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华
- 作品数:37 被引量:111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政法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清代救灾人事制度的成效及困境被引量:3
- 2020年
- 派设临时救灾官员,是清代救灾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的临时救灾官员包括中央委派的察赈大臣、地方查赈委员以及由佐杂组成的协办官等。临时办赈官员的派设,有助于补充地方赈济力量之不足,提高救灾效率,完善和监督地方行政系统的救灾职能,但在实际的救灾实践中,办赈官员对地方形成一定扰累,地方官对于办赈官员多有不合作,加以办赈官员素质的影响,使得清代救灾人事制度在清中叶后陷入困境之中。
- 赵晓华
- 关键词:救灾人事制度清代
- 清末民初的女着男装现象被引量:3
- 2014年
- 清末民初曾经几次兴起女着男装现象。作为拟男化的重要表现,女着男装既是国族危机下新女性的形象建构,也是性别解放思潮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外化,此外也体现了大众文化中不断变化的审美观念对旧伦理的冲击。从发展趋势来看,女着男装逐渐从国族危机、性别平等的符号回归为大众文化下的一种审美取向,体现了近代女性在身体政治方面的不断觉醒。不过,在不同时期,女着男装均受到了男权社会的抵制。
- 赵晓华
- 关键词:身体政治女权运动
- 清代救灾制度为何效果显著被引量:1
- 2020年
- 清朝吸纳历代经验,建立了系统完备的救灾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报灾、勘灾、筹赈、赈灾、善后等多个方面,基本覆盖整个救灾过程。清朝将救灾责任法律化,救灾立法体系严整灵活,从而确保救灾制度有效运行。清代救灾制度建设与王朝活动同步进行,存在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 赵晓华
- 关键词:清朝救灾制度荒政
- 清代救灾期间的耕牛保护制度被引量:3
- 2019年
- 耕牛是传统农耕社会的重要生产资料。为了加强对耕牛的保护.清政府在救灾过程中,严格执行禁宰耕牛制度,并将借贷耕牛进一步制度化,将之视作救灾的重要环节。清代地方也通过当牛局等因地制宜的政策,力求保证灾后农业生产的及时恢复。
- 赵晓华
- 关键词:清代救灾耕牛借贷
- 晚清饥荒中的妇女买卖——以光绪初年华北大旱灾为中心被引量:8
- 2008年
- 光绪初年华北大旱灾中,妇女买卖异常猖獗。被买卖的妇女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其去向以为婢为娼者居多,在传统伦理观念驱使下,许多难妇恪守贞节,不惜以死明志。严重的妇女买卖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地方政府与民间进行了相关的救助活动,然而由于诸种原因,仍有相当多的妇女被排除在救助之外。
- 赵晓华
- 关键词:妇女饥荒晚清赈济
- 清末法制改革中的人才准备被引量:3
- 2004年
- 清末法制改革中,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清政府不得不将法律人才的培养和法律变革紧密结合起来。总体来看,清末法制改革开启了新式法律教育模式,初步建立了法律人才的选拔任用制度,但是因为缺乏实施的诸种必要条件,法律人才的准备不足依然成为困扰清末乃至民初司法制度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 赵晓华
- 关键词:法制改革近代化
- 清代粮食安全政策及其实践
- 2020年
- 粮食问题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清代人口发展迅速,由此产生的人地矛盾给清政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清代政府在发展粮食生产、建设粮食储备系统、稳定粮食价格、管控粮食危机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政策,努力保障粮食安全.
- 赵晓华
- 关键词:粮价
- 民国初年的军队防疫与军阀政治
- 2023年
- 民国初年,传染病的肆虐严重影响着军人的生命安全和军队的战斗力。为了应对疫情,陆军部颁行了一系列军队防疫法规,各地军队制定了具体的防疫措施和办法,军队也较注重防疫人才的培养和防疫知识的传播。在国家与地方的防疫事业中,军队在参与地方防疫组织、阻断交通、委派军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初的疫情防控也反映了军阀政治的特点,地方政权军事化削弱了中央政府抗疫能力,防疫过程往往贯穿着军阀对地方权力的控制与争夺,展示了军阀政治下国家防疫的困境和艰难。
- 赵晓华
- 关键词:民国初年军阀政治
- 清代赈捐制度略论被引量:16
- 2009年
- 作为清代荒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赈捐制度分为因赈捐输和因赈捐纳两个部分。清政府积极鼓励个人捐输,但却反对频开捐纳。赈捐制度对清代救灾进程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又与清代政权交织并产生消极的影响。
- 赵晓华
- 关键词:赈济捐输捐纳清代
- 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被引量:4
- 2018年
- 1990年代以来,法律社会史研究逐渐成为一个学术增长点。法律社会史的研究带动了司法档案的大量发掘和利用,拓宽了法律史的研究范畴,并对传统法律史的研究范式予以反思。与丰富的具体研究相比,法律社会史的理论建设相对不足。在未来的理论建设中,法律社会史应当继续丰富问题意识,加强多学科的方法训练,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以建立本土的法律社会史理论为旨归。
- 赵晓华刘佳