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华 作品数:22 被引量:127 H指数:6 供职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水利工程 矿业工程 更多>>
不同滑坡样本点和多边形表达模式下的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1 2024年 滑坡编录模式常为点和多边形面,滑坡点的定位及多边形的采样范围会给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产生影响.为研究不同点和多边形滑坡样本采样方式下的易发性结果差异,以四川省宁南县为例,采用滑坡多边形和陡坎缓冲区来比较不同多边形表达模式对易发性评价的影响,用滑坡陡坎点和滑坡质心点来比较不同点表达模式对易发性评价的影响,选取3种评价模型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和人工神经网络(ANN)进行滑坡易发性建模,采用ROC曲线、均值、标准差等分析建模的差异.结果如下:(1)在滑坡样本为多边形表达模式下,陡坎缓冲区的评价效果优于滑坡多边形.在滑坡样本为点表达模式下,滑坡质心点的评价效果优于滑坡陡坎点.(2)RF模型在不同采样方式下易发性评价效果更好,不同采样方式下基于RF模型的易发性结果差异性也较小,相比SVM和ANN模型有更好的泛化能力.(3)离散型因子是导致点表达模式下采样方式易发性结果差异的主要因素.陡坎缓冲区采样方式相比于滑坡多边形保留如岩组等离散型环境因子的空间信息,因此评价效果较好.可见在县级尺度下使用滑坡陡坎区域等精细化地形特征作为滑坡采样方式可以提高易发性评价精度. 邓明东 巨能攀 吴天伟 文艳 解明礼 赵伟华 何佳阳关键词:采样方式 滑坡 灾害 地形特征 基于降雨渗流路径和含水率变化的斜坡稳定动态评价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降雨渗流路径和含水率变化的斜坡稳定动态评价方法,现场采集滑带土,对该滑带土进行物理力学强度试验,并记录相应的物理力学参数;利用采集的滑带土作为待评价斜坡模型并对其进行降雨物理模拟;基于上述的物理力学参数、... 赵伟华 李艾浓 赵建军 余建乐 解明礼文献传递 金沙江深切河谷曲岗丁滑坡演化过程及稳定性评价 2024年 曲岗丁滑坡位于金沙江上游峡谷河段内,属某水电站坝前滑坡。滑坡规模较大,且发生过多期滑动及堵江。据调查,滑坡体前缘为厚层玄武岩,后部岩体倾倒变形强烈,在前缘岩性条件如此良好的情况下,斜坡岩体发生倾倒变形并高位剪出形成巨型滑坡,调查其形成原因对进一步认识倾倒变形规律具有重大意义。调查并研究了滑坡的发育特征;结合工程地质分析,开展了对滑坡成因机制的探讨,并基于河谷演化还原了滑坡形成的全过程;最后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评价了滑坡堆积体在某库区蓄水后各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滑坡区原始斜坡为上硬下软的地层结构,滑坡是由倾倒变形破坏演化而来,其演化过程共有4个阶段;蓄水后,滑坡堆积体有发生局部蠕滑的可能,整体不会发生大规模失稳滑动。 赵伟华 罗子文 刘明 张富灵 杨建西南某大型水电站中缓倾角裂隙发育模式及成因机制分析 被引量:3 2018年 中缓倾角裂隙的存在是重要坝肩地质缺陷之一,中缓倾角裂隙发育规律、成因机制分析是研究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我国西南某大型水电站中缓倾角裂隙空间分布规律的深入分析,结合地质分析、微观电镜扫描和数值模拟,阐释了中缓倾角裂隙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河谷间歇性快速下切是中缓倾角裂隙密集带相间分布的主要形成原因;(2)中缓倾角裂隙的断裂形式以拉裂和拉剪并存为主,少部分试样表现为剪切破裂,力学机制与河谷下切地质演化相对应;(3)如果岸坡内存在断层、岩脉等软弱带,若软弱带宽度较大,则沿软弱带的整体松弛效应明显,而弱化中缓倾角剪应变增量带的分布;(4)若软弱带的宽度较小且距坡表距离较小时,一方面除沿软弱带倾角方向的应变较为集中,另一方面,会使剪应变增量带自坡表至软弱带的中缓顷裂隙的集中程度和数量均有所增加,另外,岩脉间中缓倾角裂隙的密度亦增加。 赵伟华 刘智 张维熙关键词:发育模式 基于SRM的裂隙岩质边坡潜在失稳路径分析 被引量:7 2018年 裂隙岩质高边坡稳定性的变形破坏模式实际上取决于其岩体结构特征所控制的潜在路径形式。在复杂裂隙岩体结构边坡中,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陡缓结构面交切组合将其破坏路径更加不确定化。复合岩体技术(synthetic rock mass,SRM)可有效实现受结构控制的滑移破坏。遵循该理念指导,以西南某水电工程复杂裂隙岩质高边坡为例,采用颗粒离散元PFC软件平台研发的SRM技术,解决了利用均质区划分为基础的非均匀分布的规模不同的陡缓结构面复杂网络模型构建、考虑颗粒尺寸效应范围的不同工程地质性状岩石材料模型构建、以及结合重度增加法计算复合岩体模拟裂隙岩质高边坡潜在失稳路径的技术难题,收效颇丰。模拟结果表明:该边坡潜在失稳的主要路径为陡倾的断层、岩脉与倾向坡外的长大中缓倾角裂隙组合形成阶梯状形式,其潜在失稳路径以浅表局部的剪切–拉张失稳模式为主,为该工程后续的边坡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边界范围和指导意义。本项研究方法和结论具有可观的推广价值和普适性。 赵伟华 黄润秋关键词:边坡工程 一种边坡卸荷开挖的物理模拟试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边坡卸荷开挖的物理模拟试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预制模型框、加载系统、反力装置、实验数据监测模块与采集系统、模拟分级开挖系统,所述加载系统和所述反力装置的输出端接与所述预制模型框接触,所述实验数据监测模块... 赵伟华 帅攀 赵建军 李艾浓 杨沛璋文献传递 西南某水电站中缓倾裂隙特征及发育模式分析 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在大量的裂隙调查基础上,总结分析了西南某水电站坝址区中缓倾裂隙的地质特征,阐释了中缓倾裂隙的形成机制和发育模式。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岩坡中缓倾裂隙总体与岸坡大体平行,是河谷下切伴生的岸坡应力分异和卸荷回弹形成的表生压致拉裂破裂体系;(2)岸坡的形成是河谷多期次下切的结果,河谷下切坡度变陡,后期形成的中缓倾裂隙亦相对早期宽缓河谷形成的中缓倾裂隙倾角增大,河谷侧向偏移致使凸岸坡体更有利于保存早期裂隙,因此凸岸坡体中上部多见中倾裂隙与缓倾裂隙同时存在现象;(3)峡谷的形成总体是间歇性快速下切,相对稳定阶段岸坡形成表生中缓倾裂隙,快速下切期间以河谷垂向卸荷为主,由此形成与间歇性快速下切各阶段相对应的裂隙密集区和裂隙稀疏区的间断分布。 赵伟华 严明 黄润秋关键词:发育模式 基于数量化理论的地震次生崩滑灾害评价模型研究 地震触发的崩滑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群发性。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是近百年来发生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中、高山地区强度最大、破坏性最强、受灾害面积最广和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由于地震发生在地质环境原本就比较脆弱的... 赵伟华关键词:地震触发 崩滑地质灾害 地震稳定性 强震条件下碎裂岩体崩塌机理及崩塌后壁对堆积体稳定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24 2011年 "5.12"汶川地震的强震作用诱发产生了大量崩塌地质灾害,且多发生于碎裂结构岩体中。崩塌后斜坡后缘岩体及前缘堆积体的稳定性和后缘岩体对前缘堆积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同样是震后灾害所面临的问题。以干河沟沟口斜坡为例,在分析该斜坡结构特征及崩塌机理的基础上,采用二维离散元软件UDEC模拟了斜坡在天然或强震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和可能失稳过程;运用极限平衡法对陡壁岩体再次崩塌,产生新物质堆载在现有崩塌堆积体后缘前、后分别建立模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碎裂岩体崩塌过程可分为应力重分布、潜在崩塌体形成和地震诱发崩塌3个阶段。崩塌堆积体在考虑后缘堆载作用之前,在天然或地震环境下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考虑堆载作用之后,其可能会在地震条件下失稳。离散元法和极限平衡法的组合使用,对于解决同类斜坡的同类问题切实可行。 赵伟华 黄润秋 赵建军 巨能攀 李果关键词:强震 堆积体 稳定性 库水作用下深层倾倒变形体的失稳软化机制研究 2024年 在高山峡谷地貌和复杂脆弱的地质环境下,库岸边坡深层倾倒变形破坏现象成为了威胁水电工程安全运转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大型、巨型水电工程建设与蓄水运行,深层倾倒变形体破坏问题逐渐凸显。这些深层倾倒变形体具有长期饱水(王雅雯,2016)、发育岩性为于遇水软化作用明显的软岩之中、滑坡演化时间长以及变形破坏模式为牵引式破坏(张成强,2018)等特点。综合以上特点. 谭林 赵伟华 帅攀关键词:力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