学继续教育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探讨CBL教学法在心律失常继续教育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名参加心律失常继续教育项目的学员随机分为CBL教学组和阶段教学组;以理论考试、病例分析和临床技能考核作为评价方法。结果理论考试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病例分析和临床技能考核两组间成绩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CBL教学法更适合于培养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的心律失常继续教育项目。
赵亮张家友廖德宁姚定康朱樑
关键词:CBL心律失常继续教育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相关的左房-肺静脉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应用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方法描述并测量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左房-肺静脉与邻近解剖的关系。方法30例在三维标测技术下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术前应用CT进行心脏扫描,二维平面测量肺动脉、上腔静脉、食管与左房-肺静脉的距离,三维重建后描述其解剖形态及与左房-肺静脉的位置关系。结果肺动脉与左房顶壁平均最小距离:3.95±3.33mm。上腔静脉与右上肺静脉平均最小距离:2.00±1.31mm,两者距离与右上肺静脉口二维平面径线及三维重建后静脉口最大径呈负相关。食管与左房后壁上缘、中部、下缘的距离分别为1.49±0.72,1.24±0.62,2.48±1.34mm。结论三维重建图像可真实反映左房-肺静脉与邻近结构的位置关系及距离。
赵亮孟小茜姜其钧张家友赵学刘士远廖德宁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左房肺静脉解剖学心房颤动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被引量:13
2018年
脑血管痉挛多见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常在出血后数天发现,1周后达高峰。其进展迅速,常引起局部脑缺血、脑梗死及神经功能障碍,是动脉瘤破裂后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痉挛的金标准,但近年来经颅多普勒超声、CT脑灌注成像、近红外线光谱等非侵袭性检查手段日趋流行,便于广泛开展。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大体上分为血液动力学及药物治疗两类,早期清除血肿、舒张血管、增强脑灌注为主要研究方向,联合治疗是其今后的治疗趋势,本文就其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陈荣彬吴学铭赵亮韩凯伟黄承光于明琨侯立军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隙出血动脉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